APP下载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成就与发展态势

2021-07-28阎聆萱薛光武段荣娟

理论观察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阎聆萱 薛光武 段荣娟

关键词:“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64 — 04

2013年,“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2016年,教育部提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了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高等教育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仍需优化人才观、实现不同类型和层次院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升级对外开放布局。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呈现三大发展态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化、来华留学制度化。

1“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的成就

1.1 人才培养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2013年以来,国家在政策和经济上大力支持,全国高校积极将自身优势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学用一体,产教融合。

国家和高等教育院校重视发展“一带一路”所需专业学科,以下4大专业和学科发展迅速。第一,开设非通用语言专业和复合型外语翻译专业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加,截至2018年,共约268所院校开设了沿线非通用语专业,其中包括52所专科院校,216所本科院校,有65个硕士点和20个博士点。第二,工程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标志性事件包括: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和2017年12所中国院校跻身工程学专业世界大学排名榜前50,仅次于美国。第三,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已经有140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在52个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第四,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学科和项目建设,加强和国际组织合作,提供实习机会,邀请国际组织职员担任教员等。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携手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海内外实践机会。

1.2 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向纵深化、立体化、全面化方向发展。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国家和地区等范围不断扩大,合作方式多样灵活。截至2018年12月,31.72万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求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六成以上。同时6.61万中国留学生赴沿线国家和地区求学,较2017年同期增长15.7%。我国和沿线国家高校间人员和科研交流频繁,截至2018年底,共建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300多个。语言文化传播方面,52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民众之间了解。

1.3 留学制度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底,五大洲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缔结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中国和合作国(组织)立足于各国国情和需求,精准定位,互利共赢,制定了“容克计划”、“琥珀之路”等多样化的发展战略。除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间合作外,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积极推动国际学术文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的深入交流融合。例如,天津市政府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创设“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为我国和沿线各国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国内外反响热烈。

2“一带一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国家和院校在初设相关专业和学科时,欠缺整体规划,市场适应性和时效性差,“一带一路”急需的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例如,“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并未惠及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资助群体依旧是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沿线留学生报考热情较低。此外,人才同质化和职业技术人才不足导致“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窘迫局面。

周谷平、阚阅强调“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六种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和海外高端人才。国内相关专业和学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时间较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非重点大学和欠发达地区大学受地域、政策、资金、师资等限制,无法开展相关建设。“一带一路”所需专业培养模式雷同,国际化程度低,多学科融合度不足,用工单位并未充分参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过程中,导致毕业生职场适应性差、就业困难。

2.2 国际合作面临的问题

第一,国际合作环境复杂:由于迥异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沟通问题频出。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加了很大不确定性。第二,制度设计尚需完善,未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国际合作,无法发挥出最大效能。第三,自主开发国际化课程能力有待加强。很多高校单纯引进国外课程,缺少“本地化”加工,少有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自主开发课程。这样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因材施教,长远来看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降低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第四,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加,结构和质量有待改善。据统计,2016年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数量在来华留学生总数中占比不足一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数量在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总数中只有30%左右。相较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支持和投资,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数量低于预期,无法满足“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不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全面深入、可持续的交流。第五,学界交流频率低,智力支持建设不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质量和创新性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2.3 留学制度面临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但仍面临层出不穷的挑战。第一,生源国和我国在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差异,外加别有用心者恶意丑化中国,造成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排斥来华留学。此外,美国等传统热门留学目的地,强势争夺留学生,影响了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第二,来华留学生在华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留学生规模扩大成本高。教育层次集中在本科,而高职高专、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生比例低,不利于留学生多元发展。第三,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缺少国际竞争力。可选专业有限,课程国际化程度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陈旧,留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无法持续吸引外来留学人员。第四,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完善科学、成体系的服务。例如,留学生求职咨询和指导等亟待完善。第五,来华留学人员在华实习和就业的渠道不畅,企业更青睐母语是英语的留学生,沿线国家学生受冷落。

3“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的發展态势

3.1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等教育从外围走向中心,各项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迅速提升。中国在与欧美传统高等教育强国一道,积极搭建多领域、宽口径的交流平台。在清华大学推动下,15所亚洲高校共同创设亚洲大学联盟,致力于提升亚洲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增强亚洲高校世界影响力。亚洲大学联盟的成员大学中,除了我国的3所高校和日本东京大学,其他11所高校所在国均与我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对增强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带动和团结沿线高校,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革新具有重大意义。

沿线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年轻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职业技术等专业需求量大,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生源,也放大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要制定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吸引来华留学生;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合作办学、境外办学质量,吸收和培训当地教师,对先进的国际课程进行本土化处理,适时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等合作办学项目规模。现有学生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为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我国对沿线国家提供了政策和资源上的倾斜。例如,2016年沿线国家留学生获奖学金的人数占留学生总数六成以上,沿线国家生源数量增速高于各国平均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发展势头良好,学历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包括本科及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约占49%,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约占36%。我国高校境外办学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4月,已经建立4所境外办学机构,其中3所位于沿线国家。此外,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沿线国家有24个,占总数一半以上。

3.2 人才培养全球化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业务专精、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高等院校顺应形势,推进人才培养全球化,一方面加强和深化国际化人才观,另一方面革新和践行全球化人才培养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的受众不仅包括本国学生,还包括外国来华留学生,以及境外办学、合作办学惠及的合作国的学生,这既是国际化人才观的体现,也对践行国际化人才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相继发布,与时俱进地界定了国际化人才观和国际化人才必备的品质。首先,国际化人才应该深度了解本国国情,具有正确、坚定的理想和信仰,面对差异和分歧,做到“和而不同”。其次,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熟知区域国别知识,能够全面而长远地看待国际问题。再次,国际化人才应该做到业务专精,掌握国际规则,跨文化交际顺畅,勇担时代重任。

不断加强和深化国际化人才观的过程中,国家、院校和企业携手,共同开创全球化人才培养路径。首先,积极搭建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平台,带动各国间科技文化、人才资源等交流。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等高层磋商,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俄大学联盟等平台切实推进高校间具体合作事宜。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平台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阵地,贯彻国际化人才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教学方式、课程编排等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推出了复合型专业以及外语授课的专业课,突出外语的工具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并重。此外,高校一方面有计划地派本校老师外出学习,增强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遴选具有国际组织、全球企业运作经验的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办讲座。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前高级官员、卫生部外事司原司长宋允孚曾多次到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分享经验。2017年,教育部下发通知,收集在高校兼职的国际组织、国际性学术组织职员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为将来有规划、有目标地挑选和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力量提供有力支持。

人才培养国际化,离不开有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优势学科。与美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地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较大差距,除了部分学科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存在国际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高校一方面加强传统来华留学优势学科,如汉语和中医专业,另外根据沿线国家国情和具体诉求,重点扶持工程基建、旅游贸易等急需专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给与政策和经济上的优惠,吸引更多生源的同时,合理调控和干预专业学科的选择。此外,高校走出国门办学,采取境外办学和合作办学等方式,有力地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人才培养全球化离不开用工单位,尤其是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荒的困局,是长期困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问题,需要从招收和培养学生开始,以需求为导向,改革供给侧。高校正在积极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但是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社会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不利条件,改革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洞悉国际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等的编纂和修订,参与到教学和实践第一线。这个过程需要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全程参与,及时更新信息和内容,与时俱进。此外,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为高校师生提供观摩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学以致用,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例如,中国石油大学携手中国石油企业,开办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定制班,截至2016年定向培养了200余名专业人才,支持了哈萨克斯坦、苏丹等沿线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

3.3 来华留学制度化

来华留学,扩容创新,提质增效,促进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增进人民之间了解和互信,是保证“一带一路”稳步顺利进行的民心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保障。

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推动来华留学教育制度化是关键。第一,顶层设计要综合考量沿线国家国情和诉求、我国专业学科实力等因素,制定动态调整、多维度的整体规划。例如,“一带一路”建设对基础建设类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不仅要支持科研型院校,更要对高等职业院校给与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满足国际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第二,保证来华留学生有序入学,顺利就业。一方面,依法依规简化入学入境、签证手续流程,降低手续费,让来华留学顺畅高效。另一方面,推动各国间学历学位和学分互认,各国高等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增效,与世界高水平大学接轨。这不仅有助于留学生就业,也有利于沿线人才流动,促进沿线经济整体增长。第三,政府扩大奖学金类别、提高奖学金额度,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加大对“一带一路”急需专业留学生的奖助力度。例如,“三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是陕西省政府针对中亚、西亚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开设的地方政府性奖学金,扩大了对中亚、西亚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影响力。第四,加强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如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对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大纲、管理模式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通过学校自检、学校之间互检、第三方机构监察等方式,督促来华留学规范化、精品化。第五,改善生源状况。优化留学生结构,提升留学生水平,首先要严抓预科教育,及时剔除不合格、不适应的留学生,增加能够适应国际化课程、中国教育体系、积极上进的学生数量。这样不仅有利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来华学习和生活,也有利于高校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统一管理和服务,拉近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距离,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民间沟通。其次,通过学者交流互访等项目,持续性地邀请沿线国家高水平人才来中国,扩大优质生源数量,并形成长期的人才输送机制。最后,华人华侨及其子女是优质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的联系和相关华人华侨奖学金,都将促进更多优质的生源来华求学。第六,要增强服务意识,有序推进服务和管理的升级。差异化地统一管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破除隔离,互助互学。另外,协助解决留学生家属的工作、生活学习等问题,保障留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权益,一方面留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践,为“一带一路”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留学生深入中国社会,扩大“知华”“友华”的外国人群体,有助于对外宣传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

4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捷报频传,其中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撑。深入贯彻创新创业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观,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所需各专业和学科的资源,有重点、有规划、立体全面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化以及来华留学制度化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将打破西方对高等教育的绝对话语权,积极推动沿线各国和地区高等教育形成合力,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彰显时代风貌、民族精神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新格局,让更多国家和地区享受高等教育新格局带来的红利,在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将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壮大统筹起来,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统筹起来,开创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朱以财,刘志民.“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联通:要义、角色与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8,(05):8-14+46.

〔2〕陈宝生.落实落实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9,(03):3-12.

〔3〕劉宝存,肖军.“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8,(05):1-7.

〔4〕教育部网站.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2019-09-11.

〔5〕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http://

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6,2019-09-11.

〔6〕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22.

〔7〕马佳妮,周作宇.“一带一路”沿线高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8,(01):100-106.

〔8〕刘进,陈劲.改革开放40年: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62-67.

〔9〕瞿振元.“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

〔10〕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6):52-58.

〔11〕教育部网站.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12〕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6):66-71.〔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