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逆挽诗浅论

2021-05-06包韵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类型魅力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的诗词体系十分庞大,诗歌体裁极为丰富。逆挽诗作为诗歌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存在,值得探究。本文从4个方面,包括基本界定及类型、特点、魅力、历史影响,具体分析逆挽诗。

关键词:逆挽诗;类型;魅力;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谭友夏曾在《题简远堂诗》中提到“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远;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此乃为善作也”。这句话点出了逆挽诗的精妙之处。逆挽诗整首诗中或许只有一句十分精彩,但往往便是这句使全篇顿活,令人拍案叫绝。逆挽诗不同于其他诗歌体裁,是我国古代诗歌花园里的一大奇葩,为中国诗坛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

1 逆挽诗的界定及类型

简单来说,逆挽诗是诗歌前后形成极大反差,让人回想起来恍然大悟的诗歌体裁[1]。这类诗歌的诗句开头浅露明白、平淡无奇,基本没有诗歌的美感,接着却运用陡转的手法,笔锋一转,奇峰突起,形成逆转之势,把人带入完全不同的艺术境界。

逆挽诗的起源尚不明确,但是现在所能见到的严格意义上的逆挽诗最早在宋朝前后出现。宋朝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的娱乐性,以生活之趣来作诗[2]。明朝时期,逆挽诗发展到高潮。但到了清朝,由于思想文化专制,诗人的发挥受到了限制。这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诗人的黑色时代[3]。人们创作诗歌的第一要义不是自我情感发挥,而是政治环境考量。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闷地挣扎[4]。规范的近体诗尚且不能恣意发挥,更遑论偏自由化的逆挽诗了。

逆挽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前后反差大。逆挽诗流传至今,数量不少,各朝各代的逆挽诗前后反差的呈现各有特色,根据前后反差在不同方面的呈现,逆挽诗可以分为5类:峰回路转型、急中生智型、波澜起伏型、自问自答型、顺势而下型。

第一,峰回路转型。这一类逆挽诗的前后差异主要体现为意境的变化,主要是以前面的浅显为后面的情感抒发或意象塑造作铺垫。因为“吟咏性情”是诗歌的本质所在[5],所以该类诗故意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毫无欣赏价值,但到了后面,却陡转直上。在不觉处,詩人将自我情感融入文字[6]。如唐寅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前两句写自己拾级而上的登山游览事件,语意浅俗,毫无诗意可言,但到了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了自己登高所见之景,俯仰天地,使诗的境界骤然开阔,豪迈之情呼之欲出。从无到有,从浅至深,意境变化极大。

第二,急中生智型。这一类虽也有前后意境的变化,但前后的反差主要表现为作诗的背景。急中生智型强调文学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7]。《解缙敏对》曾记载:“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于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这就是典型的急中生智,随机而变,因势而补。诗人在作诗的条件发生变化的同时,又要保持诗歌内在的逻辑性,实属不易。

第三,波澜起伏型,这一类的前后差异主要体现为内容的一波三折。例如这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这首诗只有4句,转折也有4次。起初诗人像是辱骂寿星,结果是赞美她的外貌;而后像暗讽其儿女品行不端,结果是赞颂儿女的孝顺德行。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实现了“突围”[8]。用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淡化言辞原本的锋利[9]。内容起伏多姿,意象莫测,不到最后一刻,无法知晓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整体意境走向令人叫绝。

第四,自问自答型,一般是指逆挽诗有两句是设疑,剩下两句则是解释该疑。这一类的前后差异表现为前后叙事的口吻不同。一个是提问的口吻,这两句往往是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一些违背常理的现象;另一个则是解疑的口吻,即诗人提出解释。例如“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自忆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白色,但是诗人却故意抛出“柳絮飞来片片红”这有悖常理的一句,而后作出整首诗,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第五,顺势而下型,这一类逆挽诗和前4种差别很大,前面写得有深意,但是后面却顺势而下,意境风格变得平淡。初读这种诗会觉得有趣,让人印象深刻。但仔细品味时,却发现其并没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一类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逆挽诗,流传下来的作品少之又少。最典型的便是“独卧夜半又惊醒,遥闻滔滔江水声。推窗趁月向江望,原是渔人尿江中”,前面还值得赏析,浩荡江景跃然纸上,但到最后是对事件的直接陈述,甚至显得粗鄙不堪。其阅读体验和效果相比前4类大打折扣。

2 逆挽诗的特点

逆挽诗虽然可以被分为5个小类,各类前后反差有各自的呈现,但所有的逆挽诗也有共同点:风格意境的反差性、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以及格式的自由性。

首先是风格意境的反差性:由“俗”逆“雅”。如“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内容和意境形成前后反差,有出人意料的效果[10]。祝允明的《杨柳树》正是如此,开头是“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该诗到此处,只是用最直接、最寻常的语句陈述了此风景的地理位置。但后面是“任你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有了后面这几句,意蕴瞬间丰富起来,鹧鸪、杜宇、杨柳,有景有情,整首诗都鲜活起来,将主人公满心的愁绪离别在读者面前展开,哀婉缠绵,荡气回肠。就连前面原本平平无奇的4句,仿佛也只是为离愁别绪作铺垫,以平铺直叙衬托后面诗意的哀婉。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丰富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首诗内的情感丰富。如上文的祝寿诗,反转极多,每句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不到最后,无法知晓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是哪种情感。逆转诗需要逆转,前后内容差异极大,为情感的丰富表达提供了优势。另一方面是内容表达的丰富性。因为诗前后反差极大,内容的反差注定了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例如解缙的“君王昨夜下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每一句表达的内容都不同,通过内容之间“冷不丁”的陡转,形成逆挽诗的惊奇之感。

最后是格式的自由性。这是每一首逆挽诗的特点。它无须考虑音律格式的对仗。比如近体诗,无论是五言七言,还是律诗、绝句,都必须遵守平仄要求。词也是如此,每首词都有词牌令,需在词牌名的要求下填字。比如“如梦令”正体是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递挽诗的第一要义是诗人的情感抒发,对于格式没有要求。

3 逆挽诗的魅力

首先,从创作层面看,它是客观形式与诗人内心感悟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度和宽度的追求[11]。所有逆挽诗对于作者而言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直接、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写出了众人心中所想,言出大众心中所不敢言[12],将自己最向往的情与景凝结在诗句中[13]。通过强烈的俗雅对比,以极大的反差表达自己的情感,为读者展现世间少有的本真之乐[14]。其次,逆挽诗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创作上。逆挽诗从根本来说就是前后反差极大,且要顾虑诗的整体性。如何在形成巨大反差效果的同时又保持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大挑战。同时这也是逆挽诗的魅力。

其次,从接受层面看,一方面能够激发读者共鸣,增强互动感。孟轲曾以“以意逆志”说诗,他所说的“志”也就是思想感情。好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需要靠巧妙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还需要读者的共情,一颗细腻的心自然懂得“共情”[15]。在阅读逆挽诗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推测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分析前后反差性极强的诗句的内在逻辑联系,和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另一方面,逆挽诗的魅力还在于一首诗能让读者领略百转千回之感。逆挽诗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们的心灵[16]。逆挽诗中无论是景致的变换,还是情感的起伏,都能使读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新鲜之感。

4 逆挽诗对后世的影响

经典的诗歌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依旧充满韵味[17]。逆挽诗也是如此。它在中国诗词体系中是一个“另类”,对后世的影响极为特别。

首先,从逆挽诗的体裁来看,打破了自唐代以来对诗歌工整规律的要求,完整表达情感是其第一要义。它的出现推动了诗歌体系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就逆挽诗的意蕴内涵来说,它从侧面委婉地暗示了诗人的人生观。逆挽诗可以视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真挚与幽默风趣。诗人笔下不仅是客观的美景,还有主观的情感和人性[18]。最后,从历史角度来看,逆挽诗的兴衰可以见证文化、政治变迁,全方面、多层次地真实展现社会生活实况[19]。它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民风民俗和自然之景,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珍贵的历史资料[20]。宋朝崇文风,为逆挽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明朝,文化经济都进一步繁荣,因此逆挽诗也快速发展,出现了唐寅等擅作逆挽诗的诗人。但到了清朝,思想禁锢,文人墨客不得不向政治臣服。在清朝这个文字狱和八股文盛行的时代,诗文能存活多久[21]?时代造就文化,也会限制文化。

5 结语

逆挽诗是极俗极雅的完美融合,具有极高的价值。清代诗评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足令人神远。”此观点用在逆挽诗中十分合适。坦易之中忽现触着,必有一番奇效。“挽”是一种极巧妙的构思。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特殊的敏感与幽默。看似无意的惊奇之感,也需一番巧妙构思。

参考文献:

[1] 李盛仙.雅俗共赏“逆挽诗”[J].思维与智慧,2007(06):61.

[2] 沈嘉欣.从“乌青体”看当代诗歌的多元化特点[J].汉字文化,2020(03):33-35.

[3] 彭楠.顾城组诗《鬼进城》的内涵解析[J].艺术科技,2020(01):104-106.

[4] 许凌云.浅析《驿路》中的社会性表现[J].戏剧之家,2019(22):106-107.

[5] 范瑞懿.《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J].艺术科技,2019(07):129,138.

[6] 顾陶淘.沉沦与新生:论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三重视角[J].汉字文化,2019(18):94-95.

[7] 张驰.《锁窗寒·玉兰》的时空结构和典故运用[J].汉字文化,2020(02):71-72,75.

[8] 范瑞懿.从《月夜》看杜甫对宫体诗笔法的吸收与升华[J].戏剧之家,2020(20):215-216.

[9] 范瑞懿.《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人物形象探究[J].大众文艺,2019(11):52-53.

[10] 武桓如.浅谈《俄狄浦斯王》中古希腊人的命运观[J].汉字文化,2019(10):43-44.

[11] 周林晔.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戏剧之家,2019(28):226-227.

[12] 朱天慈.浅谈席慕蓉诗作中体现的爱情观及其社会意义[J].汉字文化,2019(14):80-81.

[13] 侍渝杰.《野草莓》:忏悔与重生[J].汉字文化,2019(08):37-38.

[14] 陈思璐.浅析《浮生六记》中生活之“乐”[J].汉字文化,2019(10):30-31.

[15] 刘新元.浅谈电影《小森林》美食背后的生活智慧[J].戏剧之家,2019(26):97-98.

[16] 顾雯清.浅析电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J].黄河之声,2019(19):138-139.

[17] 范瑞懿.汉乐府民歌音乐性探微[J].黄河之声,2020(19):6-7.

[18] 刘彦汝.浅析希腊神话的特点[J].戏剧之家,2019(23):232,234.

[19] 田爱平.浅析黄仲则与李白作诗的相似点——以《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为例[J].汉字文化,2020(04):39-40,45.

[20] 张媛媛.浅论李商隐诗歌的美学意蕴与经济价值[J].汉字文化,2020(22):26-27,50.

[21] 王斐.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重塑作用[J].汉字文化,2020(02):51-52.

作者简介:包韵(2001—),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歌。

指導老师:韩模永

猜你喜欢

类型魅力特点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