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的有效策略

2020-11-08王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

王芳

【摘 要】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通过切实实践而渗透至学生,使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更为深入的内化于学生,实现知识教育的有效性落实。同时,在这一门课程的教授当中亦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期间则需注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并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构建多元实践途径,以丰富学生课后活动的同时,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充分渗透教育,促使小学生更为健康全面的成长学习。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

引言:

尽管教材的设计主要是以理论为教学内容而设计,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授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实践应用性,是通过学生切实的实践而将理论内容得以理解和践行,从而更为深入的汲取这一部分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与活动中学习和领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行为以及法治意识,以促使学生的成长发展更为全面健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

一、资源整合,生成实践内容

(一)创设实践情境

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实际,是一种向生活学习的元素,亦是构成生活的要素之一。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深入生活构建情境的方式,以促使学生能够在此期间获得学习体悟。其中,情境的构建可从三个方式实现,即再现式情境;现场式情境;愿景式情境[1]。例如,在三年级“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师则可在课程结束之后,让学生作为自己家乡的“小导游”,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将家乡的自然风光利用剪报、手绘报等形式体现出来,或者让学生制作“微课”或小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介绍。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将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突出体现,进而在交流分享中,让学生在了解其他城市文化生活的同时,学会将不同文化施以尊重、理解与包容。

(二)教材资源优选

在新课程的指标引领下,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设计并融合了丰富的资源,其内容更加贴合生活,与小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得以有机吻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将其资源加以利用,将这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为学生构建相应的课后实践活动。但其中,教师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利用,其间仍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重组改进[2]。在此期间,一方面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创设原则,一方面则需注意将目标强化,以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为突出地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爱心的传递者”中“活动园”部分——开办校园“跳蚤市场”活动,将自己闲置的物品拿到校园里义卖,再将获得的钱捐给当地需要求助的人或机构。教师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设计,比如可带领学生优先帮助校内需要帮助的学生,亦可为孤儿院、山区农村小学捐助衣物、学习用品等,通过结合教材资源并加以改善,以使得小学生得以在切实行动中逐渐形成充满爱心的善良的人。

(三)生活事件勾连

实践的活动意义在于将理论知识内容内化并渗透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促使其形成良好道德、有正确三观价值的人,因而在实践活动的构建过程当中,则需立足于现实生活事件,并且应选择具有典型、真实的事件内容,以使得学生的内心情感得以被切实的引发和触动[3]。例如,在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之中,教师则可结合教材中内容的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家务擂台赛”活动,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做家务,并让学生将自己的家务心得体会分享表达出来。在此过程当中,还可让学生讨论“如若家长担心安全等问题不让做家务怎么办?”,以将家务活动顺利展开,锻炼学生独立生活、形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跨界合作,丰富实践过程

(一)生生互动

通常情况下的教学互动是以单向互动的形式而体现的,难以将小学生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感悟得以突出体现,致使这一课程的教学无法切实的将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优化。在现时代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则需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和体验。在此过程当中,则可采用生生互动的实践形式将其落实,使得学生能够在与同伴相互协作过程中,进一步将实践活动的主题及思想内涵得以总结提炼,从而将人文意识得以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4]。例如,在“买东西的学问”中,则可设立“货比三家”的实践主题,以促使学生能够在此活动中形成理性消费,物美价廉的消费意识,学会在消费过程当中选择成本低、质量优的商品。比如,可依据切实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菜市场、超市等,询问家长必要的家庭支出,进而主动的帮助父母购买生活物资。在此期间,可由各个小组成员一起实践,在相互监督下进行商品的对比,以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消费意识。最后,还可让学生将组内成员的消费行为进行逐一分析,并判别正确理性的消费行为。

(二)教育合力

尽管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实践活动的开展,亦需要家长、社会部门等的有效配合下得以实现。尤其对于小学生尤为重要的家庭环境,是其思想品德及良好行为等形成的基本环境,因而教育合力对于课程教育的切实落实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例如,在五年级“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中,则需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尊重并认真聆听学生的兴趣诉求,并支持学生兴趣班的自我选择。以促使学生的个性亦能够得以充分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更为健康快乐的学习,并参与校园活动。

三、多元展评,反馈实践效果

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注重实施的过程,教师亦需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并积极完成实践活动的驱动力——成果展示,这样,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则能够更为积极认真的完成实践。同时,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亦是对于学生实践的总结方式,使其能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使得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效融合,将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得以有效实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离不开课后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其不仅是在于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上的教育方式,亦是课程本身所存在的特有的教育形式,因而教師要注重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践行,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会课程知识内容,将课程教育的价值意义得以真正实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此期间形成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丽萍. 浅谈融合实践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江苏教育研究,2019,000(013):P.66-69.

[2]孙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践验证研究[J]. 文渊(高中版),2019,000(008):30.

[3]陈雪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13):P.68-68.

[4]张福敏.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J]. 考试周刊.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