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三线建设略论

2021-07-28罗昭阳古云惠

理论观察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重庆

罗昭阳 古云惠

关键词:三线建设;重庆;历史意义;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80 — 03

“三线建设”是指20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由国家领导和组织的一场气势浩大的经济建设运动。具体来看,三线建设又有“大”和“小”之分,“大三线”主要指内陆偏远地区,“小三线”则是东中部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前工业较发达省份的腹心地带。重庆位于长江头,水运交通发达,地形地势奇特,十分符合三线建设要求的分散且隐蔽的指导思想,重庆也由此成为了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战略基地。近年来,随着加快西部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落地生根,重庆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不忘来时的道路,才能看清向前的方向,在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回溯重庆三线建设这段特殊的历史,对重庆开启发展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三线建设概况

三线建设期间,重庆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经济建设高潮,但受到复杂政治局势的影响,中途也出现过一些建设挫折,总得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4年至1966年这三年是重庆地区“三线建设”工作推进最为迅速的时期。一方面,得益于沿海城市重要企业、事业单位大规模、高速度的迁徙。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对重庆本地军工企业、造船产业、化工产业等重工业的改扩建和新建工作密不可分。1967年至1969年,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和现实发展的影响,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大多被迫停滞。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重庆地区三线建设工作逐步恢复,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对此前的项目进行续建和收尾。到1980年,重庆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云、贵、川三省的20%、占四川省的25%。

二、重庆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重庆三线建设历时近20年,囊括的行业之广,覆盖的面积之大,参与的人数之多,对该区域的交通状况、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旅游资源和精神文化等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刻且久远的影响。

(一)改善了交通状况

三线建设时期,重庆通过调整和完善各类交通,初步搭建起了对内对外的立体化交通格局。这一时期,为满足国家重要企业的布局需要,重庆立足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已有的交通基础,修建和改进了为数不少的交通设施,如1965年完成的川黔铁路和1979年竣工的襄渝铁路成为了重庆连接外界重要通道;牛角沱的嘉陵江大桥和石板坡的长江大桥等一系列跨江大桥的建立打破了重庆地区零公路桥的局面;长江、嘉陵江等码头的建设以及部分机场的调整和扩充,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重庆地区的运输能力和周转能力。重庆铁路要道的新建、跨江大桥零的突破、长江水道的进一步利用以及航空、公路条件的根本改善不仅方便了重庆人民的日常出行,同时也为重庆成为长江中下游的交通要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三线建设时期,随着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等重大工业项目的陆续实施,不仅使得重庆发达城区的范围得以扩展和延伸,而且还为沿线的小镇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主要表现在重工业企业的新建和搬迁为三线沿线小镇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布局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四川仪表总厂选择北碚落户,使得北碚地区成为了重要的仪器仪表制造地;四川染料厂等大型企业的集聚,为长寿地区成为化工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条件;得益于西南铝加工厂,重庆西彭成功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纵观重庆的城镇布局和工业分布,可以发现,重庆地区的人口聚集区和商业集市“梅花点状”的格局与三线建设的布局原则基本吻合。

(三)牢固了工业根基

重庆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既有地理环境复杂而独特的自然原因,也有国家发展战略所需的历史原因。重庆的地形山地居多,交通不便,十分符合三线建设时期国家要求的“靠山、分散、隐蔽”的企业布局方针。这一时期,随着沿海大量工业企业内迁和重庆本区域企业的新建,一方面,重庆纺织、食品和化工等传统产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勾勒出了重庆轻工业的发展雏形;另一方面,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浪潮促使重庆的各单位结合自身的设备、技术和产品,按照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加入重工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三线建设期间,重庆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钢铁和铝材等支柱产业。可见,三线建设时期,轻工业、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重庆工业重城地位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丰富了旅游资源

三线建设不仅为改善了重庆的交通状况、加快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牢固了重庆的工业根基,而且还在旅游资源的扩充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建设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有的仍在发展,有的已经停止运营,但无论是停止运营的企业还是仍在运营的企业,本质都是三线建设留下的宝贵工业遗产,比如,重庆地区的船舶工业选址布局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重庆三线建设博物馆收藏了众多颇具价值的三线历史文物;重庆涪陵的816核军工巨洞是颇具名气的人工洞体;万盛经开区海孔洞里的晋林机械厂和九龙坡的汉阳兵工厂等……这些工業遗产历经几十载岁月,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已经成为了重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宝贵资源。

(五)创造了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不仅为重庆发展留下了规模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三线建设这一特殊时期,重庆地区牢牢把握住时代的风向标,坚定不移跟党走,在推进工业建设的过程中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重庆文化的重要构成,从产生之初到发展至今,一直对重庆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在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三线建设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发展竭力奉献。战地黄花分外香,三线精神泽润后人,历经几十载风风雨雨,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为重庆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重庆三线建设的现代启示

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取得的历史成就不可否认,但与此同时,也應该看到,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作为非常时期的产物,在工业布局、资源配置、比例设置、人员安置和生态保护等也存在着诸多的遗留问题。回溯历史,总结得失,能够为当今重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合理布局企业

三线建设时期,为避免内迁企业受到战争的影响,在实际的选址工作中,多强调靠山和隐蔽,导致很多企业的布局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合理的统筹谋划,多分散在自然地理环境较艰险的地方,对职工的基本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任务和发展主题,在和平年代,建设企业的主要目的已经由保障国家安全转变成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谋划未来发展,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发建设工业区的过程中,要坚持从本区域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出发,注意吸取三线建设时期企业布局的经验教训,以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为依据,选择建设成本和运输成本低、交通便利的地点布局企业,做好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

(二)避免资源浪费

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曾出现过科学论证不足、摊子铺得过大、进度要求过快、盲目突出政治、不讲经济效益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当时特定政治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主观原因。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无论在目标导向、运行方式、调节机制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当前经济发展最根本的依据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庆作为有着扎实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城市,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应该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对经济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根据形势变化,立足实际情况,面向未来发展,在科学谋划顶层的基础上,使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利器,统筹安排,做好各类资源的利用规划和实施计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防止比例失衡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资金、人才和政策大部分都是向重工业倾斜,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重庆作为三线企业布局较多的区域之一,也出现了轻工业的畸形发展的不良现象。实际上,食品、纺织、药品等轻工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想切实有效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期许,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轻工业和重工业两条腿走路,在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的同时,顺时随势支持、引导轻工业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作为全国的著名旅游城市的重庆应该做好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统筹,合理计划两类工业的资金比例和资源配置,在发挥好重工业支柱性产业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激发轻工业的发展活力,促进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防止出现比例失衡。

(四)坚持以人为本

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地区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基地,接收了不少一线和二线的居民。大规模的政治性移民加上特殊的历史环境过于强调工人的无私奉献,带来了包括工资福利、生活供应、物价上涨、职工住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于重庆而言,不仅在三线建设时期存在,在当前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职工的权益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发展是根本,两者本质上不冲突。重庆作为工业重地,经济发展不可忽视,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爱护人,妥善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为职工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利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重视生态保护

重庆地处西南,地形复杂,山脉绵延,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三线建设时期,多数企业都是修建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为新的战略基地修建公路、铁路,对所经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数次发声强调绿水青山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重庆作为全国著名的山水城市,在开启发展新征程的过程中,要牢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绿水青山和人民福祉紧密相连的科学理念,始终对自然存有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因地制宜,合理谋划,自觉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大责任记在心里,落到脚上,促进美丽重庆建设取得新突破。

结语

三线建设跨越的时间长,囊括的区域广,涉及的人数多,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之一,留下了许许多多三线建设的历史印记,几十年来,重庆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落后奔向兴盛,成功实现了一次次蜕变,现如今,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一张特色鲜明的旅游名片。在加快西部发展、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穿越悠悠岁月,拨开层层迷雾,回顾重庆三线建设的历史,不仅能增强发展的信心,更能坚定改革的决心。

〔参 考 文 献〕

〔1〕张杨,黄俊林.“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19,(05):203-204.

〔2〕张望.2000—2019年三线建设史研究述评〔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3):30-35.

〔3〕重庆市志(第1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19.

〔4〕郝幸田,岳玉强.让三线建设精神永昭后人——川渝黔三线建设博物馆巡礼〔J〕.企业文明,2014,(04):98-101.

〔5〕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08):81.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重庆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农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