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的主体性助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

2021-01-08陈阳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能动性异化广西

■陈阳芳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现阶段我国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主题,近几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正逐步接近美丽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这是我们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基石,更是民族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绿水青山亦是金山银山。”在实现经济与生态交融互动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可忽略,人民成为实现绿色转型的主体更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一部蕴含浓厚的人的主体性思想的活教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的主体性,表明历史的创造者必然是人民,为新时代解决生态文明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案。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需以《手稿》的视角,深度挖掘人的主体性,厘清其概念汲取智慧,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推动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发展,致力于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期许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一、衔接分野:“主体性”的概念界定

“主体”一词,英语表述即为“subject”,辞海将其释为“在……之下,以……为基础”。“主体性”是从主客体二分来表征对象的,它是人作为主体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彰显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性。“主体性”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得以升华,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充分肯定,最终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被高度弘扬,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内容阐释。

回首历史,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将无外乎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角度,对“主体性”进行阐释。唯心主义将“主体性”认为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康德始终坚持“先验感性论”,相信生命是每一个生存者依据自身欲求能力原则去引领行动的能力,将生命活动等同是主体性的存在。究其本质而言,现实中的主体性作为人的自主、创造、能动的特性,唯心主义仅仅是抽象地表达了人的主体性这一“能动的方面”,忽略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将主体性当做某种精神、理念的特性。那么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2]。他们都是单方面地将主体性看作是感性且直观的特性,不是从主体方面去挖掘。对于形而上学的主体性,比如黑格尔哲学中的把人视为绝对主体,在马克思眼中,它单纯地“把那只是作为抽象、作为思想物而隐藏在他里面的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这也只是个过程性主体,尚未是真正的“主体性”。

“主体性”始终包含着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现实的人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中通过自我释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所表露的特性,更是一种生存者通过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运动和反思活动中维持的生存状态。正如《手稿》中,马克思就运用具体的语言对其进行了肯定。马克思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体,提出人需要借助现实的感性对象方可表现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人作为感性的、现实的存在物,它的异化通过实践活动使其生命得以不断延续,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不断彰显其创造力和能动性。实践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需要将其看作现实的人的活动,以实践的视角进行深度把握。

二、内容阐释:《手稿》中的“人的主体性”思想

《手稿》中的“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立足实践,提出从现实的人的生存所表露的有限性出发,以现实条件为切入点,最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回归生活,由理论问题蜕变为现实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不同的视角、特别的进路去阐释“人的主体性”。

(一)通过批判异化劳动对主体的剥夺,强调“主体是人”

人,“现实的人”成为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选择的结果。马克思在《手稿》中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就是人民群众。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统治劳动,物的价值远远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生物属性取代了人的社会属性,物的关系将人的关系狠狠驱逐,人的主体性日渐丧失。马克思深度剖析了异化劳动对主体的剥夺,对其四种形式进行了批判:第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分工细化,资本不断增值,但是人的世界却始终在贬值。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其能占有的越少,其本身也渐渐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沦为商品。劳动产品本身是作为主体的人生产出来的,却成为外化的存在物,异化成了统治人的一种支配力。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3]。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其实质在于劳动本身出现了异化。马克思强调,劳动本身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之所以劳动,是基于生存的需要,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却沦为了被迫的强制性劳动,变成了外化的存在物,导致人们试图逃避劳动,使人们在劳动中觉得自己属于别人,沦为资本的工具。第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相信,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特征,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异化劳动把这种活动变为工具性的活动,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出现异化,这与人的类本质本身就是不相符合的,甚至与马克思倡导的“人化自然”相违背。第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前面三种异化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人与人的异化,一旦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不属于劳动者,甚至与其类本质背道而驰,作为异己力量支配劳动者,那么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相对立。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指明其凭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进而成长为与人敌对的力量,使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他指出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性,再次强调人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人是主体”。

马克思坚信,“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是类存在物,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拥有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才能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自然界,究其本身,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有机与无机的统一体,他成功将自己与自然相分离,与之形成了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甚至在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自然准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人,才是主体。马克思强调要把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真真正正实现人的自由,恢复人的主体性。《手稿》中,人被作为主体在批判异化劳动中得以肯定,表明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外,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刚好是人的类特性,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恰恰将自己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区别,人在自然中始终存在主体性,这对于人通过实践活动致力于自然的有序改造、对世界进行充分把握,是首要的。

(二)利用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视角,强调主体的实践特质

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主客观世界逐步融合,人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其主体性得以彰显并持续完善和夯实自身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视角,确立人在实践劳动中,人区别于他物并促进人的社会关系最终生成的事实,强调了主体鲜明的实践特征。

一方面,就主体在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变化所变化的,它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何为人?《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人源于生物、源于动物,最终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历史条件下与动植物一样受对象的约束,与自然紧密联系,是具有历史性的人。人在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规定性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实现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发挥无外乎是意识上的能动性,亦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主体的人,不仅有意识、有目地进行实践活动,更能通过实践活动把自身的意识与目的对象化至自然界中,“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自己意识的对象”[4]。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人在处理自身同世界关系时所展现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对象化至外部客观世界,并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

另一方面,人是能动的创造物。他在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同时,更会借助实践活动持续性地否定、超越现存的社会关系,进而创造出适合其自身,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新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始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他依托于社会力量与社会产生关系,通过实践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3]。人依赖于实践,将自然界变成人的现实、人的无机身体,让自然界沾染上人的气息。同时,自然界的强大也迫使人必须消灭“人与人的异化”,凝聚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序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的主体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格局的实现。

(三)坚持“人是自然存在物”的立场,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其是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也是同动植物一般受到制约是受动的。在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实质亦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作为主体的人,其实践活动是极具能动性的,从人的需要出发去适应、改造自然,使得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人化自然”。所谓“人化自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是这样阐述的,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人化自然”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探索,表明了人在依靠自然展现本质力量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限制,必须要遵守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进行改造自然。《手稿》强调,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诚然,自然与人密不可分,人创造、改造自然,但是自然也维持了人的生命,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眼中,人与动植物无异,均是“受动的、受限制的和受制约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必然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人是自然存在物”,它的“对象性”和“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人与自然是有机融合的。人与动植物共同依赖于自然生存,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可以能动性地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将自己的内在尺度外化到客观对象上改造自然。自由的、有意思的活动恰好是人的类特性。当然,人对对象世界、对自然的改造必然是需要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在合理的尺度内开展,需要与尺度相协调的必然是人的尺度。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以其客观规律和系统本质的属性使人处于受动地位,但是人的自觉活动在满足需要的同时更要把握好尺度,遵循自然的本质属性。人只有顺应自然法则方可延续生命,自然环境的存在时刻约束着人的能动性。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利用能动性,利用自然的必然规律为人的主体性服务。在主体的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唯有把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深度把握,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有机衔接,才能激发人的主体性,才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居于主导地位,借助主体的人的力量解决好生态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谋福祉。

三、时代启迪:《手稿》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我国要推动绿色发展,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广西地处闽南地区,近年来其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广西环境状况总体基本稳定,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矛盾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阻碍了美丽广西的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更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尊重、保护和改造自然,使自然人性化,为人类谋福祉,同时亦促使人类更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立足新时代,我们需要结合广西实际生态情况,以《手稿》的“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全力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一)挖掘主体受动性,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协同新发展模式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自然界与人类紧密联系,自然处于优先地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需以其能动性为前提,人必须在自然的约束下进行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唯有在遵循自然规律下改造自然,才能掌握自然获取自由。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在挖掘主体受动性的基础上,在生态规律的引导下建立绿色发展的生产、消费模式,激发人内在主体意识的觉醒,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协同新发展模式。

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当下,广西目前仍存在部分资源消耗需求大、环境污染影响严重的产业,比如化工、电镀等,这些是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广西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主体受动性,因地制宜探新路。一方面,我们要结合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在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确保生态环境多样性良性发展,践行“绿色青山即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赋予商品性,使之内化为资产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为彻底发挥人的主体性,我们要将人这一主体与政府及企业等其余社会发展主体紧密结合,凝聚成强大的社会整合性力量,创新主体协同新发展模式。就政府而言,首要的就是畅通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渠道,在听取民意基础上,了解人们对美丽广西的有益建议,进而评估建议是否可行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广西人民对美丽广西建设结果的真实反馈,以便政府部门提高生态建设工作实效性。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而言,则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联合政府部门力同心加强对这一类型企业的监督,减少企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助推其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共谋绿色发展的主体。

(二)发挥主体能动性,强化主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习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5]。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更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改革创新,必须要重点关注人的主体价值。人的生产活动是生产功能的体现,但人创造的生活、生产资料亦推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广西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主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更影响人的价值观,我们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宣传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绿色发展思想,帮助人们坚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1]。广西要通过树立生态文明典型,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主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一,政府层面,坚持以政府牵头,除了实施完善硬件设施开辟宣传专栏,建设生态文明景观、创新群众反映生态环保情况的平台等举措,还要在社会上举办以保护生态环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鼓励领导干部、企业、学生等积极参与其中;第二,企业层面,贯彻习总书记的“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毫无希望的”理念,督促企业节能环保,降耗减排,构建生态管理模式;第三,学校层面,要在大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尤其是要用好高校这一主阵地,在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亦可开设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公共课程,同时开展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党、团活动等,依托校本资源、文化宣传栏等进行网络文化宣传,借助社会实践在寒暑假开展生态环保社会调研活动等帮助学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第四,家庭层面,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孩子从小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等。广西要充分利用主体的能动性,依托思想引导大力在广西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的模式,借助主体的“为我”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的引领转化为思想自觉自立,促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全面发挥。

(三)夯实主体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

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受行政边界束缚的具有高度运行复杂性的整体。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城镇,亦需要关注乡村建设,进行乡村振兴。乡村是新生态文明的立足点,是影响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突破地域限制直接影响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务必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思路,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要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来进行,充分调动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夯实其主体意识,在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中助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推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帮助村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政府部门要明白城乡区域在环保工作上的差距,通过资金支持和人力保障,妥善处理村民的生活垃圾等,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自发自觉保护环境,形成绿色的生活习惯,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去影响他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其次,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村民主体的意见。城乡生态共同体的建设,要着眼于农民这一重要性的主体,与农民在平等地位进行探讨,尊重其首创精神,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个体自由发展相结合,通过二者契合点将美丽广西、乡村振兴紧密联系,改变农村文化贫瘠、环境污染等现实困局,完成精准扶贫。最后,坚持以提升乡村居住环境为目标,健全企业入驻乡村机制,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同时,在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技术投入的前提下,普及化肥、农药、灌溉等知识,帮助农民在绿水科技的辅佐下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主体生态受益体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5]。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广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新时代为背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主体生态受益体系,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循环经济的开展,是促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循环经济依托“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闭合循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助推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在其闭合流程中达到和谐的状态,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化。就广西目前而言,循环经济可支持各个行业与工业废弃物进行耦合再生,重点对农业工业进行绿色改造。首先是农业层面,广西要着眼于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能源消耗,采用“三元结构”即经济作物、农作物、饲料作物三者结合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深入实施农牧、农渔和农林,因时因地制宜实行稻鱼共生、猪沼电蔗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同时利用技术的进步促使有机肥成为农业重要肥料,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朝生态化集约化发展。其次,对于工业的循环经济,广西早已采取有效举措,在全区开展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全力构建国家级循环经济品牌,同时牵头制定了首个工业行业循环经济国家标准,打造了诸如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和贵港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等示范基地。但是广西仍需加大力气对工业方面开展循环经济下功夫,按照《广西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中的要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以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电子、物流、农业等循环产业链的发展,助推广西经济大循环的发展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精神诉求,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手稿》从人的主体性出发,科学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内在逻辑,是新时代我国正确认识自然,恰当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为解决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实践方案。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需要立足于《手稿》,挖掘人的主体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全力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实现民族复兴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能动性异化广西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广西贵港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