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析

2020-09-10王韧邹雪莹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

王韧 邹雪莹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主题下,高质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造就“双创”人才,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保险学科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接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构建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组织结构的思路,最后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模式三个维度着手,构建了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

一、我国保险学科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

(一)历程回溯——保险学科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现状

1.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保险学教育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期,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校保险学教育的发展。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无保险学专业。[1]受国家政策影响,许多高校相继撤并或取消保险专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教育部批准增设了若干专业目录之外的专业,其中,保险学在新增目录外专业中排名第四。由此,大量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相继开设保险学本科专业。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来适应和引领高等教育发展。[3]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角色定位已转变为服务和引领同步,这就要求保险学教育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引导。

2.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130余所地方高校(含专科学校)开设保險及其相关专业,结合既有文献,我国的保险学教育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着眼目前,高校保险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创新创业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完备的组织构架、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模式以及评价机制,争取培养一批高思想道德、深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的新型保险人才。

二、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组织结构构建思路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各构成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核心是研究分工与合作的关系。笔者将从宏微观两个层次来论述,其中宏观层面主要论及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及其各自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微观层面主要论及具体的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各部分组织的职能与与运行方略。

1.宏观层面

立足于本土语境,校企协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必对政府政策有所依附。由此,便产生了政校企“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者,发挥着统筹主体的作用,在其辖区及职能范围内,积极利用政策为校企协同创造机会、条件和平台;学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供给方,是此间的重要主体,充分利用校企深度协同合作的机会,将专业学习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深入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作为人才需求单位,对本土化、专业化的人才拥有极大需求量,在校企协同模式下积极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共同建设师资,推进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2.微观层面

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来涵养于所在外部环境构成的育人方略之中,二来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微观层面的组织结构聚焦于保险专业校企协同培养“双创”人才过程中具体会牵涉到的主体。

如图所示,微观层面其实形成了一个链状的组织结构,发端于保险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这是许多学校保险专业欠缺的一部分,却是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和保险专业教育“两层皮”问题的良方,在保险专业创新创业导师的带领下,保险专业学生可自愿结成创新创业兴趣组,运用所学的保险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论,投身于保险创新创业活动中;其次是二级学院,除开学院制教学模式外,许多学校保险专业都依附于某一二级学校成立,那组织相应比赛的任务便理应由二级学院承担,采用学院承办,保险专业主办的模式,为保险专业学生搭建技能应用平台;再次是学校层面,应当对双创教育有所规定和规范,例如由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最后在社会实践平台上,企业应当与学院或保险学系直接接头,对口培养保险专业“双创”人才,为保险创业提供专属孵化渠道,为保险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

三、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具体设计

1.课程体系的构建

借助前文提到的课程群思想,并遵守开放性、实践性、全面性、创造性的原则,这里笔者试图搭建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保险学科教育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即在于课程的安排上,即培养重心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课程仍然是保险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是保险专业课程,由保险学原理入门,辅之以保险法、保险会计、保险精算等为保险经营管理服务的课程,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再就是技能导向课程,这是专业课程的检验阶段,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步骤,其中就包括保险业务的实训,主要包括模拟实验类、实训基地类、企业实习类等。最后是创新创业课程,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创新创业课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从通识课程出发,传授其创新创业精神;逐步导入创业活动课程,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再结合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特色创业课程,对准保险行业前沿,进行试点创新创业;最后将其投入孵化基地,进行实践阶段的课程培训,一步步引领其投入市场。

2.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大致由以下几种,1.课堂教学。主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使其了解国内外创新创业现状,创新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等;2.案例教学。将现实生活中的创新创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剖析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专家讲座。指邀请企业家、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管理人员及政府部门专家等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相关政策、讨论相关举措的平台;4.活动开展。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5.商业实战。指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创新创业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创业虚拟环境和实战训练系统进行创新创业模拟和实验设计,这是检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3.创新创业模式的构建

针对保险专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是充分挖掘保险行业丰富的案例库。将鲜明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充分融入该案例中去实施计划、寻找方案。二是开展多样化的保险专业实践活动。将保险学科知识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结合起来,以此突破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思维桎梏,主动靠近社会和学术界的前沿的同时也为本专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加强保险专业模拟实验课程的针对性。目前市场上针对保险专业开发的实训平台多种多样,校方或院系在选择系统时应该提前做充分的调研,同时,教授模拟实验课程的老师也应当提前接受相应的课程培训,以便及时处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四是完善保险专业师资结构。与合作企业加强人才交流,首先可以将保险行业内的精英纳入学校兼职教师行业,为学生带来业界最鲜活的资讯和实战经验;其次,可以将校内的全职教师安排到企业挂职培训,以了解保险行业现状,改变自身知识结构以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56-63.

[2]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3]王香兰,晋颖,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4-26.

[4]郝演苏.改革开放引领保险教育走进新时代[J].保险研究,2018,12:88-91.

基金项目:“校企协同”背景下保险学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8项目编号465);湖南工商大学第20批教研教改课题第28项。

作者简介:

王韧,女,湖南工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保险;邹雪莹,女,湖南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410205)

猜你喜欢

双创人才培养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