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设定思路策略研究

2019-09-17王军军

新课程·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摘 要: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思路的设定有利于课程研发小组理清研发脉络,制定教材研发方案框架,明确研发目标和研发内容等;有利于参与研发工作的各学科教师明确任务,了解研发目标、弄清研发步骤和方法,协同合作,从而保障研发效率,提升课程开发的执行力。

关键词:设定思路;策略研究;课程开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特色化教育的兴起,地方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各地中小学校也越来越多地把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进行的是有关地方文化特色内容的开发或研发结果的有效性分析等,很少关注研发过程中有效方法、研发策略、研发可行性思路的思考和总结。那么,如何着手地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又如何开发出一本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毫无疑问,科学严谨的课程研发思路是其中必不可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课程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1.确定课程研发遵循的原则;2.构思课程研发的总体思路;3.明确课程模块设计的原则;4.弄清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思路;5.做好课程实践与可操作性调整是确保课程研发有效性的基本因素。

一、核心概念

设定思路[1]: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在本项内容的研究中,设定思路就是如何将地域文化渗透到高中拓展性课程开发中的总体设计,构思过程,思想前进的脉络、道路、轨迹中。

二、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现阶段,我国教育有关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主要是课程内容的开发策略或课程开发过程中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目前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研发拓展性课程的研究还没有整体建构起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能够系统性地、全面地阐述地域文化课程开发设计思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根据开发内容的特点进行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而课程的整合必须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来共同合作完成。通过课程的整合、研发,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科融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逐步建立教师自己的课程资源观,开拓教师的教研视野,让教师学会一些本土教材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3.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基础性课程,要求学生统一学习的内容较多,普遍强调共同基础,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是把本土文化中能够激发教育性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优势资源提炼出來并进行加工,将其演变成自己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帮助学生发展,让学生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探索、实践和体验。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社会多样化人才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扩大社会就业范围。

4.兰州市红古区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的故乡,也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红古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西部,是兰州市的远郊区,地处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连接甘青两省的重要枢纽,也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红古历史悠久,距今约5000年前,先民已在今天的大通河、湟水河沿岸繁衍生息,西周至清,这里曾是西羌、陇西、金城、兰州等郡县的属地。在这里,陇原文化与青藏文化际会交融,黄河上游的两大支流大通河和湟水河流经全境,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河湟文化。红古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有汉、回、满、东乡、藏、土、壮、蒙古、朝鲜族等。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民族众多,区域内宗教文化形式多样,民族节日各具特色。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工艺更是异彩纷呈,最具特色的有民间刺绣、黑陶艺术、窑街砂罐、河湟花儿、“福”字灯会等。除此之外,红古的民间文学和神化传说也是可圈可点,历史遗存更是值得研究和挖掘[2]。

5.我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落后,学生生源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从新角度找到突破口,准确定位学校教育发展方向,开发适合学生实际水平、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农村教育,成为突破教学瓶颈的唯一路径。红古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点突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绝佳素材,也是学生感觉熟悉而又神秘好奇的内容,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的资源,完全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加以整合提炼为我所用。

三、课程研发遵循的原则

在课程开发前,为了确保课程研发的质量和可行性操作程度,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对我校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普遍认为:目前,我校的师资力量配备缺口较大,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生源复杂,知识层次跨度较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加上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带来的压力,单独开设拓展性课程的学习不太现实。根据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本着弘扬与传承的开发理念,我们决定将本课程开发为“零起点”的文化读本,供学生选择学习,并制定了如下开发原则:

1.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各科阶段式渗透(即将模块内容特点融入各学科进行教学)或直接作为一门独立的文科类拓展性课程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的教学状况、师资力量配备等情况灵活处理(如果师资力量紧缺,可以作为各学科的拓展性教学内容或辅助内容,由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学科渗透式教学;如果师资力量充足就可以作为学校的拓展性特色课程独立开设)。

2.课程开设时段:本课程为一学期的拓展性课程教学内容,以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对新生来说需要适应新环境,不宜增加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过渡期的无缝衔接)和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加重,要为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做准备)为宜。

3.模块主题设置:有关红古文化教材内容的选编,课题组通过资源的整理、分析、筛选,确定了教材设计的两大模块——文化模块和实践活动模块。其中文化模块内容庞杂,线索繁多,如何筛选出有效的教学资源,成为课题组的重点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首先,我们对手头的现有资源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比较,遵循弘扬与传承的原则,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容预设为六大模块:自然地理与环境、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历史遗存、方言文化、建筑艺术。然后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拟定了相应的模块主题:方言文化——我们的语言;民风民俗——节日与美食;自然地理环境——我们的家园;历史遗存——古城风貌;民间信仰——信仰与坚守;建筑艺术;实践活动——灿烂的文化遗产,使教材的编写有了更为清晰的逻辑思路。

4.课时设计: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以每周一课时(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每个模块的容量教师可以进行一到两课时范围的调整)为宜,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时间,又可以让拓展性课程不间断地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另外,实践活动部分的教学,我们将它转化为黑陶艺术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在我校长期开展。

5.教材配套练习设计:拓展性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因此,教材的趣味性设计十分重要,尤其是模块练习的设计,一定要避免知识化的内容过多,切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阶梯式的实践活动+实践报告”的检测模式,这种练习设计既可避免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又能提高拓展性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6.课程评价方式: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制度应以开阔学生视野,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不违背课程设置的初衷为原则,评价方式可以采用综合评价,即过程性评价(课堂学习表现)+实践活动+实践报告的模式。

四、课程模块设计的原则

课程模块的衔接设计要遵循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考虑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要做到模块衔接顺序与文科各学科内容、学科进度的无缝对接。模块内容的选编要能体现区域文化特色,有挖掘、弘扬和传承的价值,要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明确课程模块设计的原则之后,课题组将已整理好的《读本》内容进行分类,结合教学总目标和模块分目标的要求,把红古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历史遗存),最具趣味性的传统文化(“福”字灯会、地方文学、方言文化)和最具地方性的特色文化(民风民俗、红古刺绣、黑陶文化等)三大块作为教材研发的基本内容,建构起了《红古地域文化读本》教材开发的基本框架。

五、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及思路

1.区域文化读本中實践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动手实践活动,掌握文化挖掘和文化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红古地域文化读本》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遵循开放式的设计理念,采用“留白”式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教师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根据开发条件组建了与之相配套的学生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非遗培养基地,每一模块的实践活动形式以完成实践调研报告为评价手段,把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情况及其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

2.实践活动评价手段:实践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社团参与度及最终表现=校本课程综合表现测评。

六、课程实践与实施调整

一般来说,课程开发的过程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我们就要依据开发目标、围绕开发原则进行适度调整,但一定要确保调整的有效性。譬如:

1.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红古的民居建筑,地域特色并不是十分鲜明,开发为教材学习内容的资源有限,便将预设思路原定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历史遗存模块中,增加了区域内寺庙建筑风格的相关内容,而第六模块设置为民间文学与神话传说。这样整合,《读本》的模块与模块之间以及内容衔接方面还是有很高契合度的。理由是:(1)民间文学与神话传说本身是构成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勾起学生童年时代阅读情结的东西,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内容,更是能够追根溯源地阐释地区历史脉络和文化成因的有效资源。(2)通过“民间文学与神话传说”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更生动、更深入地了解区域内的历史与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学知识,提升中国文学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针对实践活动的设计,最初我们只是单纯地想设计一些与黑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想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呈现和进行,但是,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我们觉得单纯的社团活动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无法充分体现课程研发的实效性、延续性和拓展性。于是,课题小组及时调整研发思路,扩大研发范围,以窑街黑陶为主体,结合黑陶文化的渊源,开发了另一本校本教材《古风陶韵》。旨在指导学生在掌握传统陶艺制作的基础上,学习红古地域特色的制陶文化,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以上拓展性课程的研发思路只是我们立足于本区域文化开发总结出的本土教材研发的基本思路。这其中有借鉴,也有创新,可以作为区域文化教材研发的参考,但决不可死板套用。在具体的研发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们根据实际的校情、学情和地域文化特点,灵活加以运用,我们只是提供一种区域文化教材开发的可行性思路。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兰州市市级规划课题立项课题研究。

作者简介:王军军(1968.4—)女,大学本科学历,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英语教师。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