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智力障碍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
——以培智类特教学校某个案为例

2021-01-08孔凡飞杜玉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案主社工智力

■孔凡飞,杜玉萍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智力障碍儿童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人口基数大,残障人数多。智力障碍儿童更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困难群体,在学习、生活、适应社会等方面比健全儿童存在更多的障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服务。残障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不断被重视起来,残障工作中的残疾儿童作为更加特殊的一类服务对象,有的可能是天生的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也有的是后天因病导致的肢体残疾等,他们在社会中缺少一定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也存在不足,大大影响其康复。在关爱残疾人政策倡导下,社会工作介入智力障碍儿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息息相关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成为社会工作介入智力障碍儿童康复的热点模式。

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是为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而成立的教育部门,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和生活技能培养,康复训练没有处于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为培智学校提供更加专业的康复服务,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更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和机会。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可以在与环境、与朋辈群体的互动过程中挖掘潜力,从而达到社会融入的目的。培智类学校的智力障碍儿童大多都生活在家庭和培智学校两个环境当中,缺乏一定的社会融入,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本研究挖掘智障儿童身边潜在的社会、社区资源,将案主放在社区、社会大环境下,提高人在情境中的适应能力,着重提升案主沟通能力,挖掘案主潜力,使案主不仅在培智学校可以很好地融入,并且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融入。

一、概念界定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最早可追溯至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193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阐明了该学派的有关理论,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1951年,汉密尔顿又出版了《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书中观点认为人是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个体,必须用整体的观点去诊断和治疗案主的问题,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该学派的理论,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工作方法,常被用来作为开展个案工作的必要手段,它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各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导致案主的特定行为,该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案主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案主所处的环境把握其问题,并且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潜能。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重视与案主之间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案主以及案主家庭社区的沟通,更好地制定服务计划。

(二)残障社会工作

残障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针对特定残障人士开展的服务工作,残障人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1870年,瑞士人奥比创立第一家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机构,残障社会工作由此发端。残障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障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残障社会工作秉承平等、参与、共享的服务理念,为案主带去个别化、差异性的服务活动。

(三)社会融入

智力障碍儿童本身属于社会上典型的弱势群体,智力障碍严重影响了其社会融入的程度。社会融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论述的是社会上的个体及社会群体、社会环境的融入关系,指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能动地与社区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要同时改变人和情境两个方面,使人在情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减少歧视,在培智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二、个案资料收集

(一)访谈法

通过与案主母亲、案主所在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初步访谈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通过与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的访谈了解案主的日常学习、参与活动以及康复活动情况,为下一步服务计划的实施做准备。接下来进一步与案主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了解案主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把握案主的外在行为变化以及内心情绪变化,制定初步服务方案。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了解更多情况、收集更多资料。

案主所处的培智类学校采用小班教学机制,班级内有16名相同情况的智力障碍儿童,属于案主的朋辈群体,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和访谈,了解在他人眼中案主的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帮助案主更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二)文献法

通过阅览案主在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档案、康复活动参与过程并进行前后对比,了解案主对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服务活动的接纳程度以及康复速度,了解学校服务的不足之处,在之后的服务过程中进行补足。通过搜索查阅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活动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和学习,并对个案工作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方法进行梳理,学习借鉴有用的方式方法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个案工作介入智力障碍儿童过程

(一)案例背景

小雨(化名),男,14岁,智力残障,其家庭环境比较单纯,但是家庭背景比较复杂,小雨与母亲共同生活,母亲每天都会接送他,他们的生活依靠小雨的重残补助以及家庭低保,小雨人际交往较少,缺少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社工介入进行服务。小雨在特殊教育学校已经5年了,5年内,小雨学会了坐公交车、洗水果、认识简单的数字等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但是性格却更加内向,小雨在最开始接受学校的学习和康复服务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的活跃期,但是在长期大同小异的朋辈群体和生活圈子影响下,小雨的性格逐渐趋于内向,不愿意交流,语言功能逐渐退化。

案主所在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所办,日常服务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学校内专业教学的特教老师,缺乏专业社工的介入,案主未能得到长期个别化的服务,导致了案主内心自卑心理的不断放大。心理社会模式强调人在情境中,把案主放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服务,案主不能脱离家庭、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社区、社会的大环境,社会工作者需要在为案主提供个案服务的同时,在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一定的小组工作,为案主的康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需要充分挖掘案主潜能,为案主的康复提供稳定的支持。

(二)需求评估及可行性分析

1.生理层面:案主智力残障使得案主的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母亲或者特教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自理,做事情比较慢,喜欢唱歌但是由于残障原因唱不出来,只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需要社工在日常生活锻炼以及人际交往沟通层面进行介入,帮助案主更好地适应社会。

2.心理层面:案主对自身残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自身有着很严重的自卑心理,除了必要的课程之外,平时的活动有很多都参与不了,在活动中缺乏鼓励和支持,使得本身就不健全的言语能力不断下降,在之前的活动中唱歌的时候还能出声,在经过其他儿童的嘲笑之后完全出不了声,急需社工的陪伴与支持。

3.社会层面:案主与母亲居住在一起,缺少陪伴支持,一方面,案主很少接触到外界人群,人际交往沟通较少,与社区内居民沟通较少;另一方面,渴望得到社工的支持,渴望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秉承着“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挖掘案主的潜力,帮助其提升能力,重塑强大心理,为案主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提升案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培智类学校特殊教育的发展。

(三)服务目标

社会工作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介入,在特定环境中为案主开展服务,借助政府、社区、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使案主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情况,增强环境了解程度,减少自卑心理,重拾生活信心,促进案主与周围朋辈群体及环境的沟通,恢复社会功能,增强自我生活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服务计划

1.直接服务计划

(1)引导案主倾诉,发现问题,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康复服务活动开展引导案主倾诉、培智老师介绍、入户探访、电话慰问等方式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和需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对案主情绪和心理有一定了解,通过支持——探索——描述——宣泄的非反思性治疗,引导服务对象情绪表达,发现问题,从而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

(2)提供照料帮扶。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最急需、最紧迫的问题,对案主家庭困难之处进行帮扶,通过链接资源直接为案主带去生活帮助。

(3)开设欢乐社工课程,促进案主能力提升。除了日常培智类学校的课程之外,专门为案主开设特色手工、社工小游戏、体育类活动项目等课程,帮助案主找到自身兴趣所在,提升自信心。

(4)心理支持与鼓励,进行陪伴支持和情绪疏导,缓解服务对象心理压力,利用家庭及朋辈资源,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挖掘案主资源,通过非反思性治疗方法,在尊重案主自决的原则下,鼓励案主与周围环境加强沟通互动,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5)建立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案主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需要得到二者的支持。首先与案主的母亲取得联系,邀请案主母亲参与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服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与案主的沟通和交流,获得家庭支持。鼓励案主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价值,让他人了解到智力障碍儿童存在的价值,消除社会歧视,建立互帮互助社会,形成社会支持系统。

2.间接服务计划

(1)资源链接与导入。通过周边资源走访、社区对接、好友探访、链接企业资源等形式,为案主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

(2)整合资源。联动服务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积极整合资源,在与社区积极联系、沟通、协商基础上,整合爱心企业为小雨定期进行护理服务。在这期间,专业社工进行例行关怀方式,通过专业社工的资源整合,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心理层面的需求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笑容多了很多,不再总是把眉头紧缩,心情开朗很多。案主在学校的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经过社工和案主的沟通,改善了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环境,同时案主所在社区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案主的情况,使案主能够更好地适应整个社区,接受服务,案主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

(3)资源交接与延展,社工为案主的个案管理服务最终会结案,结案后,通过社工和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及方法交接,培智学校的老师可以继续为案主进行服务,并且可以延展至更多的案主。

(五)结案

1.处理离别情绪,解除服务关系

在服务活动后期提前告知案主服务活动的期限,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在服务活动的后期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防止离别情绪的产生和扩大,鼓励案主积极参与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服务活动,鼓励其加强沟通,并且告知案主,有任何困难都可以继续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2.电话跟进、回访案主后续康复情况

在服务活动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通过电话回访,从案主以及案主母亲那里了解案主近况,为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后续服务。

(六)评估

1.案主心理变化评估

社会工作者在为案主服务的过程中,从开始的不熟悉,到之后信任关系的建立,都是社工和小雨共同努力的结果。社工从案主的爱好需求出发,找到案主的症结所在,为其提供更多的信心提升办法,从刚开始的唱不出声到现在的能够唱出小小的声音,小雨的改变非常多。

刚开始社工以为小雨不会说话,在社工为他做第一次服务之后,他对社工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社工是高兴的,案主的内心也有一些改变,他知道自己也很棒,了解到了学校老师、班级同学、社会对他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更加有信心去面对自己的困难,更加积极地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2.外部环境变化评估

社工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和动员社会力量,从社工到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从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到家人,从家人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对案主给予帮助和支持,社区安排工作人员按时为案主家庭带去关怀慰问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培智学校为案主提供更多的康复活动和机会,班级朋辈群体给予案主最大的精神鼓励,案主在环境里面对的不再是嘲笑,而是鼓励,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了案主更加广阔的康复机会。

3.案主满意度评估

在结案后的满意度调查上,案主给予了本次服务活动极大肯定,表示非常喜欢活动内容。案主与社工、培智学校老师、母亲以及社区人员的交流更加顺畅,可以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案主对本次服务活动非常满意。

4.案主母亲满意度评估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服务目标基本达成,社会工作者询问案主母亲对于服务过程及服务结果的满意程度,案主母亲表示非常满意,案主在整个服务过程都非常开心,她很高兴案主能够接受这次服务活动。

四、结论

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入一直都是难以进行的社会化大问题,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融入的有效工作方法,把社会工作方法融会贯通,将培智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成为两个有效情境,通过社工和特教老师的有效配合,建立支持性社会网络,使网络中的每个环节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提供有效帮助,为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融入提供支持和辅助作用。

(一)心理陪伴、社会支持——智力障碍儿童增能赋权技术

社会心理治疗模式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是存在一定缺陷且不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的群体,常规的培智类学校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面仅仅强调了生活技能和知识技能的培育,康复并不是主基调,社会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增能赋权技术不仅能够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和知识层面进行丰富,还针对智力障碍儿童自信心不足、交流沟通能力劣势方面,在艺术康复、自立生活技能学习、自我认知学习、心理陪伴支持、社区参与等多方面提供有力服务,帮助案主在服务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能够更好地和环境互动,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增强案主社会融入能力。

(二)微环境型塑——家庭及社会朋辈群体改变技术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残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基础,智力障碍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情境存在于家庭和社区、社会当中,以往案主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极少从家庭中走出去,缺乏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是可以帮助案主得到社会认可及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而微环境型塑着重强调了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的服务缓解残障儿童家庭的压力,为残障儿童的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关注残障儿童家庭的沟通互动模式,引导障碍者家庭养成良好的沟通模式,改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社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平台以及周边资源,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宣讲、附近公园散步以及社区活动参与等方式,让智力障碍儿童充分参与和互动,扩展残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营造良好的微环境,达到家庭和社区并重、融入和康复共赢的效果。

猜你喜欢

案主社工智力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