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理答 魅力课堂

2019-01-16廖平平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策略课堂

廖平平

【摘 要】 有效理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根本。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理答现象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有效理答的前提、策略、原则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理答的策略。

【关键词】?理答;课堂;策略

理答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理答行为分为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非语言性理答包括动作理答和神情理答,是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言性理答又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鼓励型理答;②权威型理答;③冷漠型理答;④笼统型理答;⑤延展型理答;⑥诊断型理答。本文主要通过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观察同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以语言性理答为研究对象,粗浅地谈一些关于理答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进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简單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更追求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精心设计的问题遇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时,往往会出现导学无术、越俎代庖、左冲右突的情景,找不到有效的路径,甚至有时让学生充当“应声筒”等等。诸如此类,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堂理答能力不强,致使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遭遇尴尬或冷场。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理答及观察同行的数学课堂实际教学,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尽如人意的理答现象:

1.理答语言单一,赞誉过多

为创设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多以“你真棒”“真不错”“很好”等积极性语言进行简单理答,但是此类理答语言频繁运用且过于笼统,没有程度的区别,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样的赞誉也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不能再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2.缺乏耐心,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课堂上,在教师提问后,教师便迫切地想听到学生言简意赅地将标准答案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他们的语言通常比较形象,有时候甚至是“长篇大论”来进行描述。很多时候教师便耐不住性子打断学生的回答,转而变成自己“标准答案”式的教学。

3.随意应付,挫伤学生积极性。

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并非教师教学预设范围内时,教师便粗暴打断甚至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理答”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对话时所运用的重要教学行为,对整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理答不仅涉及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提问,更要联系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反馈,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行为。教师理答行为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是否充满魅力。因此,优化教师课堂理答行为不仅是现代教学改革的潮流趋势,也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途径。

二、有效理答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的理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建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和期待的神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和信任,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给学生的正常发挥提供了基础。如果老师一直很严肃甚至板着脸,学生便会战战兢兢,不敢回答,生怕答错受到老师的批评。

2.提问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

课前教师应充分预设学生各种答案,考虑通过提问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什么和认识什么。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切合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如果问题难度太大,就会造成学生心情沮丧,丧失信心,增强回避失败的动机。

3.多角度耐心倾听,捕捉长处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要全神贯注,用心捕捉学生回答话语的主要长处和短处,记住主要错误与亮点。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思维,边听边整理学生的思路,思索理答对策,在学生生成答案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4.理答应因人而异,因势施言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教师在理答时不能只局限于答案的得出,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水平、能力特长。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时沉默不语,要根据平时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了解,分清原因。若是过于内向,应大大鼓励增加等待时间;若知识没有掌握,应简化问题分步骤重新提问,让学生能准确回答,增强学习自信心。

5.课后反思,提升自身理答能力

有效而智慧的理答,不仅需要课前的充分预设、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更需要课后的及时反思。对课堂上的亮点和需改进的地方及时进行记录、反思、改进,由此来进一步提高理答质量,点亮课堂教学。

三、有效理答的策略

1.适时引导,指明思路

教师提问后,学生可能对问题表现出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答问题的突破点。这时候,教师就要视情况对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及时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思考的方向。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稍复杂方程》一课时,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箱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乒乓球和羽毛球 。每次取出5个乒乓球和3个羽毛球,取了几次以后,乒乓球没有了,羽毛球还剩6个,一共取了几次?原来乒乓球和羽毛球各有多少个?”出示题目后,学生抓耳挠腮,理不出头绪,于是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深入挖掘题目内含的关系: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求取的次数和乒乓球、羽毛球的个数。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生1:一开始乒乓球和羽毛球个数相同。

生2:乒乓球每次取5个,羽毛球取3个,最后剩下6个羽毛球。

师:取5个乒乓球和3个羽毛球都是在同一次进行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取乒乓球和羽毛球的次数是一样的。

师:现在你对这个题目有什么新的想法了吗?

生:可以把取的次数设为x,因为一开始乒乓球和羽毛球的个数是一样的,所以就可以列出式子5x=3x+6。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取出来的乒乓球和羽毛球个数差就是6,所以可以把方程列为5x-3x=6。

请了两位学生后,会的学生越来越多,嘴里嘀咕着“原来这么简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共取了3次,乒乓球和羽毛球都有15个。这样,通过及时指引,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障碍点,让学生在一团疑云的状态中找准解题的要点,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巧用“四問”,拓展宽度

所谓“四问”,是指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是延展型理答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延展型理答是课堂理答的重要形式,能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理解更准确、全面、深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减法》问题解决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水上乐园今天上午有游客753名,中午有245名游客离开,下午又来了217名游客。今天上午和下午乐园一共卖出了多少张票?(假设一名游客买一张票)

学生列出的算式有:753-245+217;753+217;753+245+217。

比率:69.8%,21.9%,8%。

教师出示错误答案:753-245+217。

师: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是753-245+217,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的答案是753+217,还有的同学认为是753+245+217,你们觉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觉得753-245+217是对的,因为要把离开的人减掉。

生2:(表示不同意)离开的人也要买票才能进去啊!所以我觉得是753+245+217。

生3:不对不对,中午离开的人他们就是上午买票进来的,这245个人的票已经包括在上午的753名游客里面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是753+217。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生点点头表示同意)谁听明白了,请你再来说一说。

生4:离开乐园是不用买票的,所以753+245+217肯定错了。离开的245人,他们的门票就是上午买的,已经包含在753里面了,所以只要把上午和下午总共来的人算出来就可以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对错误,不急于纠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四问”, 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发观念冲突,促使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周密而有批判性的反思。学生在反思中自识其陋,自纠其错,其意义远远大于教师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3.理而不答,提升效度

“教无定法”,理答也是这样。有时理而不答,反而更能促使学生自我反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自行排除问题解决中的无效信息,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用什么办法得到任意三角形面积呢?”

师:要想计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有方格,用数方格法。

师:那没有方格呢?

生:我认为可以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师(貌似自言自语地):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要怎么转化呢?

生1:我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就是平行四边形了。(边说边演示)

生2:(自豪地)我的方法比你的简单。我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对折一下,就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了。(边说边演示)

师(故作疑问):那要怎么计算呢?

生1:我认为它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高÷2。

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貌似对学生没有进行积极理答,实则是在指引学生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进而寻找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因素。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思维高度集中,从而顺利地进行了面积公式的探究活动。

四、有效理答的原则

首先,课堂理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要创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

其次,理答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评价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兴趣。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再次,理答要注重思维的拓展。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理答是“教学的生命”。因此,有效的理答应是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无穷与奥秘。

最后,理答方式要体现多样化。教师正确、合适的评价确实能激励学生积极的思维,但一直使用同一种方法,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理答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教师多样化、新颖化的恰如其分的理答,会让学生感觉新奇、真诚、乐于接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心情舒展愉悦,心里也没有任何负担,课堂教学效率也必然随之提高。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技术。智慧的理答彰显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学习、思考、改进、沉淀,才能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才能智慧理答,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项阳.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行为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8):23-27.

[2]心理学百科全书(上卷)[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58.

[3]郝红梅.巧用四问,让发展性理答富有艺术[J]小学教学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策略课堂
欢乐的课堂
我的手机在哪?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