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品德少年

2018-04-20陈芳

教师·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

陈芳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思想品德新课改的重要课程,它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低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教学应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能囿于传统的说教式,而应通过建立实践与教学的联系,开展实践活动来内化知识,形成情感,从而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品德少年。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实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关键词:实践活动;品德少年;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18

一、开展自然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自然情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包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其旨在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形成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和道德认知。如何达到这一要求?有的教师把课堂局限于课堂之内,进行文字、图画的展示,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让低年级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知识,形成情感。笔者则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们拥抱自然,获得知识,内化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第八课为《大自然,谢谢您》的教学中,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社会活动——到离福建省建瓯市区不远的房道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进行秋游活动。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校参加秋游,兴致十分高涨。活动当天,我们成群结队、井然有序地进入景区,走在风景如画的小路上,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植物,或黄或红,落叶飘零,秋风飒飒,泉水叮咚,秋虫呢喃。大家纷纷拿出相机、画笔记录大自然的美,生怕遗漏了某个美景……大家情不自禁地感叹:“万木林的秋景真是太美丽了,太让人流连忘返了!”听着学生们的声声感叹,我知道,学生们的内心对家乡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

又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十三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教学中,我组织了一场令学生无比惊喜的摄影大赛——展示自己和家人平时在游玩过程中拍摄的家乡山水美景照片。大家的热情高涨,因为大家都有亲身的经历与实践,有的学生展出了建瓯光孝寺的神秘古刹;有的学生展出了畲族山寨“金山角”的茫茫竹海;有的学生展出了辽阔旷远的建溪;有的展示了苍茫挺拔的建瓯辰山……原来我们建瓯市有如此多美丽的风景名胜,不愧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名城!由此,学生们将家乡自然美景一一拍摄下来,其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便在心中升华!

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多家长过于溺爱,事事包办,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劳动,生怕累着、伤着,以致很多小学生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更别提复杂的劳动了,其实,这并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其对老师的教导往往言听计从、乐于接受。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使其形成热爱劳动的个性品质,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的有效融合,进行爱卫生、爱劳动的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中,我首先将学生按照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让各组派代表在教室内进行“大家来找茬”,哪组发现卫生问题最多哪组获胜。各组代表有的钻到桌子底下找果皮纸屑,有的攀上窗户找窗角的蜘蛛网,有的用白纸擦一下玻璃检查是否有灰尘……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大家明察秋毫,找出了很多卫生问题。于是我趁机教育:“孩子们,教室就是我们的家,班级卫生靠大家,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动手将我们的教室打扫干净!”受到我的鼓舞,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拿上卫生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原本脏兮兮、乱糟糟的教室变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大家高兴极了,分享着劳动的快乐!

又如,针对学生们在家的“公主病”“懒散症”、不懂得感恩等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帮爸爸妈妈分担劳动。在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十一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周末实践任务——“小鬼当家”,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列出一日劳动清单,发放活动记录表并填写,由父母签字后上交。绝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完整的劳动计划,例如,李X的一日劳动计划:早上,自己起床、洗漱,帮妈妈取牛奶,帮爸爸取报纸,准备餐具;早餐后帮妈妈收拾碗筷,和妈妈一起洗碗;上午,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将客厅、卧室整理打扫干净;扶爷爷奶奶去公园散步;回家后,在爷爷奶奶的指导下将米饭煮熟;泡好茶迎接爸妈回家……分门别类,井井有条,父母在评价表中赞赏道:“宝贝在家不但学会了自理,而且帮我们分担了很多的家务劳动,我们倍感震惊,更多的是惊喜!”

三、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树立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多亲近社会、接触人群,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悦纳社会,形成健康的人际意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日趋疏远,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會意识。而光靠书本知识的讲授往往不尽如人意,更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多走进社区,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美好,树立学生热爱社区、服务社区的意识和理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第九课《这些是大家的》时,我考虑到班学生主要集中在附近的社区,于是通过任务驱动,让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几名学生共同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从自己所在社区的环境、卫生、人口、住房、交通、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走访调查。学生通过制作问卷、发放问卷、走访调查等途径获得了自己所在社区的第一手资料,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励志为了自己的美好社区而贡献微薄的力量,做一个优秀的小公民。如此,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与完美结合。

四、开展爱国实践活动,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情感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让学生从小培养国家意识、国家情感,才能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为有志少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板块都突出了“初步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教学目标。作为品德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通过爱国主题实践活动,让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的教学中,我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制作五星红旗”,通过画画、剪纸、粘贴、布艺等,发挥学生们的才能,制作不同质地、不同类型的鲜艳的五星红旗,让五星红旗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心中;二是“歌唱祖国”,在班内学唱《祖国在我心中》《五星红旗》《祖国大花园》等歌曲,让爱国情感在学生们的心中升华;三是“我为祖国骄傲”,通过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神舟飞船”“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没有祖国的强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此,学生们小小的心灵中就播撒下了爱国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道德与法治为低年级小学生提供了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生活的知识桥梁,要让小学生内化知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品德素质和道德情感,就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熠熠生辉、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冉崇发.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7(34):23-24.

[2]李文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成功(中下旬刊),2017(20):94.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