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9-09-10赵正明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培养创新

赵正明

摘  要:每种解法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思维过程,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但都打到同一个目的,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学习成了一种乐趣,真正体现了创新的本质——创造、求异。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上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自己在实践中认为按激趣、探究、求异三个程序进行。

一、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高兴地、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书本上那些知识,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摆在首位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他们非智力因数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根据儿童的特征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并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故事,现代教学媒体等方法创设生动情境,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首先请同学们现场给老师说一些数,教师马上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一下子可来劲了,于是争先恐后地说了10多个数,教师迅速地都判断对了,学生又羡慕又惊奇,教师马上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吧“。这样为他们创设了愉快、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促使他们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拥有了这样的情境和兴趣,减少了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负担,才会有不怕想错、说错、做错的担心,才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其次教给方法,鼓励探究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点

从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知识并不是家长和老师教给的,而是他们在有一定的基础和学习方法后自身探究得到的,这就要就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逐步学会探究一些数学问题,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和形成科学思维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学生通过作图操作活动发现,“3/8:+1/3”不能直接计算,问题出现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②关键在什么地方?③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不能直接相加是由于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也就是分母不同,要想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就必须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异分母分数怎样才能变成同分母分数呢?那就只有通分。然后让学生将过程写出来,在自学书上的内容,像这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主动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平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中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

三、最后激活思维、鼓励求异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例如,一个工程队修一段公路,3天修了全程的2/3,照这样修完全程需要多少天?学生思维很活跃,解法多种多样:①工程解1÷(2/3÷3),②3×(1÷2/3)倍比解法,③3÷2×3整数解法,④3÷2/3分数解法……等等,每种解法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思维过程,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但都打到同一个目的,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学习成了一种乐趣,真正体现了创新的本质——创造、求异。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培养创新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