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审思

2021-01-13朱旭

科教导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创新人才

朱旭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对比和分析拔尖创新人才诸解,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品质,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在社会秩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居领先位置的劳动者。该注解不仅继承并完善了过往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而且在概念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显性的规定。这有利于明晰“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规格,防止出现概念理解偏差影响培养效果的现象。

关键词 拔尖 创新人才 概念界定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01

Thinking about the Concept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ZHU Xu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solution of top creative talents, put forward the top creative talents is within the scope of China and the world,in various fields in all walks of life have profou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r specialized skills, will have noble ideals, beliefs, ethic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such as quality, by improving or create new things, method, path, element, environment, etc.,Workers who are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social order, rank, achievement, value, etc.This annotation not only inherits and improves the previous defini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but also explicitly stipulate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op-notch","innovation" and "talents" in the concept.This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event the phenomenon that concept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affects the training effect.

Keywords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definition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养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战略性任务和要求。2020年9月4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拉响“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1]的号角,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这份意见中得到凸显与强调。虽然“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频词已在新闻报道、政府文件和学术论文中被广泛使用,但这并不表示该概念已获得了统一与一致的理解。本文通过梳理拔尖创新人才诸解,在此基础上探讨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解,以期在学术界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继而为此类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概念认识的理论基础。

1“拔尖创新人才”各解

1.1国家层面:拔尖创新人才属于战略性地位的表述

“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最早出现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讲话和政策文本中多次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2020年,《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见”。[3]可见,在近20年的国家发展中,“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国家层面关注并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处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彰显其重要意义与价值。

1.2学术层面:拔尖创新人才暂无公认一致的表述

从学术层面来看,从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第一次使用“拔尖创新人才”至今,郝克明、张秀萍、杨叔子、周其凤等许多学者对该定义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梳理中国知网查询到的学者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认识,可以发现大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未归于公认一致的理解。并且经过图悦在线词频分析工具分析,以词频五次以上过滤,按使用词语频次的降序排列为创新(18次)、人才(13次)、知识(9次)、高尚(5)、素质(5次)、贡献(5次)、专业(5)。学者对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定义更多地使用创新、人才、知识、高尚、素质、贡献、专业去界定其含义,由此可见,这七个面向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特质。

综合而言,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做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核素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人才的区别在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否突出。第二,品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是构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素养。第三,知识、专业、能力等综合要素,是构成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第四,对社会、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突出价值。同时,拔尖创新人才的业绩必须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可。进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定义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即出现同语反复的现象。比如:用“创新”解释“拔尖创新人才”,用“人才”解释“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定义项的外延窄于被定义项。比如:规定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健康的体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领军人物存在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现象。第三,定义项没有完全描写被定义项所有和仅有的元素的共有特征。比如: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中没有规定其非智力因素的水平。第四,概念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侧重知识结构,有的侧重业绩贡献等。第五,概念的时态不一致。有的指向各行各业领军人物,是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对象,属于完成时态;有的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当下还没有形成,属于将来时态。

2“拔尖创新人才”新解

在梳理分析“拔尖创新人才”一词的各种定义解释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逻辑学中“属加种差”法来进一步界定和解释其含义,即“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4]由此可见,“拔尖创新人才”的属是“人才”,种差为“拔尖”“创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定义关键在于规范对于“属——人才”“种差——拔尖、创新”的解释。

所谓“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对社会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一定贡献的劳动者,属于行业骨干。按照国际上的通用分类,普遍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5]对人才概念和人才类型的澄清,有利于我们清晰理解“拔尖创新人才”中人才这一属概念。比如:日常用语中,常常出现将拔尖创新人才等同于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的现象,这就狭隘地理解了“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

所谓“创新”是整合现有资源及优势,区别于常规思维,优化或创造出具有正向价值的新的事物、要素、程序、方法、途径、环境等。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就是在认识论、实践说、辩证法这三个维度上的创新。

所谓“拔尖”在贡献、价值、顺序、级别等方面处于领先位置。拔尖属于比较概念,是通过对比排序得出的,更多地倾向于绝对评价下的领先或优先位置。“拔尖创新人才”的“拔尖”是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次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居领先位置的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这三个术语主要揭示了拔尖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专业、思维、成就、价值等方面的规定性。但“拔尖创新人才”定义并不是这三个术语意义的简单叠加。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时,除了把握这三个术语倾向的智力因素特质,还需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比如: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意志、性格、气质的塑造等。相比于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有时更能感染社会和个人的是成就这些贡献的信念、道德、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由此,拔尖创新人才是指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等非智力因素品质,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在社会秩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居领先位置的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聚焦在研究生教育这个阶段。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清晰、准确、全面地界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才能明确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规格,才能使得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3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概念的要点

3.1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当下拔尖创新人才的规格属性更多地关注了人才的共同特质,没有充分考虑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独特需要,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模式还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坚持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实效上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美国荣誉教育就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提供了成功经验。美国荣誉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非常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运用于不同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社区学院教育、文理学院和大学本科教育层次都有相应的荣誉教育。基于对未来社会的预判,美国荣誉教育注重跨学科整合知识,形成整体性的学术视野;训练以创新性与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技能,促使学生获得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性格品质,有全面发展的“人”和合格的公民,有创造力的未来领导者和问题解决者;掌握元学习策略,生成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愿望;促进荣誉学生学业成功,服务学校追求卓越的目标。

3.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

在人类近现代思想史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发展趋势是由对立走向统一。科学主义强调客观性、科学性、真理性,主张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其他研究领域,比如哲学、艺术、历史、道德和社会科学等,要么被同化为科学,要么就被排除在外。这是一种将科学视为绝对真理,将科学方法、科学标准和科学价值无限外推的主张。人文主义则是以人性为中心,强调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认为人只有具有“精神追求”,才能活得更具意义与价值。科学主义反对人文主义的理由是: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具有科学性和实证性,是唯一的标准化的文化模式,其他文化要以自然科学为尺度进行改造。在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反对理由则是强调人文主义的实施可以对科学主义的进行“规范”。然而,历史证明不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努力以自己的观点来改变对方观点的割裂做法是失败的。于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和相互影响的趋势得以呈现,即出现科学主义的人文化和人文主义的科学化。科学主义的人文化是从人性或者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化是将科学事实作为发展基础,以科学目标作为发展目标。可以说,缺失科学精神的人文主义是不精确的,是泛化甚至是空想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科学主义也没有正确方向和价值规范的保障,容易产生科学发展的负效应。由此,拔尖创新人才的规格属性既要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克服“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

3.3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统一

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统一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形成路径。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具身认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显著效果。离身认知认为认知活动可以脱离社会实践而独立进行,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在认知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具有实践虚无主义倾向。而与之相反的是,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活动不是孤立、脱域的抽象思维过程,它是立足实践、为了实践、完善实践的过程。“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身体经验形成认识。思维、判断、意象、隐喻、情绪和想象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的身体构成、身体组织和感知—运动图式相关联。……人的认知是身体、环境、活动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它发生于社会实践过程中。”[6]只有学生通过科教融合的形式身临其境地参与科技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具身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比如,密西根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推广中心(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tension Centre)、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等。

课题项目: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教育学”建设项目(粤教研函[2017]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光明网.《關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EB/OL]. (20200923) [20210131]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000Sq2nLKU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EB/OL]. (20190223)[20210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3)[20210131]http://www.mof.gov.cn/ 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9/t20200923_3593379.htm

[4]百度百科.属加种差[EB/OL].(20210131) [2021013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9E%E5%8A%A0%E7%A7%8D% E5%B7%AE/5786270? fr=aladdin

[5]百度百科.人才(20210131) [20210131] https://baike.baidu.com/ item/%E4%BA%BA%E6%89%8D/34170? fr=aladdin

[6]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46.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创新人才
大学生精神性研究:概念及测量工具述评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实践活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催化剂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