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重组 启智激情

2021-07-11周利亚

文理导航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形式资源

周利亚

【摘 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我们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内容上重组,富有创造性;文本上重组,富有趣味性;形式上重组,富有挑战性;资源上重组,富有延展性。重组教材,让道法课灵动起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重组教材;内容;文本;形式;资源

“距离之问,不在于是否‘正面,而在于是否真实。只要真实、就能释放‘正能量;惟有真实,才能释放‘正能量。新教材要用专业的思维,面对真实的情境,反思具体的经验,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正面教育,无所畏惧地进行反面教育。”这不由得让我对教材充满了兴趣,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教学研讨活动中。看着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鲜艳生动的画面,我以为只要按照书本上设计的流程进行教学一定不会错。可是,当我把认真设计的教案付诸于课堂实践中,却发现遇到了多处“瓶颈”,导致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怎么回事呢?虚心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和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恍然大悟:要重组教材,让道法课灵动起来。

一、内容上重组,富有创造性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联系教学实际反复思考,深感大有必要。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实际不同,教学的目标有别,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束缚限制教学的。我们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

三年级的孩子多为8-9周岁的儿童,他们知道父母爱他们,但不会主动关注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也有理所當然享受父母关怀的现象,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用行动去爱父母,学会表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服务。在前期的教学基础上,我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上一篇《父母多爱我》设计了导入环节:父母的爱是香的,像鲜花;父母的爱是甜的,像蜜糖;父母的爱是温暖的,像阳光和炉火……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幸福的时光,在爱的小视频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父母时刻把我们装在心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就呼唤亲情,学生内心柔软的情感被激发出来,那晶莹的泪花闪闪发亮,凸显了课的情感主线。

二、文本上重组,富有趣味性

高质量地开设国家课程,是保证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必须完全一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材文本进行增减、重组,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心智的成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能力。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的重组,不能随性而为,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比如: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改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一直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就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若能不断经历从“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向“借题发挥”的发展过程,实现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递进,他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持续的改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思维培养发挥的发展过程,实现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递进,他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持续的改善,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思维培养的要求,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文本进行重组,在不同层次思维递进的关键点为学生搭设好“脚手架”,帮助学生拾级而上,就是教师要做好的功课之一。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侧重讲孩子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落实在行动中。本课共三个话题,分别是“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在行动”。教材第72页呈现了来自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样担心、心疼和思念父母的情境,旨在从生活的具体场景切入,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已有的经历和感受。教材第73页主持人的提问有两个,第一问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第二问旨在为开展给父母写档案的活动做铺垫。三幅插图旨在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有哪些。孔子名言告诉学生学习要明其意,悟其理。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第三板块——“爱父母,在行动”教材呈现了两篇文字资料,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学生通过交流懂得如何做才是爱父母的表现。在教学开展给父母写档案的环节时,我改变了书上的文本安排,先指导学生明白了解父母的方法:“怎样才能了解父母呢?”指导学生看图回答:“这位同学是怎么知道妈妈生日的?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在哪一天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是怎么知道妈妈喜欢吃蔬菜的?你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己归纳出用询问、观察、交流、查看等方法都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父母。随后,我又引导学生:“你最想了解爸爸妈妈什么?那你打算怎么去了解呢?”学生各抒已见,对父母的情况充满了好奇,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父母。我把书本上的档案设计成心形,当我一出示档案,孩子们小眼睛一下子发亮,拿着心形的档案兴奋不已,恨不得马上去了解父母完成档案填写,我欣喜地感觉到孩子们已把爸爸妈妈牢牢地记在心中。

三、形式上重组,富有挑战性

《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同时,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原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紧密结合教材实例,有机的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经历中去感受,在真切的环境中去体会,在具体的角色中去辩别,在实践的过程去积累,使教育教学做到更近一些,实一点,从而使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各方面得到发展。

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时候,我把了解儿童作为本课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班级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发展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同时,我注重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自己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指导学生将对父母的爱付诸到行动中。以活动作为本课教与学的主要形式,教学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同伴合作互动,进一步理解父母,关心体贴父母。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体谅”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我精心设计了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李小东同学今天因为上课积极发言得到了老师表扬,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与父母分享,让他们也高兴下,没想到一进家门就挨了妈妈的批评。他觉得妈妈一点儿也不爱他,你怎么看?遇上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请你们出出主意。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会换位思考,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体谅父母也是把他們装在心中的具体表现。在随后进行的列“爱的清单”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把想为父母做的事情一一罗列,我欣喜地看到好多孩子写到了要体谅父母的难处,要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不能和父母斗气。

四、资源上重组,富有延展性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改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极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道德与法治课来说,课程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宽广的。新的教材,新的编排,是挑战也是机遇。新教材更多的是按照学生视角进行编排,遵循学生的成长逻辑,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弱知识重观点,注重行为指导,具体、易操作,可以直接运用到课堂,师生共同学习。教学中,我努力整合资源,建设生动的“道法”课堂。

在指导学生了解父母后,要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内化在行动中,为此,我设计了“爱在心中”这一教学环节,意在整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做法、感受,来唤醒同伴间的共感。出示书上的插图后,我问:“看,这些同学是怎样把爸爸妈妈时刻装在心中的?”学生认真看图,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图上的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爱就藏在想念、心疼、担心……中,我适时进行追问:“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孩子们小手林立,将生活中对父母的想念、心疼、担心等感受娓娓道来,说着说着小眼睛红红的,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爱就藏在对他们的担心、心疼、想念里。大家明白了,心里藏着爱,就要在行动上落实爱,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具体如何来做呢,我又整合了经典故事《黄香温席》,为大家播放视频。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知道了孝敬父母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黄香如此孝敬父母,为大家所称颂,编成了诗句流传到现在。在响亮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诵读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把爸爸妈妈牢牢地装在了心中。

【参考文献】

[1]杨彦春.浅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学校教育的非决定性[J].现代教育,2015,12:43.

[2]马红梅.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好家长,2017,58:160.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形式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小议过去进行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资源回收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