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2021-07-11李重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立德树人

李重

【摘 要】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开始迈入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语文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发展,需要担当新的角色,即自觉承担唤醒及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启蒙者;勇于探索“双线混融”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先驱者。建构“双线教学混融共生”的语文教学新体系,需要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跨媒介、跨学科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上推进个性化、差异化的语文学习。教师成长也需要善用网络教研,发展专业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新时代 立德树人 “双线混融”教学 语文教师 专业发展

新时代基础教育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需要贯彻落实好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看,改革、推进学校语文教学,实现立德树人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通具有独特价值与战略意义。(2)开始迈入“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李政涛提出:“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新冠疫情的出现是一个分界线,此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即‘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由‘信息技术与‘新冠疫情的交汇造成的基础教育‘新时代。”“后疫情时代的语文教学”,如何有序、有效开展“双线混融”教学,这对每位语文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赋予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实现专业发展,回应时代的新任务与新机遇?

一、自觉承担唤醒及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启蒙者

(一)中华优秀文化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文化自诞生起即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首次提出轴心时代概念:“它存在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的精神进程之中。那里有最深刻的历史转折。我们今天了解的人从那时产生。这段时间简称为轴心时代。”“每一次人类的新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从中获取新的火花。”“从地域上看,轴心时代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三个地区展开,它的三个分支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开创这一时代的民族是中国人、印度人、伊朗人、犹太人和希腊人,他们后来将轴心时代的影响带给了其他民族。”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统治西方历史学界的西方中心论”。这为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从中华民族自身的精神成长维度来看,中华优秀文化可谓“民族基因”“文化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根基意义。“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启蒙话语意义的回归与新阐释

受诸多不利影响,现在一提到启蒙话语,人们往往就会马上想到发生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的启蒙思潮,以及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从事的启蒙事业。在回答“什么是启蒙”时,康德曾说:“启蒙就是人类从自我造成的未成熟状态中走出,未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拿出勇气来!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口号。”

显然,康德所谓的理性启蒙很有价值且有必要,可是以汉语教学来说,我们讲台上的启蒙,首要的是面向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启蒙,需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中沉睡的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认同、接受与真挚的爱。因为中华优秀文化基因既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命脉,也理应是学生立身处世必备的“精神底子”、生命根基。在上述价值优先的条件之下,我们再来接续与转化西方的启蒙文化,从而实现以中化西、相融共生的状态。

(三)语文教师的新角色: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启蒙者

21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革。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层面,还是语文教材层面都在加强优秀古诗文的积累,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向新高峰。语文教师是实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所预设价值目标的实际承担者,也是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人物。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师需要承担新的角色身份,即唤醒、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的启蒙者、教化者。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具有启蒙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将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价值向学生生命内涵进行转化与生成。“觉者为师,是超越教师专业化困境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从富强走向文明的迫切要求;是超越现代化危机的必然要求。”如缺乏启蒙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自觉,语文课堂容易滑入单维能力训练的泥淖,或迷失在“西方中心论”的观念丛林。总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切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价值,从心底欣赏中华优秀文化的独有魅力,并在日常教语习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勇于探索“双线混融”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先驱者

“后疫情时代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从学情诊断入手,打破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与学生的日常言语实践彼此分离、割裂的状态,整合线上、线下两类语文课程资源,切实推进“优质地教”与“高效地学”,实现有机融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显著发展,最终实现“双线教学”走向“混融共生”。为此,语文教师要勇于充当探索“双线混融”教学的先驱者,努力建构基于“双线教学混融共生”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一)目标:突出跨媒介、跨学科的语文核心素养

1.基于跨媒介的听说读写整合能力

当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环绕语文教学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学生适应读写环境的实际需要来看,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绝不能再满足于依托纸质媒体的读写能力,迫切需要突出培养学生跨媒介的听说读写整合能力,引导学生练就在数字信息海洋、网络文化世界遨游的新本领。关于跨媒介的听说读写整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克服过于依赖单一媒介听说读写的“点状应对”“彼此割裂”状态,要加强混合媒介之间聽说读写之间的“相互勾连”“多向呼应”关系,尤其需要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语文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依托网络平台,建构“二次元”学生社区,从而引导学生将跨媒介经历的所学所思,通过多彩书写来创造“二次元”社区文化,真正实现语文的“混融共生”。

2.五育融通背景下的语文跨学科素养

作为母语学习,语文在学校学科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其他所有学科都要求掌握学科对应的知识体系,如数学体系、物理学体系,唯独语文没有严格对应的“语文学”,语文学科先天具有跨学科属性,比如:语文阅读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还包括历史学科、政治学科的阅读理解,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的阅读理解等。又如:学生写作不仅可以写阅读心得,也可以书写各自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由此可知,语文学科是沟通学校各学科的独特纽带,具有五育融通的桥梁功能。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具备“杂家”的底蕴及融通素养。

(二)过程:推进个性化、差异化的语文学习

1.为个性化、网络化的语文学习拓展新平台、新空间

“双线混融”语文教学将彻底改变“工业流水线”的时间模式,探索真正以儿童的成长节律、生命韵律为时间主轴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在超时空的网络与常态课堂中展开个性化、自由的语文学习,真正将语文习得与学得有机混融、整合共生。借助网络平台,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快捷访问各类专业的数据库、专题网站等,将思维的触须延伸到全世界的古往今来,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媒介资源来为语文听说读写服务。借助网络资源,师生能够将语文教材的育人潜能挖掘到最大化,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需要。这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文网络学习经验,熟悉各类优质的语文相关网络课程资源,还能够依据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灵活调度、有机整合。

2.为差异化、网络化的语文评价提供全程记录、智能评价

借助网络技术,“双线混融”语文教学可将每个学生“线上”的语文学习过程全部留痕。利用智能技术,能够对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记录随时进行智能诊断、分析评价。这为语文教师有效开展差异化的“线下”课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双线混融”语文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统筹“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打造自由灵动的智慧课堂。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教师成长:网络教研+专业发展共同体

“双线混融”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师生协同、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还特别注重建构学习语文的网络社区、校园社区,方便跨年级、跨学校的学生交流;不仅注重教师个体的积极探索、“单兵作战”,还特别注重建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此,要想大幅度、全区域、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抓住现在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构语文教师的专业共同体。通过“网络教研+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有效整合校本优质资源、区域特色资源;有效整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考核评价等实践经验;圍绕新趋势、新问题,协同攻关、成果共享,从而探索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营造学校名师成批成群涌现的人才效应。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