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高标准和适度控制

2021-01-02梁永召王蕾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梁永召 王蕾

摘    要:“温暖、高标准和适度控制”的班级治理理念,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智慧和思维的灵动。温暖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它要求教育者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高标准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适度控制不是对学生的硬控制,而是软控制,是采取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去调控和制约学生。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治理;治理理念

班主任是一线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审视其所处的教育环境。我们把它分为教育内环境和教育外环境。就内环境而言,当下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都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课程与教材的多样化,甚至连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已今非昔比。就外环境来说,大量被认为是“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结婚生子,为人父母,在亲子沟通、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出现了能力与方法缺位的问题。同时,自媒体和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山寨、迷茫、愤懑”的乱象,这一现象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冷静、沉着地面对所处的教育环境,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主动有为地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在长期治理班级的过程中,笔者提出了“温暖、高标准和适度控制”的治班理念并付诸实践。

一、温暖

温暖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深知,爱是教育的起点,温暖是由爱散发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的温暖。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当下所谓的“问题孩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下,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知识积累、同伴群体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使得他们在人格、性格、爱好方面迥然不同。因此,当面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时,班主任尤其需要这样的态度。如何用爱温暖学生?笔者以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慎重表达每一句话

班主任要善于用学生听到的第一句话温暖学生。这第一句话不是冷冰冰的,不是事不关己的,而是照顾到学生需求的,也是关注到学生当时处境的。对学生而言,当他们听到的是来自教师充满人情味的话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斥责时,他们往往不会表达与教师相抵触的语言,从而避免师生之间的言语冲突。必须指出的是,师生冲突的很多方面,都是由于言语冲突所导致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以教育者的眼光和胸怀,冷静、理智地表达让学生感到温暖的话语。

(二)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什么是教育?这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笔者看来,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平台,系统、有组织地对学习者进行“安身立命”的教育,达到“使身安、使命立”的状态。因此,这个过程必定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教人求真,又如何学做真人?这显然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向学习者施加正向、有温度的教育影响。对待一个个具有智慧、活力的个体生命,班主任需要很喜欢学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大爱,才会温暖他们的内心,进而把“接受教育”作为自主自觉的行为。

(三)借助一些载体温暖学生

班主任要采取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体验温暖。如笔者从高一学生军训开始起,就让学生撰写军训感悟,让他们自己体会与总结他们的军训表现,并分享感受从而拉近彼此的内心距离;班级组建后,笔者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对班级文化符号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班训、班徽、班旗,有力地将集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班级正式运转后,我们又通过同祝同福(即给班级同学过生日)和感恩父母(即给父母写信)等方式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受来自同学、老师、家庭的温暖。班级进入常态发展后,我们通过评选每周之星(常规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助人之星)来让学生感受彼此的温暖。我们还借助主题日、传统节假日、班级志愿活动、每年一度的感动班级人物评选等,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志愿活动,让班级充满温暖并处处散发着爱的气息。

二、高标准

高标准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教育才能谈得上高标准。如果温暖是“宽”的话,那么,高标准就可以用“严”来形容。两者结合就是宽严相济。对教师严格要求,教师才能谈得上学高为师,才能在学生那里赢得尊重,进而为班级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学高为师

在當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师何以为师,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往往兼任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必须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语言表达方式,教学过程的呈现是否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1]。

为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智慧启迪和思维灵动,并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感到思考和思想带来的愉悦和美好。同时,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系统知识,还应了解和拓展跨学科的知识和培养善于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我们也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途径变得多样,可能学生通过网络已经知道了教学的某些内容,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在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性、多面性、深邃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具有时尚感。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关注的影视剧、游戏、娱乐节目有所了解,避免在谈及此类话题时失语、无语和沉默不语。

(二)家校沟通要有效

沟通是双向的,在被认为是“小皇帝”的独生子女结婚生子为人父母的时代背景下,双向沟通尤其重要,这对于学生的正向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有效的家校双向沟通,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是谁迎合谁,而是帮助家长和班主任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彼此相互了解,共同培养教育孩子。

为什么好多家校沟通是无效的?那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一方在与家长沟通时,不注意方式,变成了向家长“告状”“责备”和“埋怨”。同时,也是因为家长一方在与教师沟通时,忽视孩子的问题,一味地袒护孩子,极力避免表达对孩子不利的言语。这样的沟通是单向的,缺乏彼此倾听的,缺乏彼此诚实、坦诚的态度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无效的。D3046395-39E7-48F5-A658-6E91CE269E7A

有效的家校沟通除了采取定期家访、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与活动外,笔者在实践中也采取“班级日记+家长周记”的方式,让学生记录每天在班级里的所思、所想。周末由相应的学生家长针对孩子的内容撰写周记,让他们把自己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与期望加以描述,并提出要求。同时,这也让家长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把对学生的关注传递给家长。

(三)学生要有规则意识

对学生严格要求,除了家校形成合力外,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自己要追求高标准。学校要让学生明白,高标准、严要求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而不是绊脚石。

我们知道,支撑学生某种行为的一定是孩子对此事的看法。在这里,我们引入美国心理学家爱莉丝的心理管理的“ABC”理论:A为诱发性事件,B为信念(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2]。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看到,影响学生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学生对事件的解释。因此,即使发生的事情相同,若学生所持的信念和看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案例、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而不是杂乱的、碎片化和片段化的看法,并防止这些看法转化成为信念,以预防学生对事件采取不规范的行为。

三、适度控制

笔者认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形成一个严谨、求实的学风,进而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由于学生年龄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的不成熟会导致各种问题行为,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度控制是必要的。这样的控制不是硬控制,而是软控制,即要采取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去调控和制约。

(一)适时开展主题教育与主题班会

对当代中学生适时开展主题教育与班会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班主任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引领。那么,进行主题教育的形式就必须创新,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说教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3]因此,班主任要崇尚行动,为学生设计创造性的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与主题班会的开展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和灵动的思维。这需要班主任立足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考虑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适时开展,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是生硬地去完成任务。

主题教育与主题班会主题的选取,除了要考虑学校特色外,还要考虑所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源状况。因此,除了选取与高中生成长有關的公共主题诸如职业生涯规划、生命的价值、男女生交往、榜样青年的成长等外,还要立足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选取特定主题,如“你凭什么考大学”“时间管理”“意志力训练”等。

主题教育与主题班会所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师生谈话,也可以广泛吸收学生参与策划,写出策划方案,然后分组完成方案规定的任务,并适时呈现。由于学生亲身参与,最后呈现的内容是他们各自成果的展现,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主题的体验,又有团队精神的训练。

(二)适度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由于对学生生命安全的考虑,许多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频率比以往有所减少,但社会实践活动所带给学生的成长和成功的体验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于是,现在许多学校依托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些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当代中学生的许多问题行为都可以在其心理上找到某些原因。因此,适度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可以依托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课来实现。

社团活动可以选取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将之编排成心理话剧的形式并探讨解决的方法,以此让学生看到自己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对解决方式进行思考。同时,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课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教师往往采取心理游戏的方法,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心理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要训练的心理素质。学生结合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会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在当下繁杂的教育外环境和复杂的教育内环境的影响下,班主任需要冷静思考,抱定“教育能力是有限的,但教育努力是无限的”之宗旨,争取做理想主义的实干家。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7.

[2]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1.

[3]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26.D3046395-39E7-48F5-A658-6E91CE269E7A

猜你喜欢

班主任工作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灵鸡汤: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
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班主任工作要在“三细”上做大文章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
爱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