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教师应对策略

2021-01-21梁梦凡

红豆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应对策略

梁梦凡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很常见的,告状行为也是师幼互动过程中发生频次最多的行为。研究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还能有效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南昌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和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大班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为幼教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双方因认识不同而发生矛盾无法化解或者一方幼儿不遵守规则而造成另一方幼儿的不满,急需借助第三方来衡量行为对错的一个过程行为。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是较为普遍的,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和频次常常与幼儿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发展应该达到:“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等。[1]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如果不能具备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进入小学之后将会感到不适,难以融入班集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

在此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南昌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场景分布、常用策略以及告状行为与幼儿性别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场景分布

根据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文献研究,前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布的场景概括为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和自由活动五类。研究显示:五种告状场景分布的概率分别占比为53.73%、27.61%、47.76%、13.43%、77.61%,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分布的场景为自由活动和生活活动,其次是户外活动和区域活动,最后是集体教学活动。

某大班幼儿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在没有具体规则约束的活动场景中,幼儿常常表现更自由随意,更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因此,在有班级规则约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概率相对较小,而在自由活动时则很容易发生告状事件。

(二)幼儿告状时的常用策略

笔者在此研究中将幼儿告状时运用的策略归类为:解释说理、消极评价、反复告状、神态示意、撒娇、请求、嘲笑七类。研究数据显示的比例分别为:67.16%、57.46%、49.25%、31.34%、44.03%、41.79%、22.3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幼儿告状时常用的策略主要为解释说理、消极评价、反复告状和撒娇四种。

根据研究数据的呈现,笔者认为: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在向教师告状时更多的是解释说理,陈述告状事件的经过,在受到侵犯等行为时也会发出消极评价,但嘲笑等消极策略却极少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质和家庭教养有一定的关系。

(三)幼儿告状行为与性别之间的联系

根据经验来说,我们会认为在幼儿园里男生会比小女生更加活泼好动,因摩擦而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会因此增加。但是研究却显示:55.22%的幼儿教师认为告状行为通常由女生引起,44.78%的幼儿教师认为告状行为通常由男生引起。从数据上看,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引发告状行为,笔者认为:呈现此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女孩儿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喜欢与人沟通交流,更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有关。

二、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

黄嫣在《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中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分为:内部成因和外部成因(同伴成因、家庭成因和教师成因)[3]。本研究参考黄嫣对幼儿告状行为内外部成因的划分,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内部成因

首先,当幼儿自身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会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由于大班幼儿社交范围越来越广,身边的小伙伴逐渐增多,他们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复杂化。但是,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很有限,孩子们还不懂得去忍让、宽容同伴,常常不能和同伴和睦相处,所以在与其他幼儿相处时,不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摩擦,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很脆弱,当幼儿受到侵犯而难过委屈时,他会想要通过求助老师和家长去指责被告幼儿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其次,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较强的班级规则意识,且正义感比较强烈。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通常会根据班级情况制定一些规则来维护班级秩序,有了一定的班级规则,教师才能进行完整流畅的教学活动。当然,在班级规则建立之后,许多幼儿都能做到遵守班级规则,但经常会有个别淘气的幼儿尝试违反规则,当出现这种违背班级规则的行为时,幼儿经常会出于“正义”前去阻止,若劝阻未成功,幼儿就会向老师进行告状,通过老师的干涉阻止其幼儿的违规行为。

有研究表明,大班幼儿求得教师关注和表扬而去告状的次数亦多于中班和小班,他们在意教师与同伴的评價,并以他人的评价给自己定位,他们常常期望得到他人的正面评价[4]。在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关注的核心。但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精力有限,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当孩子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时,就会感到不悦,有的幼儿会通过言语或者肢体动作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其中最明显的行为就是告状,幼儿期望通过这种行为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夸奖。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外部成因

1.同伴成因

同伴间关系也能影响幼儿的告状行为。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同伴关系紧张或者说不会处理同伴关系的幼儿更容易发生告状行为。同伴之间是好朋友的关系,发生矛盾后,出于对朋友的喜爱、为了维持友好关系、对朋友很宽容等因素,幼儿向教师告状的概率很低。当朋友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该幼儿为了正义援助自己的朋友,也会向教师发起告状。同伴之间关系一般或者不良,当双方幼儿发生矛盾时,一方会向教师告状,并容易扭曲或夸大事实。

2.家庭成因

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贯穿其一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养方式對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很多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是紧密相连的[5]。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成为了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使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自私自利、性格强硬、不懂礼貌等。很多家长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于依赖成人,缺乏自己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观念严重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幼儿的告状行为。

3.教师成因

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幼儿教师承担着主要的幼儿教育工作。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性格养成和道德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面对告状行为要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幼儿积极面对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使幼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获得适应生活和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相关经验。教师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应该倾注更多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说教,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幼儿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后便不再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未进一步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从而加剧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通过对引发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以期为幼教从事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关注幼儿

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一大原因是由于缺乏成人的关注,从而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在幼儿年龄阶段树立的,大人的某些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幼儿年龄尚小,需要成年人更多的关爱,如果成长环境中缺少成年人的关注和关爱,会使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沟通的时候,缺乏自信,不敢说话,甚至还会出现孩子为了求得关注而去“告状”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关注每个幼儿,多花时间去陪伴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准备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激励那些不自信的孩子来回答,也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每个幼儿都可以分享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故事,让他们在参与中找到存在感。不管孩子向老师或者家长发出任何交流信号,我们都要积极给出回应,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听他们说话,在关注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会减少求得关注的行为,从而减少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

(二)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班级规则意识,且出于“正义感”维护班级秩序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是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班级规则意识,首先,在制定班级规则时,教师应该秉承着尊重幼儿的原则,与幼儿一起讨论并且征得幼儿同意后方可制定完善班级规则标准。其次,教师可通过讲解绘本故事如《幼儿园里守规则》等,对幼儿的班级规则意识进行加强巩固,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对幼儿出现的良好规则行为表示肯定,久而久之,随着幼儿班级规则意识的建立,幼儿告状行为也会逐渐减少。

(三)引导幼儿处理同伴间关系

在幼儿的世界里,同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大班的幼儿,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和能力都在增强,但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处理同伴间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口角却不能正确处理时,幼儿就会想要通过向老师“告状”的方式,让老师来帮助自己解决。当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作为教师,要给幼儿双方私密的空间,让幼儿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尝试着分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家长让孩子去接触身边的人群,让孩子学会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与同伴间的关系,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性的群体生活。

(四)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将会减少告状事件的发生。在幼儿园中,教师要给幼儿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要求幼儿饭后将餐盘、碗筷放到规定地点,午觉后能够自己穿衣叠被等。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在家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一味地宠爱与包办会使幼儿的性格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承受能力分配给他适宜难度和数量的家务,比如:自己归纳物品、整理床铺、清洗碗筷、打扫房间等。久而久之,幼儿自然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再依赖于成人。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加注意极有可能对幼儿的身心造成影响,无论是作为幼儿教师还有幼儿家长都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并及时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提醒和纠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08-310.

[2]黄嫣.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3]兰玉娇.3-6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4]徐文,吴艳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2):48-49.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应对策略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