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引导,构建实效数学课堂

2019-01-16蔡茜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蔡茜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根据数学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探究分析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效课堂;自主学习

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值得探索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根据数学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探究分析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实现全面发展。

一、巧妙引导,拓展学生创造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树立正确的教学新观念,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老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了剪刀、纸张和直尺等学具,引导学生分别在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用剪刀剪下来。当学生完成裁剪和制作的过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和学过的哪些图形是相近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长方形”。“那你们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手中的图形,由于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点,很快就将图形变成了长方形。老师又继续引导学生:“你们观察一下,转换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区别?”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转换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是相同的,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相同,面积=底×高。经过教师的引导,将新旧知识结合,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

上述案例,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图形,将它转变为相似图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巧妙引导,培养学习互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是老师为主体,认真讲解,学生认真听,并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動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所以,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应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在互动后老师进行有效的点评,补充讨论结果,归纳总结知识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有的猜是刺猬,有的猜是玉米……老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记录时间的本子。同学们三五成组开始讨论,同学猜出来这是日历。老师接着提问:你们的生日都是哪天?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月吗?一个月有多少天呢?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一年有12个月,这个答案是统一的,在关于“一个月有多少天”这个问题上,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31天,有的说是30天,老师及时和同学互动,回应了同学们的回答,12个月中有7个月是31天,叫作大月,4个月是30天,叫作小月,那么最为特殊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同学们有生日是2月29日的吗?”没有人举手,老师提出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规律,2008、2012、2016都是闰年,而且2月份都有29天,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了吗?“这些年份相差4年,都可以被4整除”。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学生掌握了年月日的知识。

上述案例,师生进行互动,学生对原来抽象的知识有了形象化的认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巧妙引导,促进学习自主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靠传统的满堂灌来教学知识,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首先要预习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教师要抓住课本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巧妙引导,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了圆规、纸张、剪刀等,学生通过圆规在纸上画出了大小不一的圆形并裁剪下来。老师接着提问:“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是圆形的?”“硬币、呼啦圈、钟表、瓶盖……”“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是由直线组成的,那么圆形呢?”“曲线。”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并预习了新知识点。既然同学们都知道图形的基本常识,于是老师让学生将剪下来的圆形沿圆点对折多次,并观察有哪些发现。学生认真观察并分组讨论发现:每一条经过圆点的折痕长度都一样,为了验证正确性,教师让学生拿尺子测量并记录,记录数据表明长度都是一样的。学生主动总结了圆的特点:经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相等,叫直径;圆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经过圆点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这些数学概念就这样被学生轻松、愉快地发现了,理解和掌握起来也就更加方便。

上述案例,虽然只是通过简单的裁剪、测量等,学生却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要点。经过老师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康美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27).

[2]林芸.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J].江西教育,2019(21).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