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传播的“文化融合”问题

2020-09-10莫西宁陈信存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越南

莫西宁 陈信存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在这些国家的民众中也日益升温。但汉语传播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来自接受国文化方面的阻力。本文通过研究越南的汉语教育和其相关政策,分析汉语在越南传播的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融合”对其传播的影响,以得出结果为汉语国际传播做启示。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文化融合;越南;文化教育政策

一、“文化融合”在语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用来思维与交际,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载具。一种语言从它的传播、推广、被接受国接纳并成为国家间交往的媒介,其凸显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了。在当前世界各国都注重本国的文化安全的大趋势下,曾经的西方传教士语言传播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了。比如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只用最广的语言,其传播策略在二战之后已经做了重大调整,以“文化交流”为出发点,采用了更加温和、间接和隐蔽的推广方式。[1]简单地把语言当作一种交流工具直接“送出去”,是不可能使本民族语言的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要把语言的海外传播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倾向性地考虑输出国与接受国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语言的海外传播,绝非本民族文化的单向灌注,而是本民族文化与异邦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共通点的比照与融汇。

虽然中汉语化从来都是一种和平发展的文化,但是带着辽阔的版图、强盛的国力、深厚的历史底蕴,璀璨的文化成果这样的背景,很容易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压力。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做不到使汉文化与接受国文化相互间的融会贯通,让中外文化在相异之处能比照接纳,在相同相通之处能理解相融,仅仅是一味地推广灌输;必然行进迟缓,甚至会举步维艰。

二、越南汉语教育歷史及变迁

越南的汉语教育在近代开始兴盛;在其国内的西堤地区(今天的胡志明市第五、六郡),学习汉语的人数是最多的。1907年,福建华侨颜庆富、林民英等人在堤岸霞漳会馆创办了越南第一所华校——闽漳学校。[2]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越南的汉语教育发展势头迅疾,北方建有华校45所,在校学生5000人;南方华校数量更是上到228所,在校学生数量突破5.4万。其中出名的华校分别是。西堤的穗城中学、义安中学、崇正中学、河内的中华中学、海防的华侨中学。[3]在这一时期内,越南的汉语教育有三类形式,分别为华人会馆学校、私塾学校还有华人宗教学校三类,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华人会馆学校。二战期间,越南的汉语教育遭受重创:学校被摧毁,学生无法上课。直到二战结束,华校的重建工作仍任务艰巨。二战后,越南被分为南越和北越两部分,各部分施行不同的教育政策,这导致了汉语教育生存在夹缝中。美越战争结束后,中越关系冰冻化。在越国内爆发了排华事件,大批的华校被迫解散改组。直到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华人汉语教育事业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着越南国内的革新开放不断进展,中越两国的邦交趋于正常化。为获得来自中国的产业,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到越旅游观光,越南国内对熟悉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汉语在越南得以飞速发展,汉语逐渐成为越南各式学校的一门课程。

三、越南汉语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在民主共和国期间,越南培养了一大批汉语和俄语教师,派遣这些教师到各大高校教授俄语与汉语;但政府仍维持过去的英、法二语教学政策。1954年,中越两国缔结“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再加上两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特殊地位,越南将汉语位列英语、法语之前。在1976年越南南北统一后,全国的初、高中都制定了统一的课程计划,并开设俄语、汉语、英语、法语四种语言教学。随着针对华人的政策的放宽,华人的生产生活陆续恢复,汉语教育也逐步呈现复苏发展的新迹象。在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前期,中西方势力在越南彼此角逐,越南的汉语教育政策被政治因素左右着。由于中越战争的影响,中越两国关系比较紧张;出于对华的敌视态度,越南政府对中国的文化及语言采取抵制封闭政策封闭保守,此时汉语在越南的发展举步维艰。1991年以来,中越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汉语重新成为越南的大热外语。1992年,越南在国家宪法中指明:“各民族有权使用自己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维护民族本色和发展本民族美好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文化。”[4]日前越南政府鼓励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并且将该行为归入到人权保护的范畴。越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和发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越南文化和越南人的新决议》强调“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必须保护和弘扬的,特别是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节日传统”[5]。汉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了越南的官方保护。

从以上越南汉语教育政策的演变来看,在越南华人仅占总人口0.96%,越南官方对汉语教育采取的是不重视—抬高—推广的政策。这当然是从出于国家政治考量以及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目的出发而进行的调整。但我们也能够看出,现今越南汉语教育得以顺利推广的因由是其官方已经将汉语教育纳入为国家主流教育之中。华人作为所在国的一个民族其民族文化与所在国的文化已经交融,并参与了所在国国家新文化的建设。这当然也是当前及未来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个显著趋势和必然选择。

四、越南汉语教育中体现出的“文化融合”特点

越南的汉语教育中存在着一条很重要的教育方针,那就是教育和道德互相联系。因为学校是教育,宗教和信仰是道德。越南华人华侨始终向自己的子孙后代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家庭风俗习惯方面的教育。

越南的汉语教育还有个思想与文化性的目标:熟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自己的根;认同越南的核心价值观、热爱自己的祖国——越南。详细说来就是1.个人为根(认识自己,对人诚信,讲究仁爱;重视教育;强调文明);2.以家庭为重(尊长爱幼、以家庭为重);3.社会至上(热爱社会;遵守纪律,民主公平等);4.祖国为先(越南是我们的祖国;重视祖国的强大;热爱和建设越南等);5.着眼天下(了解世界;和平共处;平等发展等)。

由此可以看,越南汉语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方针还是教育目标方面在教授汉语的同时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本国价值观的“融合”,使学生在得到“个人为根”、“国家为先”、“社会至上”等中华传统文化润泽的同时凝聚了“越南是我们的祖国”“热爱和建设我们的祖国越南”的本国价值观认知。

五、如何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做好“文化融合”

(一)知晓并学会规避传播接受国的文化策略

1.对外文化政策是在特定时期内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立足于本国,依据具体国情构建的一系列面向他国的规约及限制,并規范化执行。文化策略是保障国家文化利益的安全壁垒,同时也保护了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民间习俗,是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体。对外文化策略框架下的教育教学、传播媒体、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等方面,都与汉语国际传播关联紧密。

2.①中国与接受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分歧影响着汉语传播的纵深度与宽泛度;中越两国在历史上曾有过矛盾,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近期又因为南海问题、石油开采权及捕鱼纷争,两国分歧不断。由于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高速发展,越南政府一直戒备着中国;并不时在其国内等各类媒体炒作南海问题,在宣传中抹黑中国。越南政府对中国提出的政治新举措理解失当,例如:越南政府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之初,甚至认为该构想是中国新的殖民主义,是要将越南再次纳入中国的势力版图,因此越南对“一带一路”是抵触的。正因为遗留的历史问题,汉语及中国文化在越传播的纵宽度受到了阻挠与妨碍。②接受国的传媒政策影响汉语传播吸引力。我国汉语国际传播的内容,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作为配合中国大国外交形象的文化成品输出。但很多在中国人眼中具备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到了越南国内后,却引不起民众的兴趣。③汉语教育传播的措施与方法不适应接受国的对外文化政策。每个国家自有他们独特的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与对外文化策略。需要我们汉语传播使者在与接受国民众交往过程中遵守所在国的文化策略。在输出中华文化的同时中也要注意接受国的民风习俗。

3.①在接受国的语言保护策略框架内进行汉语传播与教学:由于越南政府对于中国文化在其国内的传播仍有疑虑,汉语教育者可以尝试汉语本体知识的教授,将越南的本土语文转换成汉语进行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动地寻找各种资料去了解汉语的内涵。②汉语教材读物的文化内容要兼顾接受国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进行参照相比。越南对外文化策略要求汉语的使用能够表达越南的民族文化内容,即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兼顾越南文化。例如话题中插入包括米粉、热带水果、斗笠等即包含越南民族特色又在中国国内常见的的物品。③选择输出适合接受国对外文化策略的中文影视作品:涉及两国之间有争议的内容,违犯越南国家利益与对外文化策略的内容要进行修改,不可直接输入。例如:电影《红海行动》就关涉了敏感的南海问题,让部分越南民众认为电影中的的红海暗指的就是南海,引起了越南观众的误解及反感。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内容中要突显接受国的国家与民族的特色

1.汉语国际传播是我国文化外交这个大平台的重要组成,必须以进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为总方针,在传播过程众要保持“亲和力”。因此,在传播策略上也要与文化外交一致,即是因不同国家、民族的差异而展现自身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及交融化的特点。

2.每个国家的文化策略会因为其国与中方关系的亲近和疏远而有宽松与严苛,这样的国际环境就要求我们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有针对性的教授汉语和介绍中华文化。所以,面向全球所有汉语学习国家却采用一成不变的语言传播的手法和内容,是无法做到“文化融合”的。

3.充分利用中越两国的饮食文化作为“突破口”激发越南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度。饮食文化是一种源于自然的文化。越南对其本国的饮食文化是引以为豪的。越南的饮食文化就带着明显的水稻农耕文明的印记,他们的民族文化特征就是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的。在越南的饮食文化中,最典型的是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吃面食,喜食温热滋补的肉类如狗肉,偏爱油炸、清蒸、烧卤等烹饪手法,还有饭后饮茶等。可以看出,在饮食习惯、饮食内容、烹饪手法等方面,中越两国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的的相同相近之处。因此,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越南的饮食文化对比为引子,激发越南民众对中华文化及汉语的认知兴趣,这是一个理想的文化教学与传播的起始点。

4.以“饮食文化”为圆心扩展出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适当又准确的编码可以引导受众理解并能实现预设传播效果。[7]对越文化传播,可以用越南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来吸引他们。熟悉:通过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越饮食文化的相同共通之处,凸显越南的饮食文化特色;陌生: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与越南饮食文化偏远而不同的的地方,中国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通过介绍饮食文化,扩延地介绍儒释道文化、技艺文化(剪纸、书画、麻将、太极)、节庆文化等。在文化传播课程中形象和地介绍中华文化,能更好地帮助越南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三)注重“本土化”教师的培养。

1.对越南本土而言,汉语教师本土化不仅为越南当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能深化了越南本土汉语教学模式与中国国内汉语教学模式的交流合作;这其实是个两全其美的举措。可以考虑推行国内大学与越南知名大学及越南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不但保证了越南汉语教师对汉语及汉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也保证了他们学成后的就业。

2.提高实习、见习在整个越南本土汉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为越南汉语教师的见习、实习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周详的计划。

3.对越南本土汉语教师来说,掌握中国社会文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增加文化知识模块所占的比例,在越南国内大学的课程设置里面,增加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课程”。培养的目标就是让越南汉语学习者同时具备了汉语能力、汉语交际能力和中华文化能力。

(四)编写对越汉语教材时,注重“文化融合”特性的融入。

1.在教材中多添加与越南有关的文化用语,采用中越合作、地区合作等方式编写国别化教材。文化内容上应尊重越南的民族文化和信仰,教学材料要因地制宜,避免说教和宣传,更不能强行施加中华文化。

2.越南本土化汉语教师的教材要注重与中國当代生活接轨,不论是在外观装帧、课文形式、教材语言还是案例话题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创新。把中国社会生活的新信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融入教材,给学习者以发挥想象的余地,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材既要介绍中国文化又要兼顾越南母语文化,科学地系统地将中国文化与越南母语文化进行对比模式介绍。我们应充分考虑越南民族特色编写符合越南社会特点的教材,在介绍中华文化的同时,结合米粉、奥黛、斗笠等越南民族符号,并在教材中选择符合越南对外文化政策与越南民众心理的要求的文化内容。

六、结语

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普世价值观念,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推广的同时,必须提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才能让世界更好的分享我们的汉语及中国文化。

总之,我国的语言推广与世界其他几大强势语种相比,不但历史不长,推广的经验明显不足,在推广战略方面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强调与他国的“文化融合”也是我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赋予汉语国际推广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柳若梅.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1.

[3]衣远.越南汉语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东南亚纵横,2014(07):51.

[4]《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92年宪法》,http://laws.dong-nai.gov.vn/1991_to_2000/1992/199204/199204180 001,1992.

[5]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国情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迈克尔·H·普罗瑟.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4.

作者简介:

莫西宁(1980.11-),男,壮,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

通讯作者:陈信存(1965-),男,壮,广西桂林永福人,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省南宁市 530004)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越南
读图
越南·河静省
越南百里“银滩”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