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例谈

2021-07-06杨子祚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英语

【摘要】本文以外研版教材為例论述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提出通过提高听说意识、形成语篇意识、建立信息交换意识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等方式,增进对话主动性、把握对话整体性、提高对话真实感、确保对话交际性,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 外研版教材 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92-02

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以语言为主要中介,以尊重与平等为基础,通过教师、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对话,实现语言知识、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对话意识和交流能力。当前使用的外研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虽然每一课都包含有对话练习,但部分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过程简单化且流于形式,或者将对话练习变成句型的灌输和重复操练,学生难以从中取得有效经验,使对话教学效率低下。本文尝试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意识、语篇意识、信息交换意识、跨文化意识,增强对话的主动性、整体性、真实感和交际性,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听说意识,增进对话的主动性

对话活动是以交流合作为目的,对话教学应当强调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步发展。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对话,他们需要奠定基础、积累语言。因此,现阶段对话教学要注重增强语言操练和语言知识的输入。同时,又因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模仿和操练的机会,让他们多听、多模仿、多练习,提高听说意识,形成对英语的初步语感,增加对话的主动性。

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对话内容都比较简短,多为常用的问候句型,学生容易模仿和操练,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初步听说英语的能力。但教材中的对话内容非常有限,学生经过几次跟读和练习后就会失去兴趣,于是笔者利用动作和道具丰富对话内容,提高对话内容的趣味性,维持学生练习对话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的对话练习中,逐渐形成听说英语的意识。例如,在练习“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问候语时,笔者利用鲜艳的图片作为道具,随机向学生展示朝霞、烈日、月亮的图片,请学生选择正确的问候语作答,由此加深其对所学短语的印象,为此后的对话练习积累语言。又如,在教学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1 Point to the door一课的Activity 2 Listen,point and find“Point to...”内容时,笔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练习道具,激发学生对话的灵感。如展示书籍、铅笔、苹果、蛋糕等道具,请学生小明“point to the book,point to the pencil,point to the cake,point to the apple”。由于之前学习了课本中“point to the door/window”的内容,小明已积累一定的经验,他熟练地与教师完成了这个对话练习。这种类似游戏的对话方式有趣、易于实践,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相互练习。此外,笔者在对话练习中,经常给指令性的语言辅以明显的动作,如一边说“Raise hand”一边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一边说“Stand up,please”一边请学生站起来,一边说“Listen to me”一边将手拢在耳边做仔细倾听状等。配上这些夸张而富有表演性的动作,学生听了易于理解,也易于模仿。对话教学还应当注重其互动性,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经常鼓励学生选择能够互动的话题,例如“Whats this?What will you do on Saturday?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today”等,避免学生仅使用Yes或No进行应答,提高学生对所学句型和单词的使用率,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提高听说意识,摆脱机械跟读、有口无心的状态,增加对话的主动性。

二、形成语篇意识,把握对话整体性

对话中的语句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整体。语句通常在特定的语篇中,才能表现准确的意思。传统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常会先讲解单词,再讲解句型,最后将其“组合”在一起进行对话学习。这种模式先解决知识难点,再进入实践练习,看似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学生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并不能真正理解对话内容,更谈不上迁移应用。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为学生设计完整的对话情境,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语言材料,了解对话中蕴含的信息,由此逐渐形成语篇意识,从整体上把握对话的方法。

例如,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 2 Will it be hot in Haikou一课,课文中只有一个“Will it be...”的对话句型和“hot,cold,rain,snow,sunny,windy”等几个单词,学生学习时可以通过反复跟读和背诵来增强记忆,但容易脱离语境,不了解对话语句和单词之间的联系,无法把握对话的真实含义,使生动的对话变成“死语言”。因此笔者结合已经学过的“Will you take your kite”内容,设计了一个主题语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运用本课的单词和句型。在开始练习时,笔者宣布:“Tomorrow is Saturday,we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然后用PPT展示一些天气的图片,如烈日、下雨、刮风、下雪等,然后与学生展开对话。

T: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tomorrow?(展示烈日的图片)

S:It will be sunny.

T:What will you do tomorrow?(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学生七嘴八舌地从中挑选喜欢的内容,给出自己的答案)

S1:I will play ball.

S2:I will eat cake.

S3:I will go swimming.

T:Why are you going to swim?(重点向S3提问)

S3:It will be hot tomorrow!

T:Will it be windy?(展示刮风的图片,向全班学生提问)

S:Yes,it will!

S4:Great!I will take my kite tomorrow.

将单词、句型融入语篇中,设计成为完整的主题场景,学生不仅对单词、句型的含义有了准确的理解,也对其应用主题、交流对象、使用情感等相关知识产生整体的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把握对话整体性,形成完整、符合逻辑的对话,提高对话练习的质量。

三、建立信息交换意识,提高对话真实感

对话本身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对话教学自然也应当体现信息交换的特征。目前对话教学质量欠佳的原因,一部分在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换,学生无法形成真实的对话。在实际的交际中,当交流双方存在信息差异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交换信息、缩短差距、填补空白的需求。同时,学生形成信息交换意识,也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对话的积极性,开展真实自然的对话活动。

例如,在教学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2 Wheres the cat?一课时,在Listen and say环节,如果教师仅仅根据课中的图示,直接提问:“Wheres the cat?Is it in the yellow bag/green bag?”学生也只能简单回答“No,it isnt/Yes,it is”。对话草草结束,学生没有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也失去了对话的兴趣。究其原因,在这段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掌握的信息量是相同的,对话中没有产生真正的信息交换,师生间的对话完全是一种“演戏”,这很难激发学生继续对话的热情。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设计了“猜猜看”的游戏,将一只玩具猫放在一个纸袋或一个盒子里,然后将若干纸袋和盒子置于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向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cat?”学生没有看到小猫,无法提供准确答案。但是笔者知道“猫”所在位置的信息,提示道:“Its in our classroom,can you guess where is the cat?”进行第一次交换信息后,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猜想:“Is it in the blue box?” “Is it under the yellow desk?”“Is it in the red bag?”“Is it in your hand?”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交换信息,对话变得活跃而丰富。当有学生猜中小猫的位置时,笔者带领大家热烈鼓掌,然后重新藏起小猫,进行下一轮的猜猜看游戏。在对话中,学生反复练习了“Is it in...”的句型,并复习了“blue,red,yellow,bag,box”等单词的用法。

又如,在教学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 1“This is my mother”一课时,笔者利用学生各自家庭情况的信息差异,组织学生介绍自己家有哪些家庭成员,他们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长得如何、有什么样的爱好等。在对话中进行不同信息的交换,创设真实语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对话,提升对话教学效果。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确保对话交际性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信息,当人们运用一门语言进行交流时,应当了解和遵循其母语社会所公认的风俗礼仪,使对话更融洽、更顺畅。为了让英语对话教学贴近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西餐的食物、礼仪及饮食文化等,帮助学生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从而让他们在交谈中更加准确得体。

例如,关于问候语,我国习惯在见面时询问“您去哪儿”“您吃饭了吗”,这是因为在我国的交往观念中,询问他人的衣食住行相关之事,是表达自己的关心的一种表现。但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如果以中国式思维与西方国家的人打招呼,询问“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Have you eaten”,有干涉隐私之嫌,会容易引起对方误解。所以,教学时需向学生强调,在与西方国家的人打招呼时应当遵循对方的习惯,询问“How are you?”或者说“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问候语等。又如,在汉语里,习惯把教师称呼为“李老师”“王老师”等,有的學生在面对外教时,也习惯性地称呼“Teacher Tom”“Teacher Lucy”等,这并不符合西方国家的用语习惯,在英语中不用“teacher”做敬称,称呼教师应用“Sir”“Mr”“Ms”“Miss”等。在教学中强调这些不同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较好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确保对话具有更强的交际性。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应该建立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听说意识、形成语篇意识、建立信息交换意识及培养跨文化意识等多种策略,增强学生对话的主动性、真实性、整体性和交际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避免对话教学陷入单调、零散、浮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杨子祚(1978— ),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英语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小学英语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