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中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018-12-27杨文美

文教资料 2018年26期
关键词:微时代人文素养

杨文美

摘 要: 校园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条件下校园文化发展的产物。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本文梳理和概括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 微时代 校园网络文化 人文素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且持续攀升,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为87.3%,QQ空间用户使用率为64.4%,微博的使用率持续提升,达到40.9%。2017年前三个季度,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3.76亿[1],由此可见,微时代已然来到。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研究者们日益关注的课题。

1.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校园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条件下校園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类型。它以计算机和通信两大技术的融合为基础,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校园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讲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校园网络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平台、校园网络技术、校园网络软硬件设备等,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外壳及承载体。校园网络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的人文气息、精神面貌、理想追求等,是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校园网络文化之一[2]。狭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层面,本文探讨的是广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2.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作为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校园网络文化既有校园文化的一些属性,又包含了网络文化的部分特征,微时代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有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

2.1多元性

校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主要体现有文化内容的多元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信息渠道的开放性造就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碰撞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价值取向更加多元[3]。

2.2互动性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是双向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人们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4],使高校师生的个人价值得到极大的凸显和发挥。

2.3开放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大学亦是开放的大学,高校不应关起门来办教育,应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消化吸收各种形态的文化,以微信、微博等为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促进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

2.4时代性

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更强的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5]。微时代的校园网络文化有着更深的时代烙印,文化传承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从学校发展角度看,高校若要发展、若要进步,则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并已经渗透到校园的各个领域,比如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将学校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校园网络的形成,校园网络文化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学校的发展。健康、积极、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必然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相反,不健康、消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势必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第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直接受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会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不健康、消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则会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不利影响。

3.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首先,从发展的现状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但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文化”内核的建设,随之而来的结果是校园网络文化内涵的缺失,因此,要建设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必须从“文化”二字上下功夫,打造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第二,多元文化的渗透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变得困难;第三,网络的虚拟性,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第四,在网络越来越普及、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微时代,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这将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极为不利,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4.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网络软件建设两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都已经基本完善,基本实现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但软件建设则不容乐观,因此,高校首先应加强官方网站的建设,在突出网站新闻发布、教务信息管理、教学评价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特色化的、融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版块,真正做到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其次,高校应加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公众平台的建设,要在平台的界面设计和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最后,应加强网络精品课程、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的建设,但应强调精而不在多。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发展性,校园网络文化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密切联系,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联系。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校园网络文化应当建成一种发展性的文化,而不是一种禁锢的文化,更不能变成一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要始终注重通过发展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发挥校训、校史、校歌的凝聚作用。大学校训凝聚了大学精神,高校应以校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挖掘校训新的内涵,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6],使之内化成师生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让大学生了解校史,学唱校歌,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其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导向。网络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加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发展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高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努力方向;再次,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7]。高校应增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具备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遵守信息道德;最后,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积极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反映在,一是高校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二是高校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三是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建设愈发突出人文性。一所高校,若要塑造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则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校园文化底蕴。然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形成。因此,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冒进,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加强学校学风校风建设,唯有如此,当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繁荣以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方会变得顺理成章。

5.结语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思维模式、传统习惯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对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可推动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1次[EB/OL].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2018.1.31.

[2][7]朱书强,马秀峰.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软件导刊,2011(6):36-38.

[3]敬菊华,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4-137.

[4]马秀峰,李彤彤.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42-46.

[5]汪和生,寿韬,侯锡铭.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4-136.

[6]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70-71.

猜你喜欢

微时代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微美学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