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合作意识,促进互助探究

2018-08-18姚宗鹏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合作意识小学语文

姚宗鹏

摘 要: 交往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重视,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保持开放、平等与尊重的心态,同学生进行言语及心灵上的沟通,不仅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还创造机会让学生沟通交流,让课堂活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为深入推进交往性学习,本文将郑杰教授提供的材料和语文学科在推进过程中总结的有效经验进行融合,形成有关交往性学习及训练的初步策略,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有效参考,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交往式教学 合作意识

所谓交往式教学,是指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促进学生建构主体结构为基本目的,以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机制为主要策略,以创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为基本的教学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这符合交往式教学中让学生交往、合作的观点[1]。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展开交往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同老师、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拓宽视野,获得不同的思想观点与生活态度,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交往式教学进行的条件

(一)真诚平等地交流。

交往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即为交流,人与人之间通常是利用语言和文字交流的,可以说人内心思想的载体就是语言与文字,借助语言透过人本身看到另一个不同于自己的存在。交流是保证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一项重要前提。交流是立足于平等友爱,以互相尊重、信任为基础,利用言谈与倾听而展开的双向沟通方式。教学过程中交流,除了包括言语间的交谈外,也包括心灵世界的沟通。交流时,将内心世界打开,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对方,在相互信任、倾听和接纳的过程中,让思想发生碰撞,实现心灵的沟通。

(二)自由与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则是保证一件事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但若只谈规则,则不够灵活,因此,自由和规则在交往式教学中是并行的。对学生来说,自由是见解的自由,是可以自由论述问题、自由表达;而规则则是自由的基础,且是这堂课可有有序开展下去的重要保证,也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约定。

比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若是只有自由而缺少规则的指引,则必然会与主题背道而驰。小学生没有具备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完全地约束自己完成某件事,这就将规则的作用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若只谈规则对自由避而不谈,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过程中,均根据已制定好的规则展开,那么学生就成为执行任务的机器,未充分认识事物本质。因此,自由与规则是同时出现的,且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二、小学语文交往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调整心态,倡导合作交往学习的氛围。

1.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1]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将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般扮演的是让学生“又敬又畏”的角色。整个过程都是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所有都是按照指令展开,一些学生,尤其是一部分学困生面对教师的权威和尊严,表现得唯命是从、唯唯诺诺,主动和教师交往合作更是无从谈起,合作交往学习中迫切需要与努力倡导的是“生与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另外,教师在组建小组时,应考虑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应考虑到每一门学科的均衡性)、第一语言、性别、刻苦程度等在内的多项因素。

2.消除学生间的心理隔膜

相关研究表明,所有人均渴望交往,都希望被别人重视,这是人正常的情感需要。小学阶段对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喜欢,他们学习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就是来自同伴的赞许。在最开始的合作交往学习中,我经常发现,一些中差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慢、怕说错等)在小组的合作讨论中往往很少参与讨论,几乎没有主动发言,多充当的是“旁听生”的角色;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类竞赛活动中,中差生因为得分较低等在组内地位不高,甚至没有地位,经常被其他组员埋怨、职责,小组中极少有人主动对其施以帮助。学生在交往学习时应学会聆听,真诚地听取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间友好交往。

在小学阶段,因为受到年龄与生活阅历的限制,所以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弱,这样班级中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同他人交往上较为抵触。须知,语文课堂是有利于学生交往的一个有效平台,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2]。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予以重点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断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可让学习小组完成一系列任务,让学生一边完成组间合作,一边对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予以深刻的体会,由此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比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先教与学生一系列的识字与巩固生字方法,接着把古诗《春晓》当做识字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引导小组学生相互帮助,一起学习。之后教师再让各组组长将生词卡展示给其他学生,鼓励组内学生积极抢答,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抢答情况予以记录,并对学生的不正确发音予以纠正,最后将最佳小组与各组最佳组员给评选出来,对其施以表扬与鼓励,促进学生提高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为避免讨论的声音过大,每组中一名学生可以做噪音监督员或安静负责人,责任是促进全组积极而小声地合作。另外,学生坐得越近,越能小声交谈。让学生彼此坐得近一些不仅可以帮助减小噪音,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把某个学生掉队的机会减至最小。

(三)通过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交往式教学的最后一步是汇报小组学习成果,这一步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的考验[3]。口头表达是学生在课堂上汇报成果时主要采取的方式,学生一直追求标准答案,希望更加清楚地表达,但所谓标准答案经常阻碍学生的思维,缺乏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的灵感。所以,教师应打破常规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书面展示、行为展示等多种汇报形式等。书面展示需要教师培训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逻辑化的口语表达;行为展示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应的形式表演,一名学生在一侧进行解说。如果一些组比其他组提前完成任务,则教师要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发挥此小组的示范作用:一是找代表汇报他们是怎样活动的,二是将此小组作为模范小组,重新演示活动过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让其他小组模仿,带动全班。

以《将相和》一文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先对资料进行查阅,在参考课文后复述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演示。教师在学生口头表达展示时,应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准确拿捏语调,释放情感。在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时,使之对语言的规范性予以重视,用文字表现出当时的场景及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态度;在行為展示时,再提醒学生注意利用肢体细节将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的品质展示出来。利用多种形式,学生以语言或行为表达出小组成果,有助于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交往式教学的应用价值突出,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交往式教学时,应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针对学生的交往技能加强训练,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实现交往,让学生在良好的交往环境中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凤娟.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2015(12):28.

[2]朱玉翠.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普童话,2014(33):21.

[3]陈淼桃.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初探[J].新课程(中),2017(12):146.

猜你喜欢

合作意识小学语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