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韩麦尔先生式的历史教师

2020-12-21魏珠

教育界·A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师素质高效课堂

魏珠

【摘要】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课文。中学时代,笔者感动于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大学时代折服于德国统一的强势,从教以来惊叹于韩麦尔先生的高效课堂。课堂是实现教学的主要阵地,如何实现高效课堂,韩麦尔先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第一,历史教师要注意穿着打扮的恰到好处;第二,历史教师要力争教学语言的科学生动;第三,历史教师应注重与时事热点的密切联系;第四,历史教师应保持教学态度的积极向上。总之,历史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拓宽发展空间,真正实现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最后一课》;高效课堂;历史教师;教师素质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直令人印象深刻。未知晓相关历史之前,笔者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知晓此段历史之后,笔者被德国为实现统一扫除障碍的强势而折服,也明白了文学与现实的差距,知道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观点;讲授历史学科之后,笔者思考更多的却是为何韩麦尔先生通过一节课就能让年幼的孩子对所授内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课堂是实现教学的主要阵地,“向45分钟要效率”是每位教师追求的至高目标。此时,笔者作为历史教师,重读《最后一课》,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所做、所观、所思,对韩麦尔先生的授课之所以产生如此奇特的效果,也有了新的感悟。

一、历史教师要注意穿着打扮的恰到好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性不仅体现在内在的学识上,还体现在外显的举止行为上,尤其是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穿着打扮上。教师进入课堂,学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的穿着打扮,优雅大方的穿着打扮必会让学生赏心悦目。教师的穿着打扮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曾经有学校对学生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让学生填写喜欢怎样的教师,结果出乎意料,很多学生都表示喜欢穿衣打扮稍微时髦一些的教师,而且也喜欢教师化一点淡妆。换位思考,若是我们在课堂上,在两位教师教学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是想看穿着落后古板的教师上课,还是穿着优雅大方的教师上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很好理解,每个个体潜意识里都会欣赏美、追求美。正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被韩麦尔先生穿的漂亮的绿色西服、打的绉边领结、带的绣边小黑丝帽所吸引。他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教师的穿着,之后一直在严肃的氛围中认真地听了让他一生难忘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同一般。当然教师的穿着打扮也不能太过时尚,不能穿奇装异服,否则会引起学生无意识的注意,导致学生学习分心。教师的装扮应遵循简约大方、优雅庄重的原则,不仅要符合审美的原则,还要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思及此,笔者忽然想到曾坐在自己对面的美丽的女性数学教师,她接手的一个初三班原本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后来班上的数学成绩却突飞猛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办公室里不时有学生过来请教。同事们都开玩笑说是“美”带来的连锁反应——人长得美,平时会打扮,当然也会“教”,学生在课堂上于“美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笔者也不由得想起高一时的历史教师,眼前仿佛还有她身着白色长裙的婀娜,优雅的打扮加上亲切而生动的讲授,让人沉迷其中。正是因为第一面的喜欢,笔者喜欢上了她的课,喜欢上了历史。

二、历史教师要力争教学语言的科学生动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应该是谈话的艺术。” 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中国也有古语:“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一般有两种类型,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高超的口头语言加上实际的肢体语言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看见迟到的“我”,没有发火,而是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然后又柔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从这段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的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即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但他的形象、他的课堂依然在学生的脑海中难以磨灭。这样的境界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更应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生动。因为历史已过去,无法重演,也无法再现,历史教师科学生动、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加上自然有效的肢体语言,比枯燥单调的平铺直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在教师充满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刺激下,学生能更好地迎合教师的教学步伐,与教师一起沉浸在历史教学中,并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历史教师应注重时事热点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初中历史高效的课堂应建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教师要善于将时事热点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書本。”教学不能纸上谈兵,脱离现实,而应为社会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最后一课》的背景是法国由于普法战争战败,被迫向普鲁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而文中的学校地处阿尔萨斯省,被迫改学德文,这节课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教师在一开始就奠定了深沉的教学氛围,幼小的孩子当时可能无法明白具体的情形,却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忧伤,知晓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再也不能学了”。正是这种意识的存在,让孩子听得特别认真,从而有了这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教师如往常一样上课,没有向学生讲明“最后一堂法语课”,没有因为时事的改变而有所不同,那还会在年幼的孩子脑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吗?

历史虽属过去,却与现实紧密相连。历史教师在讲授时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注重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要善于在历史的讲授中引入现实中的时事热点,启发引导学生从古至今,进行纵向联系。如把中国古代的火箭与当代的神舟系列相联系;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国际禁毒日相联系。这样的历史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历史教师应保持教学态度的积极向上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只要一直保持积极的想法,并落实于行动,坚持不懈,终会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他的学业成绩,而教师的教学态度则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创设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人生中的最后一课上完,他将告别自己热爱的讲台,能想象出那种无奈和忧伤,但他没有因为是最后一课而敷衍对待,反而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笔者想到一句话:“人总是要等到失去时才会觉得宝贵。”同时,笔者也联想到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个别教师仅仅把教育工作看作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当作理想和追求,自认为端着“铁饭碗”,对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大有“等退休”之势。在大力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同时,教师也应转变教学态度,变“上完课”为“上好课”。教师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处——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踏实做好每一件事,积极寻求教学的突破点,努力做到“无论何事,全力以赴”。这样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还能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能单靠外部强化,更应是个人内心的需求。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对自己和工作都要有准确的定位,正如《老子》中说的“自知者明,自明者强”;其次,要战胜自己,要让自己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勇于战胜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最后,要相信自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以饱满的精神、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教师应把每一节课都设想为人生的“最后一课”,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优质的课堂才会常伴左右。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最后一课》中获得的一些个人感悟,在现实教学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因為热爱而成为教师的笔者坚信“只要有心,那就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杨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D].锦州:渤海大学,2019.

崔汝冠.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教师素质高效课堂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