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名师,从模仿起步

2021-07-11储冬生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学习能力教学设计

储冬生

【摘 要】本文以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为例,说明该如何学习名师。研学单的设计是贲老师课堂成功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是“学为中心”的关键环节;精当的点评和引导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技术。大家应该着重学习贲老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精准把握、对儿童的充分尊重以及对自我的不断超越。

【关键词】学习名师 教学设计 学习能力 核心技术

谈到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名师、体悟名师无疑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大家都希望能够学习名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尽快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但是,如何学习名师、向名师学习什么、怎样使学习更具获得感,是很多青年教师都觉得困惑的问题。学习名师可以从模仿起步,在模仿中体悟、反思、总结、提升,从而类比、迁移,直至走向整合、创新,实现新的超越。本文仅以贲友林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学习和借鑒名师的经验,从而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当年,和贲老师在一个学校的时候,笔者就经常听贲老师的课。不是笔者一个人,而是一群年轻教师一起听。提笔写贲老师的课,笔者却开始怀疑自己:我到底读懂了贲老师多少,我的思考能够给读者多少启发……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与工作室的同事线上交流之后,笔者和任教五年级的小李老师展开了一次现场的对话。

笔者:你希望像贲老师这样上课吗?

小李:我很喜欢像贲老师这样上课,不仅我喜欢,而且大家都喜欢。

笔者:你为什么喜欢?

小李:因为贲老师上课很轻松、很享受,而且学生看起来也是很厉害的样子。

笔者又给小李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到自己的班级去,像贲老师那样上课,自己试一次。于是,小李老师就带着贲老师的研学单,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一次实践。然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现场对话。

笔者:试了一下,你感觉怎么样?

小李:看贲老师上的时候,觉得挺简单,但是我自己上的时候觉得好难。

笔者:到底难在哪里呢?

(小李老师显得有些为难,一下子不知道从哪儿说起……)

笔者:你不着急回答我,你回去反思一下哪些地方是最让你为难的。

后来,小李老师给我发来这样的三个问题:

(1)我拿着贲老师的研学单去上课,但是我不知道贲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所以只是在讲题,不知道到底要突显什么。

(2)我想像贲老师那样让学生自己交流、讨论,可是学生似乎不适应,他们交流不起来,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一不小心又变成自己在不断讲解。

(3)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交流讨论、梳理总结,耗费的时间太多,我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就下课了。

下面的讨论,我们就围绕小李老师的三个困惑展开。

第一,研学单的设计是贲老师课堂成功的重要前提。

贲老师课堂教学的成功是从这张课前的研学单开始的。研学单的设计彰显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情的把握和教学重难点的辨析。以这节课的研学单为例,题量并不大,看似就两三道题,却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大容量,既体现了基础性,又兼具发展性。三个问题的设计彰显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从知识技能走向实践创新,从规范统一走向适度开放,“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小李老师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对教学设计意图的把握,你拥有了贲老师的研学单,但是你未必拥有贲老师的思考。对于每一个问题背后的设计意图没有准确的理解,实施过程中你就会缺失一种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什么才是好的研学问题?以右图中这个问题为例,它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从形式看,简明浅显,学生没有畏惧心理,乐于去探索、去思考;第二,从内涵看,既具有开放性,又兼顾层次性,问题的结果不唯一、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唯一,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水平的表现。

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研学单、研学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现场与背后》等专著中都呈现了很多研学单,大家可以从中去汲取营养。

第二,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是“学为中心”的关键环节。

希望像贲老师那样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是关键。学生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学习技能,彼此之间能够展开有效的交流、碰撞,才可能促进学习的深度推进。倘若学生不懂合作、不会倾听、不善交流,那“学为中心”便无从谈起。

我们以黄橙蔚同学的两次发言为例——

黄橙蔚:我觉得陈叶萩讲的是圆的周长的计算,但是我们今天学的是圆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先来认识一下圆。

前一半是他认真倾听的结果,扼要地概括了同学的发言;后一半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同伴之间的观念互动。

黄橙蔚说:谢谢你!还有谁要给我补充?

“谢谢你”是承上,“还有谁要给我补充”是启下。

学生有了这样的交流技能,教师才可能实现“往后退”的意愿,学生才可能真正走向课堂的中央。学生的这种学习和交流的技能是需要有意训练和培养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自己需要不断“出场”,一不小心就会重回课堂的中心。

关注学生这些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家可以看一看贲老师在工作室的公众号中推出的系列课例视频。这些课例呈现了他与他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部分观摩展示课。看着学生的变化,或许你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更能意识到学生的这种学习能力对于课堂推进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三,精当的点评和引导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技术。

面对学生个性化的观点和差异化的表达,教师首先应该呵护和鼓励。但是,因为课堂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所呈现的观念和素材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合理取舍。否则,教学就可能沦为“放羊”,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谈起。“屏蔽”“呈现”或“放大”的根本依据是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精准把握。

我们可以看贲老师课中的三处细节。

贲老师:好,刚才李广威发言问画半径容易还是画直径容易,(学生小声争论,有说“半径”,也有说“直径”。教师打断学生的争论)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探讨价值,为什么呢?只要理解了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半径、直径,都好画。(教师示意李广威回答问题)你说一下,什么是半径?

贲老师果断地“屏蔽”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宝贵的时间需要留给更有价值的探索和學习活动。倘若教师该出手时还“暧昧”,教学就可能滑入低效,甚至无效的境地。

柯欣怡:我觉得王若骐画得很熟练,不像有的同学需要画好几次。只是圆画得比较淡,可以再画得深一点,让同学看得更清楚。

王若骐:柯欣怡,我想跟你说一下,这个圆为什么我画不深呢,因为在画圆时,不能一下子把力气都使了,不然这个针就会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就画不深。(全班学生发出轻松、会心的笑声)

画圆画得深与浅,初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数学本质的理解关系不大,但是贲老师没有急于出手。等学生分析完原因之后,我们发现背后的原因真的与圆的本质有关——圆画得浅,是因为不敢用力过大,用力过大就容易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圆的半径),画出来的就不是圆了。

曹企元:我的疑问是,一个点算一个圆吗?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贲老师却用这个问题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了课后、引向了课外阅读……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能够拥有一种从容面对生成的教学调控的能力。倘若大家想深度了解贲老师教学取舍背后的理念与思考,他的新作《重新认识课堂》或许能够澄清你的认识,解开你心中的困惑……

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指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么写。”类似的,通过贲老师的课,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怎样去教学,怎样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本文是以贲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为例来讨论的,但是我们的认识又不能局限于这一节课。贲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复制,即使让他自己再上一遍,也一定和现在不一样。学习贲老师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贲老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研究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贲老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精准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的重心所在,懂得合理取舍,从容应对生成。

我们应该学习贲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不是形式上的夸赞,更重要的是对其好奇心、求知欲的呵护,对其创新行为的理解和宽容。

我们应该学习贲老师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教学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贲老师至少执教过三个不同版本的《圆的认识》,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将这三个版本的设计做一个对比,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一位编辑朋友曾讲过一则关于贲老师的小故事:向贲老师约稿,写一则课例。快到交稿的日子,联系贲老师询问稿件的情况。贲老师说:还没写呢……但是明天可以给你,因为今天上完课就有了。

课堂是贲老师智慧的源泉,贲老师的每一节“家常课”都是当作“公开课”来上的,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贲老师。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学习能力教学设计
核心技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不忘科创板的初衷
核心技术,造船强国第一要素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