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查”

2021-05-08沈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调查研究调查

沈晶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立足学生本位,追求本真课堂。在实际教学中,“调查”是小学思政本真课堂的硬核力量。课前普查、课中调查、课后追查,可以帮助学生点破问题、识破主题、攻破难题,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调查研究;本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7-0057-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责任重大。思政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这门课程以学生为核心,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显性内容,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亲身的体验为隐形内容,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学生为核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追求本真课堂,让学生回到最真实的状态,真正在课堂上获得认知的发展、技能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课堂失真现象。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为了追求本真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调查”这一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政本真课堂的硬核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使用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效用。

一、课前普查:点破问题之助力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进行调查研究,是道德与法治本真课堂的一大助力。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课前的调查,我们的课堂很难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生调查:打破认知的无力

“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在学习“垃圾暴增”这一环节时,教师经常会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将垃圾的日产量、年产量通过表格形式展示,让学生对垃圾的暴增有了认知。这些数据的取得是教师的调查结果,学生没有参与,因此效果并不够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更是如此,学生的生活和体验是我们追求本真课堂的关键。所以,笔者设计了课前调查这一教学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在调查之后完成以下两张课前调查表。

根据第一张调查表的指引,学生实地调查部分地方产生了哪些各种不同的垃圾。有了这一部分的调查,学生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垃圾的分类有了清楚的认知。第二张调查表格,记录下自己的家庭和班级一天产生垃圾的重量。通过这一课前调查,学生就已经对一个家庭和一个班级一天产生的垃圾量有了明确的认知,但因为数据较小,学生的感受并不明显。但是这些数据均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它是真实可信的。再通过推算,便可以计算出一个学校所有班级和家庭一天所产生的垃圾数量,最后辅以全国乃至全球的权威数据,令学生极为震惊。这些真实的数据,是经过学生课前亲身调查的,最具说服力。

当学生对主题的认知不足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就某些现象、某些知识点展开课前调查。这种课前调查能够拓展学生对研究主题的认知,突破他们对研究问题已有的局限,打破他们认知的无力。

(二)教师调查:看破课前的实力

“感恩父母”一课,因为课前没有对学生的生活技能展开普查,没有真实的数据支撑,仅用平时的观察代替课前调查,笔者在主观上认为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系鞋带这个技能,于是在课堂中设计了“学习系鞋带”这一环节,结果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会系鞋带的学生不听指挥,不会系鞋带的学生依然没有学会。这个教学环节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整堂课的失败。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前没有摸清学生的实力,对学情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如果在课前,教师对班级甚至是整个年级的学生“是否会系鞋带”进行了调查,那么就能及早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是会系鞋带的,只是系得不够牢,容易松散。只要寻找新的系鞋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了。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实现本真课堂的基础。

因为有了课前调查,学生对研究的主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教师也更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真实的学情。课前的这种普查,让教师摸清了学生的实力,让学生打破了认知的无力,成为点破问题的股股助力。

二、课中调查:识破主题之魔力

调查可以在课前进行,在课中同样可以进行。因为有了课中的调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下去。

(一)学生调查:爆破情感的火力

“感恩父母”一课中,笔者在“活动一:走进父母,懂得感恩”中设计了“谈话感情”“调查激情”“情境现情”这三个板块。这是笔者在“调查激情”这一板块运用现场调查时进行的教学。

师: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那老師想要来做个小调查。

调查一: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6个同学举手。)

师:(板书:6)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

(生:全体举手)

师:大家都知道。(板书:47)除了生日,爸爸妈妈还知道你的哪些事?

生1:我的秘密。

生2:爸爸知道我最喜欢吃红烧肉。

生3:我最宝贝的小箱子藏在哪里他们都知道。

师:看来,你们的很多事情爸爸妈妈都了解,可是,观察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4:爸爸妈妈对我们都很了解。

生5: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

师:看来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心真是太多太多了,可我们却对他们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调查二:你帮爸爸妈妈剪过指甲吗?

师:爸爸妈妈帮你剪过指甲吗?(板书:12、45)

师:爸爸妈妈还为你做过什么?

生6:爸爸妈妈给我系鞋带、梳头。

生7:几乎我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做的。

师:看了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生8:我们帮爸爸妈妈做的事情远远比不上爸爸妈妈帮我们做的多。

师:看来爸爸妈妈为我们做的事真是太多太多了,可我们为他们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9:爸爸妈妈,我爱你。

生10: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

师:对,我们要懂得去感恩父母。(板书:感恩父母)

如果说课前调查,是让学生与生活、探究、体验打交道。那么课中调查,是学生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对一系列的问题作出最真实的反馈,再从反馈中引发大家的思索,激发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追溯、研究、探讨。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个的问题,一步步的推进,一点点的追问,这些都波动着学生情感的心弦。平时被忽略的小事,来自父母的照顾,在现场调查中被重新审视。他们这才恍然大悟,父母付出的太多太多,而自己为父母做的太少太少。因为调查,学生情感的火力一下子被点燃,甚至是爆破、升华。

(二)教师调查:冲破课中的阻力

“讲文明懂礼貌”一课,笔者围绕着“文明”展开了活动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那些文明懂礼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文明礼仪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近人们的感情。笔者就在这个部分设计了“谈一谈,生活中的讲文明懂礼貌”环节。学生列举了很多很多自己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学生的回答都在笔者的意料之中,正当笔者要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意外却发生了。有个学生站起身来,指着他的同桌说“上次,徐XX同学在排队的时候,拼命地挤,害我摔倒在了地上。”这样一个出于意料的分享,一时让笔者不知所措。

这种表面上不和谐的声音,恰恰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这种课堂的生成就是对教师的课中调查。教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作出选择:选择预设,就是忽视这种不一样的声音,按着预设的路线走下去;选择生成,则是正视这个学生的发声,关注他的内心,解决他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都会忽视课堂的生成,不喜欢听到这种不和谐的声音,觉得他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顺畅,原本的水到渠成多了一股阻力,甚至成了一股斥力。

我们再去细细的琢磨,这种不一样的声音,才是一个有着独立个性的人的声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我们承认而且尊重甚至是珍视这种个性。他们的真实发声,才证明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不同的个体。所以笔者停下了脚步,倾听孩子的声音。这就可以发现,他所说的就是一个没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笔者请两位同学讲述事情的经过,徐XX同学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到讲文明懂礼貌,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还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笔者顺势引导:既然徐同学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那么该怎么解决呢?徐同学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给同桌道了歉,双方握手言和。

课堂本真就是对教师做的一个调查,在预设和真实生成方面做着监测。当课堂的生成和我们的预设出现了偏离,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成去改变教学节奏,从而冲破其阻力,将这股斥力扭转成为吸力。

课堂中的调查,让学生直面真实的自我,去审视,去明辨,去反思,让情感的火力进一步爆破。也让教师在教学正在发生的过程中冲破各种阻力,紧跟学生的步伐,不断调整,使预设与生成在本真课堂中达到统一,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师生在课堂中因为调查而明晰,因为调查而识破主题的魔力,推动教学走向更深处。

三、课后追查:攻破难题之活力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此次教学活动的结束。学生只有将课堂所得放在生活实践中去进一步检验,才能发现其真实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后的追查。

(一)学生追查:突破行为的耐力

当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对其进行追踪调查,才能知晓真实的教学效果。学生追查自己的行为,能够进一步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使其将习惯变成自然,随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完善自我。

“健康看电视”一课,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长时间看电视的害处进行了探讨,教师让学生戴上事先准备的防蓝光眼镜体验跳绳、午睡、洗脸等活动,感受生活的不便,再通过小组合作制定健康看电视公约。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知道了看电视需要控制时间、调低音量、保持距离、选择内容、劳逸结合。然而,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提醒、自我控制,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进行监督。于是,笔者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作业:给自己列一份健康看电视的计划,并且进行记录,父母对其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通过这样的长线追踪记录,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和约束,使其维持长期的效用。

有了这样的课后追查,可以改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學习中,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做人,过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教师追查:消破课后的乏力

“从一滴水说起”一课,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节水标语,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自己创作的标语贴到学校的卫生间、洗手池边等多个地方,意在时刻提醒大家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创作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标语。这堂课到此就结束了吗?

表面上,这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强调的不是课堂的热闹,而是要将节水的观念落实到生活的实践中去,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生活,最后落实到学生自身的行为中。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课后的追踪调查,调查在没有教师的监督和他人的提醒之下,他们的节水意识是否在这堂课后有了增强,观察他们是否将节约用水落实到了自己平时的行动中。笔者进行追踪调查后,就可以发现,节水标语贴在墙上,学生却没有放在心上。

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将写节水标语的环节去掉,改为在课前学生洗手时暗中拍下视频,大家观看后发现自身依然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在课堂中了解淡水资源的稀缺以及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课堂最后,再次让大家洗手。两次洗手,两次活动,让学生将节水这个意识牢记于心,内化于行。

有了课后的追查,教师才能发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否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完成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调整。这样教师课后的乏力感进一步消除。

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行为的追查,真正将课堂延伸至家庭,拓展到生活,最终在生活中长期指导自己的行为,突破行为的耐力极限。而课后的持续关注和追踪调查,让教师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数据参考,可以进一步立足学生角度,调整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用,从而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生。这样的课后追查,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他们教学失败后的乏力。这样,整个教学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一池春水,拥有不断的源头活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充分运用“调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真数据、真体验、真情感,最后落实到真行动中去。足见,“调查”是小学思政本真课堂的硬核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鲁   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1~6,65.

[3]张   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德育,2017,(15):66~68.

[4]张   悦,张新颜. 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11~14.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调查研究调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