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

2017-09-01杨蓉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预设幼儿教育

杨蓉

摘要: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眼睛里要有孩子。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应幼儿的学习规律,鼓励幼儿的个性化表现,就有可能捕捉到种种教育契机,灵活地生成相关活动,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实现以幼儿为原点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预设;生成;科学活动;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104-02

幼教专家高杉老师主张:“幼儿教育的真谛,不是在书桌旁构建起的理论与权威的学说之中,而是在孩子之中,在实践之中。”在具体的活动中,目标是预设活动的核心,教师若能做到心中有目标,才可能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按预设的方案组织各项活动。但同时,教师眼睛里要有孩子,因为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方式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在预设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孩子可能对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很有兴趣,教师如果密切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应幼儿的学习规律,鼓励幼儿的个性化表现,就有可能捕捉到种种教育契机,灵活地生成相关活动,实现活动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并努力向生成使预设更精彩、向焕发生命活力的境界迈进。

一、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让预设为活动领航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一切探索活动的起点,关键是问题由教师提出的,还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在《有趣的不倒娃娃》的科学活动中,我预设的第一环节是幼儿自主地和不倒娃娃做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当他们发现充气的塑料娃娃(以下称娃娃)倒在地上自己会立即站起来,个个乐得哈哈大笑。这时我特别关注谁的“娃娃”倒下去但不会自己站起来。玩了一会后,我让幼儿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立即说出以上两种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我的娃娃和他的一样,为什么他的能自己站起来,而我的却不能呢?”孩子们提出了问题,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一活动中,我有意识地投放了几个外形相似但却会倒下的“娃娃”。这一预设是巧妙的,激起了矛盾冲突,为活动领航,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引导幼儿探索问题,生成使预设更精彩

探索的过程是开放的、民主的、个性化的。开放是民主的前提,民主又是实现幼儿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也就是说活动环节的设置是预设的,活动过程的展开是生成的。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幼儿探索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我的提示语是:“小朋友们,这些充气的塑料娃娃可真调皮,它们当中有的倒下一会立即站起来,有的一倒下就不起来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于是孩子们又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这一次玩是去探索问题答案。显然,这一环节是预设好的,问题是明确的,可探索的过程却是开放的、民主的、个性化的。有的小朋友把两个“娃娃”(倒的和不倒的)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观察,看有什么不同之处。有的小朋友把不倒的娃娃抱在身上到处按摩,发现“娃娃”的屁股下面有个硬东西。有的小朋友把娃娃向上抛,他们惊喜地听见娃娃落地时发出“得”的声响,寻声找去也发现了秘密。可见探索答案的过程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生成的。这里所说的生成是指幼儿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在活动过程的展开中,有效地使预设多元化地生成,预设和生成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层次的教育追求。

三、引导幼儿解决问题,让生成焕发生命活力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学到的知识概念独立地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由于幼儿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动手能力和意志品質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幼儿的这种个性化特征可以催生出生成活动的亮点。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加宽松的心理氛围,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让幼儿解决问题的生成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有趣的不倒娃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每个幼儿用鸡蛋壳、橡皮泥、蜡光纸等材料制作一个不倒娃娃。孩子们首先在蛋壳上画出不倒娃娃的脸谱,然后在蛋壳的底部按上一团橡皮泥,最后用蜡光纸给娃娃做顶帽子戴上。以上这些操作活动,似乎都很顺利,作品似乎也没有很大差异,但当他们在和不倒“娃娃”玩游戏时差异就出现了,有的“娃娃”直挺挺地站在桌子上,有的娃娃只能歪着脖子站在桌上。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幼儿原有经验、观察和操作后获得的经验、以及与同伴交流与分享获得的经验,大多是零散的、浅层次、不全面的,某些知识经验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需要进行修正和重构。面对幼儿的困惑,我借助教具演示,及时地进行归纳小结,以帮助幼儿自我建构丰富的、有益的经验,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提升这些经验,运用这些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和孩子们共同拆开一个个不倒娃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倒娃娃的底部有什么东西,比较他们做的与老师做的哪里不同?孩子们在相互启发中懂得:一是这个东西要安放在正中间;二是这个东西要大点,不能太轻;三是这个东西要固定在底部,不能松动。孩子们通过检查修正,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在开展活动时,我们需要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从理解孩子出发,去欣赏孩子、读懂孩子,做出恰如其分的回应与指导,才能实现活动中预设和生成的水乳交融,创造以孩子为原点的幼儿教育。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预设幼儿教育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