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顺“梯”而上

2018-01-21陈琳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练笔积累作文教学

陈琳

【摘要】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架几把“梯子”,有了这些“梯子”,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得以发展,不断提升。只要教师的引导有了实效,学生自然会乐于习作并顺“梯”而上,也定会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积累;练笔;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明确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而现实中似乎学生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作文训练的广阔背景是现代生活,是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经历和环境。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勤于习作呢?我结合中年级的语文教学经历,就习作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做法。

一、架一把兴趣的直梯,让学生乘兴而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

金秋十月,田野一片金黄,是“亲近自然”的大好时期。农忙开始了,农民收割完稻子后,我就带领着学生来到田边,体验劳动的艰辛。很多学生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他们一边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一边参加劳动——拾稻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学生整整拾了两大袋金灿灿的稻穗。回到教室后,我和学生就开始畅谈刚才拾稻穗的情景。学生们有了亲身的体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劳动中手刺破了,有的说鞋子踩脏了,还有的说胳膊被虫子咬得红肿了……我就趁热打铁,布置学生把刚才拾稻穗时的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记录下拾稻穗的独特感悟:有的学生从地里遗留的许多稻穗中发现收割机收割后的浪费现象较严重;有的学生提出农民用火焚烧稻秸不仅污染了空气,而且容易烧到路边的小树苗;有的记录下了第一次下地劳动的情景,体验到农民伯伯种田是多么艰辛;有的学生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深有感触……这次练笔中,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画面,展示了学生习作的不同风姿,充满着生活情趣。

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感来源于生活,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习作很好地解决了写作之“米”的问题。有了可写的内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渗透,往往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写作充满了兴趣,激活了思维。记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自己想说的话,就是一篇独一无二的好作文。因此,习作中给学生架一把兴趣的直梯,让学生乘兴而上比什么都重要。

二、架一把积累的阶梯,让学生拾级而上

(一)紧扣书本,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是学生习作很好的例文。因此,我让学生多读多背书中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学《西湖》《北大荒的秋天》《庐山的云雾》等课文时,我着力于引导学生看一看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然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让学生观察天边绚丽多变的晚霞。学生按照我指导的观察方法认真揣摩景物的特点,对霞光的描写自然就显得与众不同,写出了独特的云彩形状,对天空产生无尽的遐想,表达出对大自然真挚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翻越远方的大山》《我不是最弱小的》等课文时,我让学生细心观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描写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的,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于是那拔河比赛中的小胖墩形象、拉拉队员的语言神情一 一呈现在学生笔下;大扫除中,那些劳动小能手一连串的动作、心中的想法被学生一 一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了。

(二)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我在班级里经常开展“读好书”的活动,并倡导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以便随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段。组长负责将那些动人的语句、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拿出来与全班共享。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就需要学生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就得有“源头活水”。因此,给学生架起一把积累的阶梯,及早解决他们“无米下锅”的问题,让他们拾级而上,他们作文时便会文思如泉,得心应手。

三、架一把练笔的旋梯,让学生盘旋而上

(一)日记引路,及时练笔

一般来说,写日记、周记是教师加强学生课外练笔的首选。每周写一篇日记,对学生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不会感到有负担,也不会反感,而且会畅所欲言,认真去展示自己。同时,教师也不需花那么多时间,只需抽半天时间对日记做简单批改。这样既减轻了负担,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活动,随时练笔

在特殊时间开展特殊教育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九、十月份节日比较集中,有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连着国庆节,这一个多月的活动,我把它定为“感恩”系列。找资料,寻由来,说传说,吟诗歌;去敬老院送温暖,制作各式贺卡,把祝福送给老人,带去欢声笑语;去超市、大卖场调查月饼形状、口味以及销售情况……因为这些离学生很近,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于是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之中。活动之后,学生会急于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何愁没有练笔内容呢?

(三)结合课文,随文练笔

俗话说:“勤写笔下生花。”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多练多写,所以除了每单元的习作训练,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布置随文“小练笔”,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

1.在文章情感共鸣处,将情感沉淀下来。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感悟,积累情感。教师可以随时捕捉情感的积蓄点,让学生及时练笔,将会达到一种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蚁国英雄》一课时,学生从中找出描写火势的句子,体会到火势的强大;接着默读蚂蚁突围的相关句子,感知外层蚂蚁的献身精神,体会外层蚂蚁的英勇;最后学生体会到外层蚂蚁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时那种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练笔:“同学们,我们无不为这些蚁国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拿起你的笔,带着对蚁国英雄的由衷敬意,为这些英雄们谱写一曲你心中的英雄之歌。”并出示句式:“蚁国英雄们,当……时,你们……;当……时,你们……;当……时,你们……”endprint

2.在文章精彩经典处,将精彩模仿下来。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天然模仿才能,通过仿写范文,能够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进行小练笔,抓住景物的颜色、形状写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写校园的草坪、爷爷的菜园……

3.在文章留白处,将情感丰满起来。很多文章读起来意犹未尽,引人深思。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结合学生好奇心强与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参与文章的续写创作,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课文《祁黄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人们在听了祁黄羊推荐解狐担任中军尉时会说些什么?解狐听到祁黄羊推荐自己后会说些什么呢?”“当祁黄羊的儿子祈午听到父亲推荐自己后又会说些什么?”经过引导,学生说得不错,既揣摩到了人物的品性,又得到了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马上落笔成文。

多样的小练笔训练形式,培养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练笔形式。因此,习作中给学生架一把练笔的旋梯,让学生盘旋而上,再加上长期的训练,就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寫作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四、架一把评价的云梯,让学生争相而上

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时,不可以“圈改词句”了事,而是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作文实际内容出发,给他们写一些浅显易懂、具体可感而且有一定激励性的评语,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有效起来。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评语中得到启发,领悟写作的真谛,使学生的作文“活”起来。批语不在长短,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与赞赏。这样每一次习作都得到教师的赞赏,谁不满怀信心乐于写作呢?如:“你写得太好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笔下那一块到处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野了!”“围绕‘夏天真热呀这一句总起句,抓住知了、小狗、小朋友的语言、动作、表情,写出了夏天热的特点。”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进步,还要想办法将学生的作文展示出来。我在教室的墙上开辟了“我手写我心”栏目,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课外阅读中的好句好段贴上去与大家分享。同时,我还及时向各类网站、杂志推荐一些优秀习作,将发表的学生习作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这相互欣赏、享受成功的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心中有股冲劲,相信自己,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其实需要很多架梯子,有了这些梯子,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得以提升。习作教学之中,对于学生不管是展示人前的指导,还是深藏背后的积累,只要教师的引导有了实效,学生自然会乐于习作并顺梯而上,也一定会呈现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习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练笔积累作文教学
巧借文本 有效练笔
读写“三结合”,彰显练笔精彩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