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06-25戴从容吴昊施敏发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戴从容 吴昊 施敏发

摘   要: 在课程育人视域下,与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备受关注。为更好地建设课程思政,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以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对策,以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关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要求。

关键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隐性教育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分别作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协同创新,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强思政”效应。

一、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育人成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大学生处在智能手机普及和互联网使用便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与时代潮流接触最多的群体,仅仅依靠主渠道思政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形成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高职院校所有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挖掘思政资源,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教育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融合机制,打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育人渠道,满足青年自身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需要。

纵观五四运动至今,中国青年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但在当下各种社会思想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对“三观”正在形成的青年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引导青年学生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如何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大问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的。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仅依靠主渠道的显性教育,即高校思政课的引领,远远不够,客观上需要其他课程和老师的参与。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使其充分发挥隐性育人作用,以与显性的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形成合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更多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为根本改变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与专业课育才“两张皮”的现状,也为寻求解决学生知行脱节、知行背离等问题,以“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视域下,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

二、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状况及存在问题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1](10)。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愈加重视下,课程思政在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调研发现,除了在各门非思政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困难外,还有三个问题相对较突出。

(一)价值引领问题。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非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等环节也有德育元素,但因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导致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际脱节等问题。在学校全体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有效参与到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就必然制约各门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直接影响后续教学各环节的育人效果。

(二)嵌入性问题。

课程思政是有针对性地将思政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思维方式、逻辑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当中,是一种隐形的“梳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生搬硬套,这种嵌入的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多少系统性关联的思政元素,看上去像是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硬性插入,导致课程出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脱节现象[2](9)。

(三)沾粘性问题。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往往会出现沾粘性问题。因不同的学科课程教材体系不同,教育教学方式不同,本质是学科的外在逻辑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思政教育内容应作为不同学科之间沾粘的“润滑剂”,但是这种润滑剂发挥的作用似乎不太理想,要么“挤少了”,阻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理工科类专业。要么“抹太多”,让学生感觉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是在讲“政治课”,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人文类专业课堂上。

三、增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对策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是当前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育人效果的根本遵循。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化课程思政的施教效果。

(一)问题导向,“立德”施教。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点是教育内容,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对于显性教育来说,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授好思政课,力求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说服学生;对于隐性教育来说,要在准确把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载体,使学生日用而不觉。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具体途径方法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立德”施教。

1.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政课和专业课都要兼顾知识传授和價值引领。从内容方面来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富有现代意蕴的德育资源融会贯通,这样青年学生容易在感知深厚人文底蕴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在专业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将“阿里巴巴的崛起——创造全球新商业文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等思政案例内容融入其中,进行融入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强化“四个自信”,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网络创业创新的浪潮之中。

2.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一,灌输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体现,是取得良好思政课实效的途径之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点的传授,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在“专利信息分析实训”课程教学中,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划、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内容,通过“中国发改委对美国高通的反垄断案立案调查,对中国相关产业市场产生积极作用”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专利等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使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建立对职业未来前景的自信。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启发性的现实境遇。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青年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都会获得不同渠道不同内容的信息,短平快的信息交互很容易使青少年理解事物停留在表面,看不清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因此,在高职院校所有课程教学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探究性的教学互动,教授事物、事件、事情的本质,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思政课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清学生的现实关切,做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价值理念的生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青年,因人施教。

针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嵌入性问题”,可以以习近平同志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和诉求予以施教。“因人施教”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目标,首先必须从教育的对象入手,青年属于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虽然生理上已成年,但是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还处在拔节孕穗期。因此,面对这样的群体,既不能使用过去初高中的教育教学方法,又不能应用目的性较强的成人教育原理,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称之为“点拨——导向”法。青年有着对信息十分敏感的特点,但是因为自身阅历、眼光格局等的限制,对于大部分信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少思辨能力,导致青年先入为主。课程思政从青年“不知其二”这一点入手,通过“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德性”,点出他们的知识盲区,并且给予青年正确的价值引导,寓价值性教育于知识性教学之中,不仅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还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拓宽视野,因材施教。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不是新增一门课程[3](169)。必然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学规律不同,课程思政必须遵循专业课的教学规律,比如:大多数理工科类专业,表面上与思政类课程关系不大,因为不同学科表面上的学习逻辑不同,但是在深层的逻辑思辨上是相同的,这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过表述:“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們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4](450)如果教育对象是人文类专业学生,教师就可以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内容里,通过阐述数理思维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重要影响加以说明。

概而言之,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是将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科学思辨方法教授给学生,针对自然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特点,分别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然后编写特定的课程方案,优化专业课教师教学指南,协助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5](127)。

四、结语

“课程思政”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过去我们在专业课或通识课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是不够的。如今我们立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重新考量时,就是变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由偶然到必然,由不自觉到自觉,形成育人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思政必将在高职这一片沃土上开花结果,成为积极推进地方性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又一个亮点,课程思政必将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壁垒,使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加入“大思政”教育格局中,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2]王秋.课程思政的思与行[J].黑龙江教育,2019(6).

[3]张笑添.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向若干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6).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5]杨琳.高校课程思政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5).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9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一江工作室”(sztsjh2019-2-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2018JXT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