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德育目标的方法探索

2021-06-28郑飞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

郑飞

摘  要:自从我国教育部提出了“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后,各学科教师便应主动设计德育目标,将德育与智育活动结合起来。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德育的主要课程,更应该确定德育为首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全面接受德育熏陶,使其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实健全学生的人格,有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也将客观分析如何真正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实施德育,指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觉落实德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目标;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3-0165-02

【Abstract】Since my countrys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teacher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should actively design moral education goals and combine moral education with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mong them,the primary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are the main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main curriculum goal,so that students can fully accept moral education,so that they can gradually form noble moral sentiments,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ity,and effectively protect students body and mind. health. This article will also objectively analyze how to truly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moral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education,and guide primary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ers to consciously implement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Penetration method

就目前来说,小学生的品格发育、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学生从小生活在物欲横行的社会环境下,有可能接触了不良思想,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认知,甚至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学生本身便承受着一定学习压力、成长压力,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小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方式、学校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着他们的处事方式,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小学生又正处于初步形成价值观的成长阶段,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德育認知,利用本课程的思想教育、品格熏陶作用去启迪学生,让学生尽早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渗透德育教育目标,将德育渗透于方方面面:

1.实施案例讨论法,唤起学生思想共鸣

我们要知道,德育教育并不是要向学生传递丰富的大道理,使其背诵高尚的人生哲理,而是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关注学生自身的人生认知,否则即便学生能够牢牢背诵德育道理,却也很难真正在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规范。对于这一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尝试组织案例讨论教学活动,利用直观、形象的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道德品质。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顺利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让学生对号入座,接受德育熏陶。

既然要组织案例讨论活动,那么教师就要花费心思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德育案例,必须要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挂钩,以案例反映学生的行为表现,据此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处世方式,初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应全面整理有价值的德育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经历自主设计案例,构建丰富的案例资源库。待确定好案例之后,便要组织案例讨论,而这就需切实突出学生本身的话语权,教师不应该单向分析案例内容,让学生直接接受德育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多维思考,鼓励学生真诚表达个人观点,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在案例讨论活动中,小学生基本上能够明辨是非对错,而这就可以直接警醒学生,让学生自觉探索德育内涵。当然,当学生完成案例讨论任务之后,教师也要从旁指导,提炼案例结论,且要监督学生践行德育规范,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受益。

在案例分析中,小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时候有可能会发表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言论。对此,教师要摆明态度,不可放任学生自由想象,而是要尽量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将错误思想消除在摇篮之中,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

2.采用情境熏陶法,让学生反省自身

情境,即带有情感色彩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忆起某种情感经历,使其仿佛回到某件事情的发生场景,据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体会、认知欲望,让学生在情境内实现积极思考。实际上,德育教育的实施一定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经历,且情感经历越丰富,德育熏陶效果就越理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尝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去熏陶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又该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方法很多,而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构建方法。

比方说,角色表演活动便是一种构建情境的重要方法,它是由学生亲自呈现情境内容的,而且学生本身便在情境之中,需暂时忘记自己,分析扮演角色的内心、情绪、行为目的等等,而这显然便会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也能使其体会特定角色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顺利接受新的德育观点,直接便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角色表演活动组织起来费时费力,所以虽然能够有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却并不适合经常组织。那么,还有其他的情境构建方法吗?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主题丰富、形式多元的网络资源也已经成为构建课堂情境的重要手段。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德育教育内容超出了学生的个人经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那么教师便可播放视频、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特定活动、事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开阔学生的眼界,无形中也可让学生进入德育情境之中,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实现长足进步。亦或者,一些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亲自剪辑视频、制作动画,据此创设德育情境,唤起学生的反思意识。除此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利用生活资源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在课堂上还原某个真实的现实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某种行为的对错,辨别是非,使其及时展现自身的德育认知经验,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当然,组织生活化德育教育活动的方法很多,教师也要尝试组织实践活动,而接下来,本文则将客观分析教师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经历。

3.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德育认知经验

在组织德育教育活动时,如果教师可以主动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那么也必然可以直接启发学生、熏陶学生,因为这种做法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使其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目标,逐步丰富学生的精神财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创设条件,组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积累丰富的人生智慧,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学生顺利实现健康成长。

在组织德育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自主开发、整合乡土资源,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否则也难以构建开放的德育实践平台。当然,乡土资源种类丰富,教师也应该客观分析小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整合乡土资源,让学生顺利接受德育教育。除此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做好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的准备,因为德育实践活动是开放的,综合性很强,经常需要跨学科合作才能取得优良效果,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实践主题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共同辅导学生、教育学生,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觉遵守德育行为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实践活动并不一定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有时候需要在学生家庭中發生,有时候则需在专门的社会环境下发生,所以最佳做法,便是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带头与其他多方教育力量合作,与社会、社区、家庭共同抚育学生,尽量丰富学生的德育认知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其中,由于德育实践活动一般都存在周期性特点,而且要想真正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正确的德育行为规范,也需长期监督学生、指引学生,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主动与家长沟通,由家长执行监护人的权利,教育学生、监督学生,避免德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4.分列品德行为标准,保障德育落地

无论是案例讨论法、情境熏陶法,还是实践活动法,其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品德感知”、“道德观念确立”层面,而还需落地为学生切实的道德行为。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行为”,还需辅以教师具体化、明确化的行为要求达到。即,通过案例、情境或实践,小学生或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知道“要做懂事的孩子”,但对于“自己具体该如何做才是懂事的表现?”的问题,其认知却多模糊或不完善。对此,教师则需“分列‘懂事的行为标准”,如:在家庭中,要听父母的话、要积极帮助父母做家务;在学校中,要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积极参与班级劳动、上课认真听讲并在课下积极完成作业;在家庭和学校之外,也要以礼待人、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同学们则有“懂事”的具体化行为标准,而可在各类实际的情境中,以“懂事”为准绳、以各项要求为依据规约自己的行为。如,在班级大扫除中,其会想到“懂事”的行为美德、想到“积极参与班级劳动”是一种“懂事”的具体表现,而会秉持此原则和“行正确之举”的执念真正积极参与到班级劳动中来。反之,其只知道“‘懂事是美德,自己应该懂事”而不知“该如何懂事”,其对于班级劳动则大概率是无动于衷的,同样地,对于其余任何正确的为人处世之法亦会是无动于衷的,而这便是“伪德育”、“理论型德育”或“感知型德育”的后果。

但在“分列品德行为标准”之外,以“切实的德育落地”为目的,教师还需重点以上述“德育实践活动”为辅助,以使学生在课下对品德行为标准的自主运用之前,具有在课上对其进行实践和练习的机会,从而掌握道德行为依据道德要求的落实方式。如,在提出上述“懂事”的道德标准、列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出发的具体化的“懂事”行为标准之后,我便基于教室空间,组织了一次以“假如老师在......”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即,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我皆会首先发出一定的行为,如,“和某位同学发生了一些口角”、“搬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等,而后随机邀请一位同学来应对这样的情况,其余同学和教师则观察被邀请同学的应对方式,并针对每种应对方式进行讨论......如此,同学们则会初步具备在实际情境中以道德标准规约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而可为其之后在课下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自主化的道德实践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应该秉承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来组织学科活动,教师更加应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在人格和道德上的良好塑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熏陶学生、启迪学生,以保障充分的“道德感知”,而后接以具体化做法要求和德育实践,以保障切实的“品德行为落实”。

参考文献

[1]钟梦琪.德育教材中美育元素的探究——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为例[J].林区教学,2018(12):16-18

[2]罗昌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3]田宇新.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17.

[4]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