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追问”策略

2020-10-21沈开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方法与途径有效追问数学核心素养

沈开峰

【摘要】有价值的课堂追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宽广的天地,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的追问更能让一节平淡无奇的数学课变得灵动活泼、火花四射。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发掘追问的生长点,找准课堂追问的落脚点,达到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有效追问   方法与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是否深入、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再度提问”——追问。因为有价值的追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宽广的天地,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计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等;有效的追问更能让一节平淡无奇的数学课变得灵动活泼、火花四射。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发掘追问的生长点,找准课堂追问的落脚点,达到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设置合理的追问目标

1.目标要适中

课堂追问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问题驱动下,获得不同程度的思维发展与技能提升。因此,教师所设置的追问目标要适中、难易要适度,应尽量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师追问的问题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或生活经验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脑海中迅速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知识链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都能体会到思考的成就感。

2.内容应精简

课堂追问追求的是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并不是追问的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的放矢、少量精当、切中要害。也就是说,教师追问的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确立,要问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点和转折点上,切忌那种漫无目标的追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混乱、知识混淆。

二、选择合适的追问方式

一般常用的追问方式有“正向追问、逆向追问、发散追问”等几种形式。

1.“正向追问”

“正向追问”是指顺着条件与问题关系的正向追问。例如,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不能一看到学生式子列对了,计算结果也正确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继续追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看他们是如何寻找数量关系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这样追问,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语言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性。

2.“逆向追问”

“逆向追问”是指从题目的问题或计算结果开始,进行反方向追问,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验证结果正确与否,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逆向思维能力。

3.“发散追问”

“发散追问”是指在学生探究某个问题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发学生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如“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根据已知条件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都属于“发散追问”的范畴。“发散追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追问,都要注意切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现状,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呈现。例如,可以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追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可以思考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三、及时捕捉追问的生长点

尽管教师在课前做足了准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按照教案所写的顺序进行。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体,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按预设的程序走,课堂上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课堂生成出现,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变预设的教学走向。有些课堂生成是正面的,教师可以“乘胜追击”、不断追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有些课堂生成是学生出现的认知错误,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连续追问,引导学生“探错纠错”,把“意外”变成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契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用剪、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高”。

这时,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接下来就是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进行巩固练习,但笔者不按常理“出牌”,而是“乘胜追击”、继续追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刚才我们用‘剪、移、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一样,都是‘长×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来呢?”

笔者的话音一落,学生就忙活起来了。他们在小组间一边讨论一边操作:他们有的把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然后,学生脱口而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2=长×高÷2”。

这样做,就是及时捕捉到了追问的生长点,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及时把新学的知识迁移运用、触类旁通,顺利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推向新的高度。

四、找准追问的最佳切入点

追问是一种动态的课堂生成,追问的时机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要找准追问的最佳切入点,让课堂追问的价值最大化、效果最优化。

1.问在“迷茫时”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在所难免,教师应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因为出错的学生此时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教师如果严厉批评或呵斥学生,他们就会因为害怕,思维变得更混乱,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此时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拨云见日、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迷茫。

例如,计算360÷(60+30)时,多数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但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36”。可能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得数不对,却又不知错在哪里,只是怯生生地看着笔者。笔者没有责怪他,而是让他读算式,他读成“360除以60再加30”,笔者问其他学生“他读得对吗?”学生们都直摇头,笔者让另一个学生再读算式,他读成“360除以60加30的和。”笔者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因为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中60+30的和,再用360除以60+30的和”,笔者让出错的学生按正确的方法读三遍算式,然后问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他点了点头,说:“我第一步先算360÷60是不对的,应该先算括号中的60+30=90,再算360÷90=4”。

像这样的追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出错因、弄清算理、改正错误,而且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在“精彩时”

上面让学生自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问在“精彩时”。这样的追问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去发现新的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精神,而且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建立了数学模型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模型思想基础。

3.问在“歧义处”

有时候同一个问题的解法不止一种,在学生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教师要继续追问,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出更多的解题思路;有时同样的条件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反方向追问,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一只老虎体重是250千克,一只豹子体重是50千克。老虎的体重是豹子体重的几倍?”这一題的问题是求倍数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根据‘一只老虎重250千克,一只豹子体重是50千克这两个条件,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于是学生提出了“老虎比豹子重多少?”“豹子比老虎轻多少?”“豹子的体重是老虎的几分之几?”等问题。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了,既敢想也敢说。虽然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复杂,但他们头脑中已经有了问题意识,只要学生的脑筋动起来,他们思考得就会越来越深,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价值。

可以说,有效的课堂追问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数学体操”;有价值的课堂追问就是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跳板”,引领学生打开思考的“闸门”,在数学的世界尽情遨游,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让原本平淡的数学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猜你喜欢

方法与途径有效追问数学核心素养
追问
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乐学· 自主·分享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试论“批注式阅读”中找准批注切入点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促管理水平提档升级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