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7-10-25靳周张利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靳周+张利

摘 要:为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深化北京市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作為“双培计划”的具体实施单位,在结合学院已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双培生自身特点、创造性的应用“个性定制”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不断为“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注入活力。

关键词:双培计划 可再生能源学院 人才培养 个性定制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其观念、目标、体制、模式等,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并通过不断变革和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高等教育不断变革与创新之际,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并以北京市委、市政府2015年启动的“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中的“双培计划”为契机,以可再生能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学校承载“双培计划”的具体实施单位,对双培生在接收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探所,以此创新并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1]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作为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与科学技术支撑。学院依托学校教育优势和办学特色,结合已有的国际化先进办学理念,主动加强与市属高校交流与沟通,在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并结合“双培计划”学生个人与合作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其个人与专业特点的培养与发展之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创造性地应用“个性定制”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不断为“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注入活力。[2]

一、“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

“双培计划”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践行,该计划紧密契合国家和北京市的建设需求,由北京市统筹规划,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以下简称央属高校)具体共建实施,是共建双方高校在“平等互利、职责明晰”原则基础上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其核心在于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优质资源的共享,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建立健全高校间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最终实现深化北京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并推动相关学科与产业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1.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双培计划”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央属高校与市属高校间的有机联动,集两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之所长,使学生能够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学生可以走出高考定音单一高校的局限,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促使学生参与竞争,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严格的自我管理去追求主动的学习、深度的学习。通过对该机制具体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校环境中更好的学习、成长,从而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竞争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创新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高校把握当前社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双培计划”的开展为契机,积极结合现代社会大环境以及当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创新学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穿越边界,形成有效联动,从而形成更加科学连动的教育体系,也必然会带动北京市属高校的整体建设水平,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3.推动新兴与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

“双培计划”出台时,还强调了对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的遴选,围绕着首都高精尖发展的思路来开展人才的培养,其选择的专业,是北京市紧缺的专业,是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也是战略性发展的产业。因此探索“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是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重要探索。[3]

二、“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为2015年“双培计划”首批试点央属高校,学校可再生能源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专业接收了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16名2015级新生。这16名学生按照“3+1”的混编班模式培养,即入学前三年在我校学习,大四时回原市属高校学习。针对95后双培生的特点,学院采取以下管理方法,将“精细化”推行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增强学生对学校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强化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1.个性定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借助学生成长记录卡,建立精准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对所有学生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卡。“学生成长记录卡”包括4部分内容:自我认知、目标定位、职业规划以及辅导员后期与学生的谈话记录,形成了老师与学生间的长效联动机制,有效的将学生的发展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建成寓教育、管理于服务的大学生成长发展平台。

“学生成长记录卡”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的成长信息,使老师在今后能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为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学院老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特长,指导15级双培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已有7人次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全部成功立项并获得经费支持。

(2)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环境

为帮助新生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学院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学校和学院通过组织双培生参观学校新能源实验室,定期举办社会实践、科技竞赛、文体活动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同时分模块、多形式地开展学业规划、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和素质拓展等主题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性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

2.多方协同,打造优良学风

(1)继续推行名师担任班主任制度

名师是在某专业有较深造诣,在国内或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并在学校知名度比较高的专业教师。他们一般综合素质高、年纪和学生父母年龄相仿、成长经历丰富,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和认知的成长规律,能够理解家长的心情,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是最理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能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全方位指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会起到一般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高校学生班级班主任和导师制的一种完美结合。endprint

(2)推行“小导师微课堂”特色学业指导体系

以学校新生晚自习与学业辅导工作为契机,创新性的开展“小导师微课堂”活动。该活动是以朋辈辅导为切入点,依托朋辈辅导在年龄、知识结构、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在学院大二到研究生各年级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小导师”,为双培学生开设“微课堂”,大一期间开设了高等数学、C语言、工程图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专业课程的“微课堂”,重点对课程重点知识开展相关辅导,还开设了科技创新辅导小组、建模与竞赛小组等兴趣“微课堂”,双培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参加与否,或者选择参加哪门课程的辅导,通过同学们之间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帮扶与交流活动,帮助同学们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同学们的交际能力。[4]

(3)建立教风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教风与学风的共同体,良好学风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关键所在,教师和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亲历者和建设者,互为主体,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学院在加强对学生学业帮助与辅导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学院当前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全院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以“提高教师教风,改善学生学风”为目的的学风建设专项活动,全面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和“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通过对学生课堂出勤、考风考纪、宿舍卫生、学习情况等内容进行奖惩,带动学院的学风建设。[5]

3.沟通先行,建立校际长效交流机制

为了增强双培生培养机制的稳定性与前瞻性,学院与市属高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研讨。在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安排的基础上,从市属高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出发,最终制定出科学、规范、实践性强的双培生人才培养方案。

三、“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未来与展望

学院对“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模式的探索,深化了师生对“双培计划”的认知,丰富了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的内涵。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在后续的工作开展中,尤其是关于双培生回到市属高校后的课程衔接、继续深造、就业指导等几方面的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英杰. 秉承责任理念切实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J]. 北京教育(德育),2009,Z1:30-32.

[2]乔娇,李璐,高翔. “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2016,09:33-36.

[3]刘霄. 北京高等教育实施“双培计划”與“外培计划”的工作重点[J]. 北京教育(高教),2015,06:9-10.

[4]刘霄. 启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实现高教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 北京教育(高教),2015,05:19-20.

[5]陈玉娟,王绍让. 转设期背景下独立学院“四维”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20)

作者简介

靳周(1990-),男,内蒙古赤峰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辅导员。

张利(1976-),女,河北邢台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