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的异化及散步哲学视阈下的阅读建构

2021-06-06张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散步哲学成员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知识视野,更能全面提升儿童的精神气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快餐”读物的影响,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功利性”与“娱乐化”两种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儿童课外阅读应重在情趣培养和习惯养成,而“散步哲学”思想、“生长性文学圈”,无疑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新场域。

一、儿童“功利性”“娱乐化”阅读的异化现象分析

1.功利阅读多,情趣阅读少。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急吼吼地希望孩子“读”的书越多越好,学生阅读的数目大部分都是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孩子很少有自主选择阅读书目的机会,致使大部分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外作业”对待,他们对待阅读的态度是消极甚至是抵触的,很难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愉悦享受。

2.图像阅读多,文字阅读少。当前的少儿读物结构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动漫作品、网络小说泛滥,如果让儿童自主选择读物,他们肯定先选这些“快餐”读物,很少选择底蕴厚重、内容丰厚的文学读物。长期读“快餐”读物对学生的思想毒害是非常大的,会让儿童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幻觉,会变得思想浮躁、精神萎靡,缺乏儿童应有的朝气蓬勃和进取心。

3.浅表阅读多,深度阅读少。由于功利性阅读和“快餐”读物的影响,造成很多儿童的课外阅读浮于表层,读完一本书后只知道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对于书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学特色却很少去思考;而真正的文学阅读是深度阅读,透过文字捕捉隐藏在文字后面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

二、生长性文学圈——培养儿童文学素养的最佳路径

1.内涵诠释。“文学圈”的實质就是一种“读书会”,但不同于班级授课式的“读书会”,因为文学圈以情趣化阅读为主要目的,倾向于对成员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对文学价值的探讨。“生长性文学圈”是指通过文学圈活动,促进成员的智慧成长、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实践价值。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外阅读中借鉴“生长性文学圈”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深读阅读习惯,拓宽儿童的阅读视野与语文积累、培养儿童独立思考与协同探究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儿童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品味,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丰厚的知识积淀与思维基础。

三、散步哲学——建设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核心理念

1.“散步哲学”的起源、内涵与主要特征。“散步哲学”理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希冀自己“在散步中有所得、在所得中散步”。“散步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众多的学者,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都喜欢在散步中思考与讨论问题,他们散步时所走的路被誉为“哲学小路”;当代学者刘铁芳提出了“散步的教育哲学”概念,把“散步哲学”思想拓展到教育领域。“散步哲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行为“散步”,思考者在散步中思索与感悟;二是思想“散步”,用一种畅游在自然、天地间的精神气度和较少功利色彩的审美姿态,去直悟思想的真谛。“散步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散步中思考与讨论。一是“独自散步”:一个人在林荫小道上散步思考;二是“结伴而行”:几个人一边散步一边探讨,在宁静的空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散步哲学”对文学圈活动的有益启示。可以说“散步哲学”思想与“文学圈”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倾向于深度思考与思想碰撞;都倾向于去功利化与情趣培养。把“散步哲学”思想与“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建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彻底跳出班级授课模式的束缚,开启学生自发的、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协同探讨式阅读新模式,让学生在校园中寻一方安静的角落安静地读书、独立地思考,再结伴而行,共同探讨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让儿童从思想认识到知识积累在碰撞中不断得到生长与发展,让儿童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的愉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

四、散步哲学视阈下“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组建路径

“散步哲学”视阈下的课外阅读强调要给予学生精神的自由,把阅读看作一种“闲暇的艺术”,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思考与探讨。散步哲学视阈下“儿童生长性文学圈”的活动主要分三步:准备阶段、活动阶段、反馈阶段。

1.准备阶段

(1)准备阅读材料。要做文学圈,就要准备充足的图书让学生自由选择。图书来源有两种:一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二是用部分班费购买。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单元主题选择阅读主题(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科学童话”),也可以根据阅读计划选择(如人物描写主题阅读)。围绕阅读主题准备的书目要多一些,图书数量应比学生人数多,如40名学生应准备50至60本图书,并且50本图书至少应有10个不同文本,以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2)选择阅读材料。所有图书分类排放在班级图书角,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浏览、选择图书。低中年级浏览、选择图书的时间10多分钟即可;由于高年级阅读的图书篇幅较长,浏览、选择图书的时间约30分钟。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分组之前可以随便浏览、随时换书,一旦分组后就不能换书了,要把全书认真读完。

(3)组建阅读小组。阅读小组由选择同一种图书的学生临时组建,一般4至8人为理想人数。不同小组阅读的文本是不同的,所讨论的话题也不同;在同一文学圈中,成员间相互分享、切磋、交流与碰撞。

(4)制定活动计划。文学圈的活动计划由成员共同商定,一是选出临时组长、联络员和记录员。组长负责召集成员活动、主持讨论等工作;联络员负责向成员传达组长指示、向组长反馈成员意见;记录员负责小组讨论时记录各位成员的发言、完成活动报告。二是明确活动内容、地点与时间安排。

2.活动阶段

(1)自主阅读思考。中高年级学生以默读为主,自主选一处安静的地方潜心细读。教师要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写“回应”。这里的“回应”与一般的读书笔记不同,是学生阅读文本时激发出来的情感、联想、回忆、批判等等。学生记录阅读“回应”的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等形式,只要能呈现学生此刻的阅读感悟即可。低年级学生仍需采用朗读的方式,可以两三人接力共读,也就是前一名学生读了一段或一页,下一名学生接着读下一段或下一页,直到把整本书读通、读顺、读完。这样做,便于学生逐渐建立阅读流畅度和识字自动化,并向默读方式转化。

(2)开展组内讨论。讨论是“文学圈”的关键性活动。“文学圈”中的讨论氛围应是宽松的、快乐的,每位成员都能在这里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由于刚开始文学圈活动时,学生对活动流程还不熟悉,也不善于选择有意义的讨论话题。教师可以列出一系列任务分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务、分头准备、参与讨论。任务分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讨论主持人:负责主持整个讨论过程;准备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指导小组成员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分析。

②角色管理员:负责梳理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人物特点;向其他成员介绍文本中的人物关系与特点。

③问题小投手:负责提出并梳理成员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整理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们产生的新疑惑、新问题。

④字词搜索者:负责挑选文本中陌生或重要的词汇;向小组成员解释陌生或重要词汇的读音、意义与用法。

⑤连结小天使:负责把故事内容与外部世界相连结;分析、比较并发现文本内外的关联性。

⑥图像艺术家:负责把图书的情节(或细节)用绘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向同伴陈述或描述自己所画的图意。

⑦文本大神探:负责挖掘文本背后的故事;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文本的写作背景;收集与文本相关联的其他故事。

当然,不一定阅读每本书都需要这么多任务分工,要因文本而异、因学生而异,灵活选择文学圈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所选的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任务单模板,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何下手、如何准备了。

(3)完成活动报告。在成员们讨论时,记录员负责记录成员们的主要观点和最后达成的共识。

3.反馈阶段

反馈阶段,教师先阅读各个文学圈的活动报告、学生的读后感,然后师生面对面交流,听取各个文学圈的活动汇报,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再对这一轮文学圈活动作出总结与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阅读设想让学生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其它组的书目产生阅读兴趣,可以让学生重新选择图书,开始新一轮的文學圈活动。

【本论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20/02/46】

张静,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南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散步哲学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