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收”与“放”策略研究

2021-03-24麻笑媛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

麻笑媛

摘 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有效学习。如何真正保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又能引领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深化学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对小数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收与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下三点策略,即“放”核心问题统领全课;“收”学生资源,深化学习;重视教学互动,提升学习兴趣 。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收与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1-0182-02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teacher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How to really mainta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teachers can lead students to deepen the study of graphics and geometry is a problem worth thinking abou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llection and release of decimal mathematics graphics and geometry teaching,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three strategies:to "release" the core issues to guide the whole course;"to collect" student resources to deepen learning;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eaching interaction to enhance learning interes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Figures and Geometry;Retraction

1.“放”核心问题,统领全课

在“新基础教育”看来,要从“重心下移”起步开启教学开放的第一步。也就是说,要用“放下去”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带着问题来 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对问题进行探索,在此过程当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独立的面对并解决问题,是每个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这样教学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度地开发。为此教师应首要弄清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认识起点,并提出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明确教材重难点确立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断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讲授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时,教师以“两组平行线相交会组成怎样的图形”为问题主线,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动手操作,得出各种平行四边,最后小组观察最后的结果,顺其自然引入并领悟“平行四边形”概念。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当中,学生获取了图形组成活动的经验积累的机会,并且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深入的领会,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因此数学问题的设计影响着教师的教学高度和深度。一般来说,“小问题”自然是不需要“放下去”的,没有“放下去”自然也就无所谓的“收上来”。因为“小问题”十分细碎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往往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轻易的给出正确答案。

相对而言,“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产生解決问题的内驱力,更能激发学生形成深层次思考的意识与习惯。不仅如此,“大问题”设计还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具体个人”的多方面的关注。教师对学生各种资源的利用价值的判断越是准确,就越是能够形成生生、师生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认识的生成和思维水平的提升。

当然这势必要求教师设计“放”的大问题即“核心问题”,必须:一是吃透教材目标,知道重难点是什么,围绕目标和重点设计有针对性、知识本质的大问题。二是设计的问题必须恰到好处,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才能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这样做才能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使每个学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这样教学就会对学生的各种资源进行开放,做到真正的“放”。

2.“收”学生资源,深化学习

如果“放”能够落实到位,就需要进一步的去思考如何“收拢”学生的思想。那么 “收”的意义是让全体学生都要思考,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收”的目的是改变图形与几何教学“视而不见”、“走过场”、“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抓住知识的本质。

(1)“收”要有层次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探究状态,学生会怎样想,怎样做。在关注的过程中,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探究记下来,并将这些分思维层次的记下来,为后面的交流和汇报做好准备。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建立角的表象并逐渐抽象出角的概念过程中,教师把收集到学生课前画的角,分为两个层次展示:

1.展示学生画的标准数学角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一样的地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量的自己画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角的特征:尖尖的点,直直的边,教师顺势给出角的名称。

2.展示学生画的平图图形的角

提问: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中描出角码?

学生通过画描平面图图形角,再次建立角的表象,深化角的概念。

教师通过两个层次、有梯度的呈现,学生顺利建立角的表象。在了解角的特征的同时积累了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在放开让学生自己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计算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整个长方形都铺满的情况;二是只铺长和宽的情况。

教师从具体形象思维(具象)到半抽象思维(表象)以及(抽象) 到用符号表示三个不同的层次,让学生从“可能如此”到“真的如此”“原来如此”,逐步深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收”要充分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学会以教材为基础、以自我能力展现为提升,以学生的基础情况为根本来完成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状况。课堂教学通过充分的预设,连续追问,直至知识的本质 。

例如,教学二年上册《厘米的认识》一课时,学生体会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片段:

师:一样大小的桌子,为什么有的 4 扎长,有的 7 扎长呢?

生:我们的手大小不一样?

师:怎么办?

生 1:一个人来量就好了。

生 2:我们可以拿个假手来量!(统一单位长度)

追问:假手是为了什么?

生:手一样大,统一长短。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解读需要通过充分预设来完成,要对学生的个体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引导学生为完成某个学习目标而不断努力,提高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

3.“收”“放”教学互动,把握學生特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各方面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充分考虑个性因素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思维引导和展示,选择各个层次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展示,而不能选择个别孩子的答案,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只成为旁观者。正所谓“我参与,我快乐”。收上来后,教师要让学生参与互动,这里的互动包括:

(1)生生互动,“放”开思维

所有的学生必须会倾听,倾听汇报同学的发言,倾听提问同学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生生可以进行辨析,在辨析比较中逐渐明了。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小老师”上台代替老师的位置(老师适时的介入、引导),由其他学生对小老师提出心中的质疑,目的是将教学的重心转换到重视学生的困难分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将教学过程转换到重视学生有序、结构化思考问题的引导;同时,及时捕捉存在的错误信息,将学生的错误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把教学真正地向每个学生开放,防止走过场。

(2)师生互动,“收”揽要点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倾听也非常重要,从学生的发言当中提取重要的信息,挖掘知识本质。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着急回答,给出结论。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分为几类。

第一类:对于听得懂学生的问题,有价值的话学生回答精彩,能听懂的话,教师需要停顿一下,将重要的话语巧妙的让学生再次转述。

例如,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中,学生回答什么是高,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高就是在平行线之间的作的垂直线段。

师:你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

这样几次转述讲重点话语,精彩话语,进行记忆和明晰,学生能快速记住高的定义。

第二类:对于听得懂的问题,认为价值不大的话

教师不但不能恼火,还应该耐心、专业地解答问题,然后在试着对学生提问的目的进行矫正。教师可以询问提问题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或问他此问题与主题的相关性。通常一个貌似不相关的问题却与讨论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回应可以是“你的问题非常有趣”,“我想和你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咱们在课前、课后或课间休息时面谈怎么样?”先给一个临时可以接受的答案,随着课堂的推进,在进行修改与解答。

第三类:对于听不懂的问题,无法判断其价值的话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回答,另人毫无头绪。教师会选择让其坐下,其实还可选择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教师试着“猜”学生的思维,让其的思维逐渐靠近知识的本质。

例如,数图形。

师:你们怎么数图形的?

生1:我先数左边的梯形,在数右边梯形,然后再数整个……

师:你是不是说,你是按照从左往右数,在从上往下数 。

生:点点头

师:他是按照一定顺序来数的,很智慧。有没有按照一定顺序来数,更加简洁有序?

……

如此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变得有活力、有生命力、有深度也有广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自己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热情。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或说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需要教师学会收与放。教师的“放”是将课堂有向开放,即问题开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自主尝试、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反思性地、诚实地提出和回答问题。特别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且期待新的思想体验。课堂中每次的放,都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凌架于学生之上进行。同时教师在“收”的过程中,要用智慧的眼光,回收学生的各种可能性资源作为互动的基础性资源,即遵循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 薛法根是非常著名的特级老师,他曾经说过:“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数学课堂教学的“三放三收”[J].基础教育,2006(03):12-14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