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优选教学情景对建构《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影响

2018-02-24郭元开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道德与法治初中

郭元开

【内容摘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了当下执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共识。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最基本途径,有效课堂的架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和课堂常见的教学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这一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苏人版八年级教材(下册)第17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的教学构思为例,谈谈优化课堂教学情景在构建有效课堂中作用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有效课堂 优化教学情景

本文以苏人版八年级教材(下册)第17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的教学构思为例,谈谈优化课堂教学情景在构建有效课堂作用中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情景的题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选材以创设教学情景时,势必会考虑到情景的直观性,以直观性来产生对学生的感染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这个过程的生动写照。

分析八年级教材(下册)第17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的三维目标可知,本课以增强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诚实信用的为人处世态度和践约守信、诚实做人的道德观念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众所周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这种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责任感、道德观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反对“简单说教”形式的授课,倡导以形象生动的事例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从而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在选取本课的情景题材时,我最初的想法是从八年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尊重隐私”这一课题,设想以学生同龄人的故事为导入,思考其在校园、社会两个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中的主人公思考解决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导入时的情景被优化后,使受困于构思中的我豁然开朗。智能手机早已走入生活中,而智能手机使用便捷,功能强大,特别是智能手机所特有的娱乐功能和交互性,对未成年学生带来的诱惑是无法抵挡。如果我能围绕“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应用”设置教学情景,那就能直接激发出学生在课堂的兴奋点,它所带来的直接的情感体验会使授课过程更加流畅自然。本课的教学中,我课前就准备了儿童的智能手机手表,把实物带进课堂,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由此可见,在构思教学时的情景导入一定要兼顾素材的感染性和直观性。只有优化好导入情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本课的有效参与,从而有利于有效课堂的架构,也呼应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选取学生关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编写特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景的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作为教学资源的情景,其呈现的过程就是铺开教学的过程。情景和课堂教学的衔接,是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来实现。在构思《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教学过程的“关注时事”环节时,我选取了“苹果公司和美国政府的'手机解锁'纠纷”这一新闻背景,以央视新闻视频的形式导入,2分钟的时间介绍了这一新闻的背景。播放前,我提醒学生要认真观看,课堂中还将围绕本视频组织教学问题,而答案也隐藏在播放的视频中,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观看视频情景的注意力,也为课中准备的设问作好铺垫。这是本课的导入环节,学生还没有储备好课堂知识,如果一下子把设问呈现出来,学生缺乏知识的支撑,那么在提问或讨论的环节中就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局面。

这个视频情景取自于当下热门的“某知名品牌手机”这一背景,诱发出青少年探究的热情。在课前的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设问:

1.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求苹果公司解锁手机?

2.你认为苹果公司会同意美国政府的要求吗?

在备课推敲中,我发现这两个设问都存在着问题:第一个设问指向不明,和本课的知识教学没有直接联系;第二个设问过于简单,学生直接回答后,没有达成本课设定的三维目标。为了以情思景,以景促情,我对情景作了优化,重新整理了两个设问:

(1)你觉得苹果公司为什么不同意美国政府的解锁要求?

(2)在二者是否的解锁纠纷中,你的观点是什么?

优化后的两个设问,能诱导学生用课本知识思考实践知识,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引起学生“尊重隐私,维护合法权益”的情感共鸣,真正体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走进社会”的特点。可见,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是否精彩有效,可以通过教师能否设计恰当的设问来体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情景的数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现代管理学认为:提高管理效率必须树立现代时间观念。同理可得,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授课者是否能合理安排和管控一堂课的教学时间表现出来。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选取恰当的素材,创设合适的情景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课本理论灵动起来。但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一味地在数量上“求全贪多”,就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分散了对知识点的注意力,带来学生思维的疲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我们利用好了一到二个情景,理清材料,析透设问,这就既达到活用情景、活学知识的选材初衷,又能廓清学生思维,维持其对知识点的兴奋,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课的情景选材中,我整理到很多能引起学生课堂兴趣的材料,众多的材料使我产生了构思错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景越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强,教

学效果就会越明显。于是,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我创設了“小明的儿童智能手表”、“小明爷爷的手机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成功的爸爸”、“美国苹果公司介绍”、“手机和'二维码'的故事”等6个不同的教学情景。我想当然认为:“这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事迹,这堂课不精彩才怪呢?”在备课组的教学推演中,问题出现了:情景的文字资料太多,学生阅读的时间也不够,更不要说思考设问了。情景虽然不同,但很多是在重复知识点,教学过程拖沓冗长,效率低下。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景变化过多,学生大脑兴奋点持续紧张,就会使思维疲劳。实际操作中,过多的情景还使我操作多媒体时手脚忙乱,浪费教学时间,影响了我的授课教态。这些问题倒逼着我必须要对这些情景从数量上进行优化。我把这6个情景重新设计,优化情景间的衔接,理顺材料,精编设问,努力解决问题。安排了“小明和儿童智能手表的故事”,带出“儿童智能手表存在的漏洞”,切合了本课“个人隐私”的重要性的知识点。我还设置了“智能手机'扫一扫'支付二维码,会对泄露个人信息资料带来影响吗?”这一个设问在,引入“二维码”这一新事物,引导学生要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

精彩就发生在改变之后,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情景鲜明生动,设问精确到位,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时间安排得合理紧凑,师生互动得当,知识点纲举目张,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情景的直观性,感染性等特点能够使原本抽象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情随景动,变中求通”如果能做到优化情景的题材选择,优化情景的设问,优化情景的数量表现,就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注入灵动因素,真正使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体现出有教学效果,有授课效率,有目标效益,引导了学生培养亲近社会,关心社会发展的生活态度。本文所谈的几点内容,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归纳出的粗浅体会。在备课构思中,情景选材的途径和方式,情景材料问题的提炼,以及对情景优化的技巧和尺度,仍需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施建平《最能吸引学生的情景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凯·M·普赖斯,卡娜·L·纳尔逊[美].《有效性教学设计》.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4

(作者单位:常熟市昆承中学)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