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以H县城三所小学为例

2018-08-30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问卷

(河西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导学案”是对新课程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理念的反映,它具有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力的优势,对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中小学中得到试用。探究“导学案”在小学课堂中的使用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是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而成,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从教师的基本情况、对“导学案”的认识、“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使用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学生问卷从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导学案”完成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了研究的深入,研究还结合使用了无结构式访谈法。

(二)研究对象

本调查旨在了解“导学案”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研究选择了H县城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同的3所小学进行研究。为了研究的便利,具体样本确定为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由于语文、数学、英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它们所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在调查教师的选择上,选取了样本班级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研究共发放学生问卷928份,回收867份,回收率93.9%。发放教师问卷72份,回收72份,回收率100%。从回收问卷的总体情况来看,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认真,问卷质量高,能够反映H县小学“导学案”使用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广大教师与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情况

“导学案”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专门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教学探究与实践的一种学习方案,并非是简单的学习材料和案例,更不能理解成助学材料,而“导学案”使用的最终目的或者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19%的教师认为使用“导学案”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详见表1)。由此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不够透彻。

2.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情况

学生是如何看待“导学案”的呢?他们和教师对于“导学案”的认识是否一致呢?调查发现,有25.5%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导学案”是一种练习题,31.7%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是测验卷,有42.8%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是指导自己学习的文稿。可见,由于教师对“导学案”认识的误区,导致学生认为“导学案”只是单纯的练习题和测验卷(见表2)。

表2 学生对“导学案”性质认识的统计

综合上述研究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导学案”的认识较为片面,只单纯的了解到“导学案”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清晰的、深刻的认知。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及任教学科这些因子都是影响教师对“导学案”认识的重要因素。

受教龄的影响,教师在各个阶段对“导学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较为清晰,占了28%,其次是教龄在5—10年的教师,占了12%。而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情况相对较差。这可能与教师在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及教学方法、经验等相关。

研究表明,教师的职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小学高级教师对“导学案”有清晰认识的人数最多,占32%,其次是小学二级教师占8%,而小学一级教师及未定级的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情况较差。

学历水平是影响教师认识“导学案”的重要因素。本科学历的教师对“导学案”有清晰认识的人数最多,占36%。其次是硕士学历的教师占4%,而大专和其他学历的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整体情况较差。这与教师本身受教育程度,综合能力,学习的主动性等有关。

教师所教学科也是影响教师认识“导学案”的因素之一。数学老师对“导学案”有清晰认识的人数相对于语文和外语老师较多,占16%,而语文和外语老师各占12%。究其原因,这与学科特点有关,语文和英语属于语言类的学科侧重于形象思维,而数学则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任数学学科的教师能更清晰的对“导学案”进行把握。

(二)“导学案”的设计、编写情况

1.“导学案”的设计主体

“导学案”的设计是前提与基础,直接关系着其应用效果。由于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的局限,导致“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调查显示,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从设计主体上说,表现出主体单一化。“导学案”的设计主体是学科教师。调查发现,24%的教师使用的“导学案”是由教研室老师合作编制的,60%的“导学案”全部为其他教辅资料上的学案,有8%的教师是自己编写“导学案”,8%的教师借用其他教师编写的学案。由此可以说明,“导学案”的来源多元化,在多数情况下是摘抄其他资料而形成的,并非是教师们集体讨论的结果,因教师集体备课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导学案”的质量也很难保证(见表3)。

表3 “导学案”来源情况统计

2.“导学案”的设计依据

从设计依据上说,教师应基于对学生己有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特点等的分析,并整合所有课程资源来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问题等,这样学生才能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实现自身“最近发展区”的有效发展。教师们在具体研制“导学案”时,主要依据的是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以及其他的教辅材料等。调查发现,有16%的教师认为“导学案”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68%的教师则认为“导学案”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教材,还有16%的教师认为“导学案”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自己的教学经验。由此说明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并没有就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对“导学案”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使用的导学案(见表4)。

表4 “导学案”设计情况统计

“导学案”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文本材料,学生是其最主要的使用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突出的重点又是什么呢?从调查结果看,有52.8%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凸显知识,33.3%的教师认为主要凸显能力,还有13.9%的教师认为主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教师们对于“导学案”的认知不足,导致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设计的重点。“导学案”的来源、设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研究发现,调查的学校中,女教师占70%,男教师仅占24%,而女教师中71%的处于30—4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女教师因家庭负担重、压力较大,致使一些教师并没有太多精力去潜心研究“导学案”,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见表5)。

表5 教师性别与教龄

(三)“导学案”的使用情况

1.教师与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态度

“导学案”使用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是否接受“导学案”决定着“导学案”能否在小学课堂中很好的使用。那么教师对于“导学案”的态度如何呢?由表6可见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对于小学教学是有必要的,“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情感上是接受的,态度也是积极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分析发现91.6%的学生也喜欢使用“导学案”。

表6 教师对“导学案”使用态度的统计

2.“导学案”的使用频率

由表7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小学课堂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但使用频率还是相对较低。从学生问卷分析也进一步印证了“导学案”的使用频率较低,能经常使用的占41.2%。

表7 教师使用“导学案”频率的统计

3.“导学案”的使用方式

“导学案”的最终目的是将其有效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注意使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予以克服、避免,提高“导学案”应用的有效性。由表8可见,有近一半的教师并没有利用“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导学案”认识上的偏差。

表8 教师对“导学案”使用方式的统计

4.“导学案”在不同课型中的使用

因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方法也是不相同的。从表9中分析可知多数教师认为在新课教学时“导学案”的使用效果较好,而其他课型的使用效果则因情况而不同,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

表9 教师对“导学案”在不同课型的使用效果统计

5.“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1)教师对“导学案”完成情况的要求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质量决定着它的使用效果,而教师对“导学案”完成的要求直接决定着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质量。表10显示,大多数教师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要求较为合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要求并不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

表10 教师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要求

(2)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方式

尽管教师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要求不尽一致,由表11可见,绝大多数小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都选择了全部做完。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做完的呢?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很认真的独立完成“导学案”。

表11 “导学案”的完成方式的统计

但当遇到难题时有半数学生还是更愿意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还有一半的学生还是需要依靠家长或者同学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能否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见表12)。

表12 学生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的求助方式统计

(3)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所需时间

小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时间会影响其效果,如果一份“导学案”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完成,说明小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多或者题量太大,会降低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太长,这样会使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时间太短,相对于他们思考的时间就较短,这样也不利于他们学习。结果显示,43%的学生在30分钟以内完成,50.2%的学生在30—50分钟内完成。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完成“导学案”是发挥“导学案”价值的基础,要想高质量的完成“导学案”,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完成是缺一不可的,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要求须科学合理,一定要突出思考和独立完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孩子在完成“导学案”时,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导学案”,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导学案”的应用效果

1.影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导学案”的使用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作为课堂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的教师,更能够敏锐的感受到这种影响。8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76%的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还有44%的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使用效果较好(见表13)。

表13 教师认为“学案”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多选)

2.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学习效率及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作为“导学案”的使用者,对“导学案”产生的影响有着切身的感受。由表14可知,“导学案”的使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课效率、改变学习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表14 学生认为“学案”运用效果的分析

3.影响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基础。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应当着力培养,包括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等许多方面。此次问卷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展了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图1 “导学案”对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

结果显示“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觉预习,及时复习。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什么存在认识不足、使用多有不当的“导学案”,而师生都一致反映效果如此明显呢?在对个别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导学案”应用于小学教学,对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确实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没有这么明显,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局限和使用上的误导,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导学案”的优势。

三、结论

本研究分别从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导学案”的使用、效果以及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

(一)广大教师与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不够深入

近半数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导学案”仅是课前学习的文稿,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导致教师和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导学案”仅作为导学材料,只单纯的发挥了“导学案”的一个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清晰的、深刻的认知。

(二)“导学案”的设计、编写缺乏科学性,质量有待提高

因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不够深入,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存在“导学案”的设计主体单一,因缺乏管理,多数“导学案”只是照搬参考资料,与学生的实际结合不密切,重点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三)“导学案”使用过程存在理念与行为的不一致,问题频显

多数教师与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是接受“导学案”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导学案”的使用频率较低,在使用方式上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只是笼统的死板的根据“导学案”上的流程进行讲解,不能有针对性的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引导讲解;对不同课型“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尽管教师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方式要求多样化,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会选择全部完成,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对遇到的困难,大多选择求助家长和自己查阅资料,家长和同学的帮助方式会影响“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此外,因教师的认识和能力的局限,导致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影响了“导学案”的完成质量和时间,最终使“导学案”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四)“导学案”的使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夸大的现象

“导学案”应用于小学的教学中,对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确实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及综合学习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帮助和作用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导学案”在设计、编写及使用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最终放大了“导学案”的实际效果。

四、提高“导学案”在小学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

综合分析“导学案”应用于小学教学的问题与原因,本研究主要从“导学案”的认识、编写、使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提髙“导学案”在小学教学运用中有效性的策略。

(一)“导学案”的认识

对“导学案”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是正确使用它的前提,也是更好的发挥它价值的基础。而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对“导学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此想对“导学案”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知,就需要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深刻意识到“导学案”的精髓在于“导”,而要进行有效的导,关键在于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以及对“导学案”合理而又灵活的设计,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卓有成效。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编写的好坏是其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案”时,要结合教学要求、遵循编写原则、完善编写过程,来提高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编写依据方面,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是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情。就要切实从学情出发,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因此在实践中,教师不能盲目模仿,生搬硬套的使用“导学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与需要等方面;二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着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实施建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既然学校把“导学案”作为小学教学工作的最重要载体,那么,小学各科“导学案”的编写理应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

2.遵循科学编写原则,即质量化原则

质量化原则是指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和领悟学习方法,让小学生在独立完成“导学案”的情况下,学会通过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难题,鼓励小学生独立的不依靠家长的帮助去解决问题。高质量的完成“导学案”。

3.完善编写过程

为了有效地解决“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学案”的编写一般要经历三个环节:个人“主备”——教师“集备”——个人“复备”。当然,“导学案”的设计不会随着三个环节的结束而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师应在每一次教学后,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加以调整与完善,便于下一次“导学案”的设计。

(三)“导学案”的使用

1.真正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导只是一种条件性活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才是教师所追求活动。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知识,感受乐趣,最终实现自身发展。

2.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提高“导学案”应用的有效性,就必须准确的把握好“导学案”应该“导什么”,“何时导”,“如何导”。特别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灵活机智的把握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动态平衡,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学习知识、感受乐趣。

猜你喜欢

导学案学案问卷
乡愁导学案
问卷网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