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

2021-04-28许中衡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高中政治教学实践

【摘 要】本文基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通过生活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公民意识 高中政治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6-0020-0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社会个体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教师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需要具有积极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学生的班级生活与管理是社会参与的一种模拟形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公民参与意识的理解,为学生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间接经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让相对抽象的理论内容有更加详细的解释,真正让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理解“生活即教学”的内涵,帮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吸取养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在进行《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让学生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及意义。为了让学生树立民主参与的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讲授本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身边人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管理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体会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其次,在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到民主参与的形式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主参与的形式与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享生活经验,利用生活现实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与真实,为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管理意识打下基础。

不过,生活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素材的积累,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将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完美结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为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打下基础。此外,生活化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保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在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權利时,能自觉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问题时,能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思想认知。这种认知是合格公民必备的思想,也是社会顺利运行的保障。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适当了解社会生活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对集体负责的乐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提供帮助。

在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教会学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责任与意识。为了强化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教师组织学生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并对文化传承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弘扬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懂得自觉地传承优秀文化是每个公民都应做的事情。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设计符合现实条件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了手抄报,有的学生选择了文化展示。通过这次实践,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促使学生将这种实践中的成就感、幸福感转化为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萌发较快,对许多知识都有了自己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积极的探索与自我展示。这种社会实践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条件之一。由于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公民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必须拥有共同的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以确保社会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转。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后受到教师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情感内容,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学生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进行《全民守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全民守法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树立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法律。为了强化学生对全民守法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晚上小红回到家里,正想写作业,楼下突然传来了响亮的音乐声,小红想安心写作业,但耳边的音乐声却总是挥之不去……”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道:“他们的行为正确吗?是否侵犯了小红的权利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全民守法的了解,进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微课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便于学生理解全民守法的意义,这也促使学生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增强了学生的同理心,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调研。以情境教学法为例,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以教材的内容为指导,最好还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不然容易让情境教学流于表面。

四、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指的是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其具体表现为个体可以自觉地以组织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表述能力与知识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讨论是常见的教学方式,想让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学情调研,利用小组合作、有奖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认识到中国选择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选择,樹立自觉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些改革开放的成果性资料,这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现实意义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教师成功地树立了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逻辑思维也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添加适当的抽象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脉络,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用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在不同的事例与环境中得到情感的提升。事例分析教学法是适合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事例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分析。此外,事例分析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为学生爱国思想的形成打牢基础。

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便是让学生学会区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历史事件的对照表格,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并根据表格的内容总结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通过对近代史的总结,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政治、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又能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产生,强化学生的归属感与民族认同。

历史与政治课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地选择历史事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个体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要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公民素质的养成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许中衡(1970— ),广西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学。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高中政治教学实践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