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赏读·品读

2017-09-01董青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生主体语文素养

董青

摘要:古诗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读诗过程要注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以“读”为主的“诵得韵律—赏得形象—品得诗情”的“三读三得”古诗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古诗学习的能力,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生主体;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91-03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这里的倾吐,就是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和创造性表达,是一种更高形式的“产出”。诵得韵律—赏得形象—品得诗情的“三读三得”读诗法,就是建立在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

一、诵读得韵律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诗歌学习的重要形式。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在读者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对小学生的诵读指导,既要有背默的基本要求,也要注重其耳、脑、口、眼的协调活动;不仅要读懂诗歌的基本意义,还要能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验。

我在教学《池上》时设计了这样的诵读要求:

1.大声、正确地诵读诗歌,掌握“撑”“踪迹”“浮萍”的正确写法,并能准确默写。

2.诵读诗歌,划分节奏,注意平仄。

3.关注重点字词,设计朗读方案后诵读诗歌。

这三个方面,是根据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一般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也是对诗歌诵读指导的三个具体策略。

第一个要求,满足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背诵默写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实现后两个要求的基础。

第二个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音韵的美感而设计的。周汝昌先生在《唐宋诗词鉴赏讲座》中说:“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1] 表现古诗音乐性及节奏感的要素有三点:节奏、平仄与押韵。如果能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关注诗歌和谐优美的韵律,不仅能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能增强他们对于语言的感受力。

《池上》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詩的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有三种:2—1—2,如“小娃—撑—小艇”“不解—藏—踪迹”;2—2—1,如“偷采—白莲—回”;2—3,如“浮萍— 一道开”。

古诗的平仄格式和押韵,构成了声音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了音乐的美感。《池上》这首诗的平仄和押韵是这样的: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仄平平仄仄

偷采白莲回。 平仄仄平平

不解藏踪迹, 仄仄平平仄

浮萍一道开。 平平仄仄平

这四句诗,上下两句平仄相对,错落有致;第二句的“回”和第四句的“开”押韵,发声响亮,孩子们读起来乐此不疲。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学习的需求也同样会被激发。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当中的两个作仄声的入声词,一个是“白”,另一个是“一”,如果不按古典诗词的发音来处理,可能会影响诗歌的音乐美。但是,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应尽量降低对古诗格律的专业要求,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这些深奥的知识,而可以让他们在“诵”的过程中慢慢内化。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外在形式美,同时用心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意美。[2]

第三个要求,是在上面两个环节的诵读活动后的层次更高的诵读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想要的滋味。学生在自主设计诵读方案后,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表现。

学生一:我想把第一句的两个“小”字重读,因为这两个“小”字能表现小孩的可爱。

学生二:我想把第一句中的“撑”重读,因为“撑”字不仅能体现小娃的“小”,感觉他撑船很费力,也能表现出他的可爱来。

学生三:我认为“偷采白莲回”的“偷”应该轻读,“回”应该重读。因为“偷”是说小娃偷偷摸摸地出去采莲花的,不想给大人知道,所以应该是蹑手蹑脚的,轻轻地;“回”能表现出小娃在采到白莲后,兴高采烈地样子,所以需要重读。

学生四:我想把最后一句的“开”读得拖长一点,因为,“开”字能让人感受到“一道浮萍”是很明显的,也能体现小娃“不解藏踪迹”的天真无邪。

这三个层次的诵读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扎实地应对背默,更能“得他滋味”,丰富诗歌教学的人文内涵,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赏读得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并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反映生活真实,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感染读者。诗歌教学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鉴赏诗歌形象。一是找出意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要用此专业的表达,意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体,也可能是景物),描绘意象,二是概括意象特点,三是描写诗歌画面。

在教学《池上》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谈形象:请谈谈对诗歌中的形象的感受。可以用“我从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小娃”的形式来概括。

2.写形象:发挥想象能力,任意选择一到两句,写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提示:发挥想象,丰富形象(可以对诗句进行必要的拓展,如“偷”的表现、“撑”的表现等等),形成画面并描述出来。

3.展形象:展示习作内容,同学参与评价,评价的基本依据为“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解决理解形象的第一、二个要求。因为《池上》这首小诗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找出诗歌当中的“小娃”就是作者所要展示的形象,因此,就直接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问题,让他们围绕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想抓住诗歌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他们去想象、体验、创造,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体味,可以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也可以分析诗歌的省略部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重视对诗歌文本中关键字词的解读,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着力于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

由于学生诵出了滋味,在写形象时,他们能巧妙应用之前诵读环节中的体验,加入自己的想象,比较准确到位地表现出诗歌的内容。

如对“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描写:

“一个穿着肚兜的孩子,左右察看了一番,乘家人不注意,悄悄地溜出家门,费力地撑起小艇向荷塘划去。池塘中的一朵朵莲花,洁白清香,多么诱人啊!这个小娃喜不自胜,赶紧采了几朵,于是便得意忘形、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来了。”

这样的描写,加入了很多的想象成分,补充了诗歌中的大量留白,创造了“文外之意”,诗中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一切审美活动总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增添,才能产生新鲜的愉快的感受。”[3]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就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知道,所有对于诗歌形象的把握都必须遵循一个要求,就是符合诗歌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鼓励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但是多元解读不等于没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品读得诗情

准确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要体验情感必然要借助于对诗歌语言的准确理解。古诗的情感把握,除了通过上文所提到的诵读和绘读以外,还可以通过诗歌的关键词理解(抓诗眼)、词句之间的相互关联(抓联珠)等方法体会诗情。

我在执教《池上》时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诗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体现小娃的特点?

2.注意古诗中的几个动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笔者以为,《池上》中的“不解”二字最能表现小娃的特点,“不解”正是此诗的诗眼。因为这两个字连接了“偷采白莲回”和“浮萍一道开”两个画面,既生动有趣,又体现了人物特点。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认为:“‘不解藏踪迹,‘不解妙。乐天心中正喜其不解,若解则不采莲,浮萍中又安得有此一道天光哉!此种诗,着不得一些拟议,犹之西子面上着不得一些脂粉。今人胸中不干净,那有此好詩作出来?”

第二个题目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联珠法来体验诗歌的情感。联珠,就是把精美的词语连起来。有些古诗既无题眼,也无诗眼,难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但若发现诗句中有几个表现特点的精美词语(可以是表现人物、事物特点的词语,也可以是景物),并且互有关联,便可使用联珠的方法,把分散的相关意思合起来理解,在感悟词语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受到熏陶。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四句诗对仗工整,均为写景,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景物有代表性且互有联系,虽没有直接抒情但作者对美景的感叹之情溢于言表。[4]

《池上》这首诗中也有这样的词语,如“撑”“偷”“回”“不解藏”“开”等动词,如果连缀起来,便可以组成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动感画面,精准地传达出诗人描摹人物的情感。

三读三得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诵读基础上,通过诗歌的“画意”通向诗歌的“诗情”。这种读诗方法的设计,遵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层层相扣,逐层深入,螺旋上升,从感性到理性到形成能力,从理解到感悟到形成素养,可以更好地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浸润学生的灵魂,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千秋一寸心[M].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0:6.

[2]李雅春.古典诗歌教学探幽[J].阅读与鉴赏, 2010(4).

[3]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104.

[4]关霭仪.例谈体验古诗中的情感[J].小学教学参考, 2006(11).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学生主体语文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