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2018-08-10李亚范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丁苯酞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李亚范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疗效、NIHSS评分、IL-1、TNF-a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丁苯酞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丁苯酞;依达拉奉

临床神经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为急性脑梗死。因此,确保早期治疗的有效性则相当重要,进而达到改善疾病预后的目的[1]。溶栓治疗属于目前临床广泛认可的一种治疗方式,可早期恢复血流,但仅有少数患者可接受溶栓治疗。针对失去溶栓治疗时机的患者,给予神经保护剂则相当重要。此方式可延长神经缺血细胞生存能力,神经保护剂的讨论热点则为自由基清除剂。本研究纳入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两组讨论依达拉奉与本丁苯酞联合治疗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2土9.3)岁,平均病程(12.5土0.5)h;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5土9.2)岁,平均病程(12.8土0.6)h。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①均满足我国第6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中急性脑梗死判定标准[2];②肝、肾、心、肺均正常者;③BI评分<45分;④均知晓此次诊治方案,并自愿接受。

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患者;②意识障碍者;③心肺功能、肾功能异常者;④精神、痴呆患者;⑤近期合并出血疾病者;⑥配合度低,依从性差者。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波立维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治疗,给予丹红治疗,活血化瘀。对照组接受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研究组接受依达拉奉注射液(给药方式和对照组一致)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00 mg丁苯酞软胶囊,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

指标判定:患者治疗疗效依据我国第6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疾病判定标准进行判定[1]。①显效:患者病残程度O级,NIHSS评分降低≥46%;②有效:患者病残程度1~3级,NIHSS评分降低范围18%~45%;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有加重。用NIHSS量表判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和14 d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包含意识水平、凝视、面瘫、视野、上下肢运动等方面,正常(0分)、轻~中度(1分)、严重(2分),计算总得分,并比较。治疗前、治疗14 d后抽取患者早晨空腹肘静脉血液5 mL,分离血清,放置在-20℃环境下保存,用ELISA法测定IL-1和TNF-a指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疗效: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7 d、14 d时NIHSS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IL-I、TNF-a:对比两组患者IL-1、TNF-a指标,治疗前,差异无统計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依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推断,发生急性脑梗死症状时,人体血清IL-1、TNF-a指标快速增高,且可进一步损伤缺血性病灶。血清IL-1、TNF-a会让脑组织发生病理性损伤,其主要机制:①胶质细胞被激活,促进释放NO,诱导产生大量自由基,氧化损伤被加重;②多形核白细胞被激活,对炎性细胞转移到神经组织有诱导作用,促进炎性因子释放,加重病情;③对氨基酸释放有刺激性作用,促进脑组织缺血部位非NMDA和NMDA受体激活,引发出血和血栓。所以,治疗期间降低血清IL-1、TNF-a指标,对控制疾病发展意义重大。

本研究中纳入80例患者,分2组讨论,从患者治疗总疗效、血清指标、NIHSS评分等方面均证实了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药物治疗的价值。依达拉奉为自由基清除剂之一,且为强效抗氧化剂,目前已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静脉给药依达拉奉,药物可快速穿透血脑屏障到脑组织中,并对脑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产生抑制作用,增高血流量,控制血管痉挛,组织低灌注部位发展到坏死阶段,降低神经细胞死亡量嘲。丁苯酞可加大脑部供血,重建缺血部位微循环,且对脑组织线粒体功能有保护作用,降低因缺血而造成的脑细胞死亡率。此药物对线粒体有直接性作用,并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面积,挽救脑细胞。

程冉冉等在研究报告中纳入4组患者进行讨论[3],从患者CSS评分、BI评分等方面均证实了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建议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将依达拉奉和丁苯酞药物联合使用,疗效突出,且可明显降低血清因子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蕊,张桂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115-116.

[2]王薇薇,王新德.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4):346-348.

[3]程冉冉,李焰,周燕,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28(8):1021-1022.

猜你喜欢

丁苯酞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浅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苯酞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