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探究

2021-06-25杨文强李勇峰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实践教学

杨文强 李勇峰

摘   要: 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导向及用人需求,针对工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提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型育人模式,即研究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在企业结合理论进行项目驱动的实践探索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此举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更使研究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得到了改观,为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工科研究生   实践教学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之重器。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布局中仍然大而不强,特别是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新做出顶层设计。它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为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1](2273-2284)[2](54-58)[3](59)[4](366-377)[5](43-45)。为满足国家对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需对“重理论轻实践”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革,本文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对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探索性尝试。

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面对高端制造业大量的人才缺口,特别是重点领域高层次技能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主动作为,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为契机,在工科研究生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为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顺利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例如肖凤翔结合“中国制造2025”关于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在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与工科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制造业的智能升级与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及制造业的提质增效与工科研究生质量治理创新等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方案[6](13-18)。王红军认真分析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意义,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实际,给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研究生实践体系建设的思路[7](88-89)。汪朝晖分析“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关键在于通过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世界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并指出传统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弊端,从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新模式[8](61-63)。唐向红考虑到社会和政府对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弥补现有智能制造方向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不足,从智能制造对研究生的要求、学科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和师资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9](5-6)。聂珍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刻阐述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就培养模式改革给出了可操作的对策[10](184-186)。肖中俊认真研究了“中国制造2025”产生的背景,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给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業总体来讲大而不强,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破局的核心在于急需高校培养大批工程型高层次人才。下面以齐鲁工业大学为例指出目前工程硕士培养环节存在的与“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不相适宜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科教融合、重实践及企业搭台为模式的工程硕士培养新方案[11](45-46)。上述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大多基于理论教学,针对“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实践型高层次人才在培养模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本文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开展探索性研究,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驱动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发挥区位优势,引入“起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河南新乡作为全国闻名的“起重之乡”,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起重作为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针对企业这样的痛点,我校于2014年成功申请了“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平台可以与卫华集团等相关起重机制造企业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培养出具有工程背景的实用性高级人才。具体联合培养措施为:(1)聘请资深企业高工为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在企业开展的一切实践教学活动。(2)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开课制度,即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导师为研究生指定与起重机智能制造相关的必修课程,并在企业实践中进行现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3)在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企业导师要根据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加评语的综合评定,以此判定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否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并作为获取实践教学学分的依据。实践教学环节没通过的研究生要重修,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4)结合企业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相统一。参与企业项目作为检验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导师要结合项目大小及工程难度科学合理地分配研究生,使工程按预期计划进度顺利推进。最后,研究生在企业要结合参与的项目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以检验将实际问题提炼为科学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理论照进现实。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延伸到企业生产当中,让企业项目需求有较好的解决渠道,达到企业与高校“愿合作”“想合作”“能合作”的目的,从而不断增强合作动力,确保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新模式真正落地实施。

2.实施项目驱动,助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硕士毕业论文是检验研究生学习成效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为避免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践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对生产制造企业智能转型的要求,比如,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即基于项目驱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就较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以及研究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样的企业实际项目会激发研究生会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与热情,并对项目的成功实施有较大的期待,不再困惑于纯理论毕业论文设计的纸上谈兵。当然,企业项目一般较为系统,如果一名研究生一个项目,很难保证项目质量及工程进度,为此,可采用若干名研究生共同承担一个企业项目的方式,每名研究生负责项目的不同部分协作完成整个项目工程。这种形式有效保证了研究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可操作性,即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项目的系统解决方案,并与项目组成员探讨论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能锻炼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作岗位提供相关能力保障。

3.注重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双赢

习近平同志曾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祖国建设的栋梁,要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结合“中国制造2025”及实践企业智能转型的战略需求,着实进行一些接地气、实用性强的研究工作,切实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研究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论文或专利上,最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生产力,切实达到产学研用、校企双赢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不能将论文和专利作为考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唯一硬性指标,应淡化其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考核研究生的成果转化能力,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具体可以此成果为企业创造的利润作为成果转化定量考核的依据。当然,作为校外实践的企业导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学习进度及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企业项目信息,使研究生在当前知识结构下能顺利完成企业项目,为成果转化落地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好的成果可以在类似企业推广,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及成果转化示范效应,为其他高校实施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成功范例。

4.结语

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本文结合我校所处区位特点,对工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宗旨是着力加强研究生开展面向企业智能转型升级战略需求的项目实践,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不仅为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减少“中国制造2025”高层次人才的产业用人缺口。该方案的順利实施将为相关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

[2]董刚.“中国制造2025”视阈下高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以宁波市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9).

[3]张莹婷.《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J].工业炉,2020(5).

[4]唐堂,腾琳,吴杰,等.全面实现数字化是通向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解读《智能制造之路:数字化工厂》[J].中国机械工程,2018,29(3).

[5]孙燕妮,白晓军.《中国制造2025》——中国特色的强国战略[J].智能制造,2020(10).

[6]肖凤翔,邓小华.“中国制造2025”与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4).

[7]王红军,彭宝营.基于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

[8]汪朝晖,范勤,蒋国璋,等.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1).

[9]唐向红,刘国凯.面向智能制造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10]聂珍.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8,37(31).

[11]肖中俊,高韩.“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工程硕士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1046724);河南科技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107010200003)。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