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福》中景物描写的艺术价值

2021-06-06荣雪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鲁四鲁镇祝福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极具时代特色的著名短篇小说,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在小说中融进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文字,并使之自然融合,这就使得小说更显沉重,更为深刻,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一、自然环境的描写:无声的控诉更显深沉

首先是开篇:营造沉闷压抑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奠基。

祥林嫂的一生是屈辱的一生,她是千百年中国妇女的代表,令人唏嘘,让人慨叹,祥林嫂的一生又是悲惨的一生,是那么的无助,值得同情。所以,作者一开篇就给小说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的氛围,从而为人物的出场打好了基础,为故事的展开做足了铺垫。

“旧历的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新年,本该是喜庆的,红红火火,热闹非凡,但文章一开篇带给人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留给人的是“灰白色的沉重”,这儿的新年无疑给人的感觉是沉闷的、压抑的。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祥林嫂一生的見证人的“我”出场了,由和鲁四老爷“谈话是总不投机”和“大骂其新党”,让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的经心可知,我是一个有着新潮思想的人物,是的,“我”是一个外出的读书人,虽说是回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正是因为这样,虽然在故乡,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天色阴暗,雪大而乱,鲁镇祝福前夕带给我的不是喜庆快乐,却是“总觉得不安”,是“决计要走”。这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本就沉闷压抑的气氛。

其次是中间部分:烘托人物悲惨遭遇,衬托“我”的孤寂悲愤。

“冬季日短……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是“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的一段描写,“雪天”“夜色笼罩”,这就难免“沉寂”,“沉寂”是我的心境的折射,不独对环境,更是对祥林嫂的死,是的,祥林嫂死了,死在在祝福的“前夜”,但她的死并没有赢得人们半点的同情,相反的,鲁四老爷说她是“谬种”,即使是和她同处于一个阶层的人们对她的死也是“我说不清”,显出人们对她的死是漠不关心的,“还不是穷死的”“淡然”的语气里透出的是事不关己的冷漠,是麻木,这就更加的悲凉,反而是我这个“局外人”对她有了些许的关注,这里有河边相遇时有关“灵魂、地狱”的交谈,有曾经的那些“她的半生事迹”的“所见所闻”,这些断片在我的脑海里“连成一片”,我为何会“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怎么滋生出了“无论如何”“决计要走”的念头?大概都源于对祥林嫂的关注,对祥林嫂的同情吧?

所以,这些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无疑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让她的死显得更加的凄惨悲凉,同时,也让“我”的孤寂悲愤更趋于鲜明、突出。

再者于结尾处:无声胜有声,主旨更鲜明。

祥林嫂死了,“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 。

但,即使形如草芥,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即便众人皆无视,“我”哪里会无动于衷?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一片祝福声中,我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于是才有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反语似的讥讽。

景物虽无声,景物却有情,它在无声地诉说:诉说着这人世间的悲惨,愈是在祝福氛围中便愈加显得是这般的凄惨!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更增小说的悲剧意味。

由此反观开头那些个有关自然环境的文字描写,就更加佩服作者的用心了,实际上作者一开始就对人物的命运已经作了暗示了,祥林嫂将在人们的“祝福”中去逝,这无形中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化,更为深刻!是的,作为封建阶级代表的鲁四老爷之流是残忍毫无同情心的,那些个和祥林嫂一样同处下层的人们本该是同气连枝,同命相连,可千百年来为封建礼教所毒化,竟然在祥林嫂的死亡上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了间接的凶手,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封建礼教不独害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钳制了人们的灵魂,更吃人,并且让更多的人成为了它的帮凶,一起吃。这该是多么的可怕啊!

二、社会环境的描写:处处冷漠无情,杀人不见血

作者在注重自然环境描写的同时,还不忘对社会环境的勾画,而且也是用意颇深。

其一、首尾遥相应,“祝福”有深意。

小说不独以“祝福”为题,而且在文中多次描写了“祝福”的景象,且不说开头和结尾的遥相呼应,开头为祥林嫂的死埋下伏笔,结尾以鲜明的对比映照开头,是“我”感情的流露,是对主旨的深化,显出布局上的匠心。

即便中间的三次也各有用意。“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刚到鲁镇时的祥林嫂十分勤快,尤其是为了“祝福”更是忙个不停,“扫”“洗”“杀”“宰”,动作麻利快捷,多么的能干,她自己也很是满足。

但等到祥林嫂经历一次婚嫁再到鲁镇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封建卫道士的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祥林嫂“很可怜”“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她想像原来一样“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结果被禁止,“又去去烛台”,还是被禁止……这一方面体现了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卫道士的淫威,同时也揭示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再者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后,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可当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依然遭到四婶的呵斥与禁止,祥林嫂彻底沦陷,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正是这次的“祝福”将祥林嫂不但从身体上完全摧垮,精神上也彻底沦陷,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就此,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绝境……这就清楚地显示出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小说中的五次“祝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祥林嫂有关,或者直接参与其中,或者有所暗示,有点有面,互相关联,很好地揭示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二、细处也留心,身处险境处处寒。

“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简练而又不失传神,寥寥数笔便将一个“崇尚神仙、希望长寿、懒散拖沓、顽固守旧”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结合后面“憎恶祥林嫂再婚,不准祥林嫂祭祀”的情节,这位熟读孔孟之书的鲁四老爷哪里有半点“心气和平”?何存半点仁慈之心?

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存在的社会,祥林嫂自然讨不到半点好处,你看,她那作为封建族权代表人物的婆婆,是那么的“凶恶而自私”,即使是面对祥林嫂死了丈夫的悲惨现实,依然没有半点怜悯之心,甚至还落井下石,不惜将逃亡打工的祥林嫂抢去之后卖掉;作为祥林嫂的大伯是那么的冷酷而自私,一心想着的是如何才能独霸房产……而那些和她一样身处底层的人们又该如何?祥林嫂是否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温暖呢?在那样的时刻,那时的社会,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四婶虽然心善,依然照鲁四爷的吩咐冷酷地拒绝祥林嫂参与祭祀,即使明明知道祥林嫂已经捐了“赎罪”的门槛,还是要将其赶出家门;那个吃斋念佛、不敢杀生的“善女人”柳妈呢,不仅不耐烦听祥林嫂讲她的阿毛被害的故事,还要恐吓祥林嫂,说是嫁了两个男人会在阴间被阎王一分为二,何等的残忍,还让祥林嫂不惜用两年工钱捐门槛去“赎罪”,以致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被彻底击垮。其余的人也一样的冷漠,一样的冷酷,为猎奇可以听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一旦厌烦,便抛之脑后,似乎忘记了曾经的“关注”,以至于最后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是的,即使祥林嫂悲惨死去之后,也没有在人们的心底溅起半点的涟漪,没有人对她的死表示一丝的同情,沒有人对她的遭遇过问半分;在“我”问起祥林嫂的死因时,人们依然“淡然”……可见,祥林嫂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祥林嫂之所以有如此悲剧的命运,并不是空穴来风,无迹可寻,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总而言之,《祝福》一文中无论是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社会环境的勾勒,作者都颇为用心,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仔细考量,下一番咀嚼的功夫。

荣雪,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鲁四鲁镇祝福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祝福》中的三个“剩”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