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深度学习的目标和评价

2019-08-04庞亚萍

关键词:深度学习

庞亚萍

摘 要: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和能力有限,因此他们的阅读更容易出现碎片化、微型化的浅层学习方式。与浅层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简单解释、重复记忆不同,深度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教师需要通过确立学习目标、设计评价目标、抓住深度学习点、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习目标确立;评价任务设计;评价任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102-2

关于深度学习,我们很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深度学习就是加大所学内容的难度,也就是说只有在进行高难度学习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深度学习。其实不然,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简单解释、重复记忆不同,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深度学习的认知目标维度包括四个层次:迁移、批判、运用和创造。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师,我们从前很少有过关于深度学习的概念,但这不会对“深度学习”是存在的这个事实有任何影响。要使教学聚焦深度学习,我们必须系统研究两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的确立,二是评价任务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确立:关注深度学习

学习目标是教师要带学生去的目的地,只有确立了目的地,我们才能开始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深入到什么程度这一系列问题。学习目标精简、具体、合适,直接关系到评价任务设计,关系学生深度学习的产生,是成就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

1.精简的学习目标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教材解读时,我们从文本中找到的可学内容多且杂,因此教师要学会取舍,精简教学目标。不可贪多求全,否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走马观花、浮在面上,教师教不透,学生学不深,深度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发现这里的训练点很多,实在难以取舍。首先是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最大的拦路虎——字词的朗读与理解,“善跑的长腿”、“有力的翅膀”、“失望”、“不知不觉”等。其次是语言的训练,“没有……也没有……”句式的训练,“我既没有……也没有……怎么上的去呢?”反问句的理解与使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登上山顶后青蛙与松鼠看到的美景以及对话的想象等。再次是情感熏陶与价值取向的引导,可以从苍鹰和松鼠的不用表现来辨别朋友的真诚与真假,或是从青蛙经历感悟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字词的掌握、朗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我将学习目标精简为: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读7个生字,对“吸”和“级”强化区分。2.分角色读课文,能读出苍鹰、青蛙、松鼠不同情境下的语气。3.运用“没有……也没有……”、“只要……就……”说话,在说话练习中懂得只要向着目标不懈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认为,只有精简学习目标,才能是教学有所针对,实现深度学习。

2.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钻研教材,挖掘文本中最有价值、最值得教与学的语言材料后,还要设计具体的、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烂熟于心的,不管解读什么课文,这样的目标都可以“套用”。那么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感情”的呢?改怎样评价学生的朗读呢?这不应局限在教师的“心中有数”,而应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习目标的阐述中。《青蛙看海》一课,我认为将学习目标简单地表述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不够的,这样的目标几乎放在所有课文中都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将目标设置为“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读出苍鹰、青蛙、松鼠各自的语气。”这样目标才是具体的、可实施的、关注深度学习的。

3.适合的学习目标

薛法根老师主张的“三个不讲”: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教师在解读教材要需要挖掘那些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促进深度学习。

低年级教学,难的并不是如何深挖教材,而在于由浅入深,找准“浅”的起点在哪里。我在设计《猴子种果树》一课的学习目标时,将目标定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填空的形式复述课文。自认为目标已经精简且具体,然而在执行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很多学习信息并不指向目标,学生在复述时总是纠缠于被别字词的表述,实则是在生硬地背诵。课后进行反思时意识到,对于二年级学生,这样的目标还是太高了。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分角色读好课文,却不能自行发现故事结构,在复述时就会困难重重。于是我将目标修改为:读故事,在了解故事结构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经过修改,学生不再拘泥于个别字词,进入深度学习:利用故事结构,尝试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复述故事。

二、评价任务设计:追求深度学习

评价任务,即学习任务(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综合的、表现性的等各类学习任务),为了强调学习任务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能够证明与检测学习目标达成与否,所以称为“评价任务”。[1]评价任务的设计指向学习目标、设计核心任务、整合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

1.指向学习目标

王荣生认为,只有在确定“教什么”的前提下,才能思考“怎么教”,反之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学习目标研究“去哪里”,评价任务设计就是研究“怎么去”。评价任务应该是指向目标的,为实现目标而存在。

《美丽的丹顶鹤》第二课时,我确立了如下目标:1.感受、想象丹顶鹤的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积累作者描写丹顶鹤特点的词句,学习课文的语言。3.认识“黑、显”的结构特点,能用生字组词,并正确书写。与之相对应的,我设计的评价任务是:1.默读课文二、三小节,完成默读要求:寻找描写丹顶鹤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用朗读体现丹顶鹤之美。2.给丹顶鹤涂色,介绍丹顶鹤(以上两个任务检测目标一);3.通过学习“丹顶鹤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诗一样的语言,做小诗人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检测目标二);3.找出“黑、显”的结构上的异同,掌握上下结构生字书写的特点,观看反写、书空,按笔顺正确书写(检测目标三)。这样的评价任务,指向学习目标,清晰而明白,是为促进深度学习而设计的。

2.设计核心任务

课堂中零散的、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解决各种小问题,并不能成为评价任务。我们应设计能将课堂中各种零散问题串起来的核心任务,以求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度学习。

第一次执教《台湾的蝴蝶谷》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1.默读课文第三小节,想一想围绕那句话写的,找出中心句;2.交流:写了哪几个蝴蝶谷的景象;3.从哪儿感受蝴蝶谷之美,边读边画;4.交流“黄蝶谷”,感悟金光灿灿之壮观,指名读,齐读;5交流“彩蝶谷”,感悟五彩斑斓的蝴蝶上下翻飞时的动态美,指名读,齐读;6.齐读感悟美景。在实施评价任务时,感觉“拉不动”——教师一味地拉着学生奔向目的地,学生也努力地配合教师,然而学习效果却是碌碌而无为。其实课文第三小节都是在描述蝴蝶谷的美景,学生不难感受到。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课文围绕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用“有的……有的……”介绍了蝴蝶谷的几处美景,说出迷人之处。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任务:1.听范读,找出文中写了几处蝴蝶谷的美景;2.默读第三小节,画出并想象迷人之处,并通过朗读体现。这样清晰、具有核心性的評价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感悟“蝴蝶谷的美景”,并能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蝴蝶谷的美景,实现深度学习。

3.整合教学活动

评价任务并不局限于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因此,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考虑到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整合,真正做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还是以《台湾的蝴蝶谷》为例,我设置了这样的目标:学习正确使用动词,使自己表达生动、具体。为了检测这个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任务:找出第二小节描写蝴蝶来到蝴蝶谷的动词,换词比较,明白正确使用动词让表达更生动,并尝试运用动词填空。这既是评价任务,也是一项学习活动,落实目标“学习正确使用动词,使自己表达生动、具体”。实施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围绕任务学习,明白正确运用动词的妙处,学习了课文语言后产生迁移,产生指向目标的信息:我背着书包,穿过马路,赶到学习,走进教室……产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菊荣.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江苏教育(学校管理),2013(05).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面向大数据远程开放实验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