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德无痕

2020-12-21黄玲

教育界·A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黄玲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实现学科育德?本文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将本课的德育目标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摒弃说教的方式,运用回望生活、活动体验、批判反思、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德育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育德。

【关键词】品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科育德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一套充分吸收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的教材。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能使其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實现学科育德,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学生的学段特点,善于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灵活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因此,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德育。本课在本单元“我能行”“学习有方法”两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主题是通过伟人成功的事例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立志奋斗,不断获得成功,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成功贵在坚持。

一、回望生活,生成德性

道德离不开生活,是生活的构成要素。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体现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四大板块的活动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始终。第一个活动是“我们都坚持过”,教师将教材中“我们都坚持过”“坚持的收获”这两个内容有机整合,设计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坚持带来的变化、获得坚持的真实感受,并在第一板块唤醒他们对“坚持”的认知,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坚持做过的事或自己坚持去做一件事。开展这样的课前活动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体验、思考,而且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获得“坚持做事”的真情实感,从而丰富他们的道德认知,提升他们对“坚持”这一良好品质的认识与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在生活中坚持做过的事情,播放班级“坚持小明星”的照片,展示坚持获得的成果等方式,引导学生回望自己的生活,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生活化内容的“原材料”。例如,学生可以说说自己学习弹钢琴、练习书法等技能用了多长时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遇到困难时如何做,自己是怎样坚持的,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经历过的“坚持”,使学生感受在学习、劳动、爱好、运动等方面的坚持带来的成长和收获,从而明白什么是坚持,使他们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坚持的方法。在第一板块活动中,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回望”,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生活中处处有坚持,明白什么是坚持”这一德育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坚持的力量,生成做事要坚持的德行。

二、活动体验,内化行为

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是活动性。活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性,一是游戏化,二是体验的真实感和思维的深刻性。

研究表明,当我们把教学内容活动化、游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幅提升。就道德成长而言,体验是最好的老师,也可以说,体验是道德学习的核心方式。在第二个板块“我要试一试”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绘本内容,设计“青蛙看海”的体验活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拟绘本中青蛙看海的情景,让全体学生扮演小青蛙,三次体验青蛙深蹲、起跳、登山的过程。学生在三次跳跃中,从最初的兴致勃勃到后来的气喘吁吁,充分体验到了坚持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认识到虽然在跳跃登山的过程中放弃,就不会苦、不会累,但是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大海,就能收获满满。在三次体验中,教师也参与其中,扮演“小兔子、小蜻蜓”与“小青蛙”进行对话,使学生自然地将自己代入角色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本环节设计三次深蹲跳体验登山活动的目的在于,在每次体验中教师通过谈话交流,对意志坚强、坚持到底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强化他们的坚持意识;对意志较薄弱的学生提供帮助和鼓励。第一次体验为第二次体验积累了方法,第二次体验运用第一次体验总结的方法去检验学生能否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行动,并在体验活动中再次强化坚持的意义,帮助学生改正行为,使其有坚持下去的毅力。通过反复引导强化,能坚持到底的学生一次比一次多,到了第三次体验,全班学生基本都能坚持下来,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蛙看海”活动体验是一个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认识的过程,达到了在活动中导行的目的,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落实了德育教育。

再将这一环节放到本单元中,单元设计着眼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是基于学生立场的。 “我能行”一课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自信的快乐和重要性,帮助学生自信生活。“学习有方法”一课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信、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所以,在三次亲历体验中,“小青蛙们”尽管累得瘫坐在地上,也始终不放弃登上山顶看大海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落实了“初步形成坚持做一件事的生活态度,培养坚毅品格”这一教学目标,突破了“体验坚持后有所收获的喜悦,培养坚毅品格”这一教学重难点。

三、道德辨析,明辨是非

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着向善的可能。在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学习方式非常普遍。例如,在榜样学习中,会出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这就包含着一种反思与批判的引导。最典型的就是教材的“辨析”栏目通常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確的道德言行观念与标准。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意志品质最常见的外在表现是坚持。

让学生辨识两种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和做法,在生活中践行积极的意志品质,是“特殊的较量”这一教学环节要达成的目标,而形成坚毅品格也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 因此,在第三个活动“特殊的较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情境图的育人作用,创设“小林在体育考试中,遇到了困难,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的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察细微的心理变化。通过辨析内心的两个自我正在进行激烈的较量: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引导学生以此为范例,说说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经历,自己是怎么做的,想对这两个“我”说什么呢?由此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剖析自己的心理矛盾,通过分辨正反两种不同的做法,反思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明白在坚持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四、创设情境,渗透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课程教学内容有许多天然的结合点、契合点,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厉害了,我的国”中,教师不仅把“坚持”停留在个人的层面,而且通过播放我国航天发展史的视频,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让学生置身国家发展的环境中,并通过让学生谈感受的方式,使他们明白因为有了个人的坚持,才有了社会上每个行业的坚持,有了每个行业、每个集体的坚持不懈,才会有我国的复兴和腾飞。视频将学生带入祖国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坚持不懈与奋斗进取的情境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余朝利.《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J].今日教育,2017(05):40-42.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