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2017-09-01姚静怡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语感核心素养

姚静怡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阅读教学不能是单调的学科专业知识的灌输,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发掘文本的价值和内涵,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进一步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涵育人文情怀。

关键词:语感;言语形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94-03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见》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1]。那么如何立足于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徜徉文本深处,培养良好语感

在语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2]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单调的学科专业知识的灌输过程,而应引领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自主培养和建构语感,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落实实用功能,对文中信息进行梳理、整合、积累,对文本的价值和内涵进行发掘,在此过程中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进一步咀嚼语言文字,领会文章情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和人文情怀。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一课时,领会“言外之意”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传达的真实信息,品味语言,体味情感,读出人物话语中暗含的深意。比如文中参议员曾嘲讽林肯:“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有的学生并不能理解话中包含的情感色彩,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林肯是不是鞋匠的儿子?”“林肯明明是鞋匠的儿子,为什么说这是对林肯的一种羞辱呢?参议员其实想说的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如同一盏盏明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入文本的深处,学生自然领悟出了,参议员其实是在讽刺林肯出身寒门,不配做总统。而在解读林肯的即兴演讲时,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不仅参议员的话有言外之意,其实林肯的演讲也耐人寻味。能谈一谈你的理解么?”再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林肯谦逊宽容的可贵品质。学生自然明白了,有些看似浅薄朴实的话语,只要用心品读,也许就意味深长。

“闻弦歌而知雅意。”无论是阅读文章,或是与人交流,都要留心咀嚼话中的真意,体味感情。在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同时,“语感”的种子也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文本是编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与编者进行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探究文本奥秘,聚焦言语形式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提到:“学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我们学到的是义理和文章结构,学语言学意义上的文章,我们学到的是词语的词典义及语音和语法,而学语文学意义上的文章,即把文章作为言语作品来学,我们学到的是统一言语动机和言语效果的心智技能以及统一言语、言语主体和言语环境关系的言语智慧。”[3]关注言语形式,聚焦言语主体和言语环境的关系,从而深入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奥秘,是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必经之路。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从故事情节入手,剖析人物形象,理解思想内容。但是如果把文章作为言语作品来教学,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围绕文中对雨后荷花的描写,教者可以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第一,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这段景物描写美在哪儿?第二,本文标题为《少年王冕》,作者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写美景呢?第三,联系自己对王冕生平的了解,说一说他为什么最喜欢荷花,也最擅长画荷花?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学生逐渐发现了隐含于文字中的奥秘,再补充阅读《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对王冕人格的高度评价,学生自然领悟到作者为什么要费一番笔墨描写荷花——这满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既是王冕刻苦学画的重要缘由,是王冕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王冕“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写照。通过这种另辟蹊径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深入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和语言特色,从而观景悟人。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总结出景物描写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他们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关注了课文的言语形式,重新建构起自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而使课文成为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最佳载体。

语文教学应充分关注文体特征,不同体裁的作品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文章结构都有着各自的特征,教师要“量体裁衣”,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驾驭文本之上,语用寓于生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关键能力”,更多地指向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以《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在指导学生理解林肯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语言智慧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后,教师可以做如下教学设计: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林肯那样,以自己的语言智慧和人格魅力化解危机,征服别人。现在来做个课堂练习。你竞选班长,有人反对:“你做事丢三落四,我们怎么放心把班级交给你呢?”请你向林肯学习,想想应该怎么说。

生1: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感谢你对我提出诚恳的建议,让我认识到自己做事不认真的毛病。我一定会改正不足,扬长补短,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好班长。相信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能一起把班级管理得更好。

师:用善意化解反对的意见,体现了你的谦逊与宽容。

生2:非常感激你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缺点,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以此事来警醒自己。当然,有些小事也可以不要太计较,让我能更多地关心班级的大事。

师:也有言外之意了?意思是你虽然对自己的事丢三落四,但是对班级的事时刻用心。你也有点儿林肯的口才了!”

再如学习《诺贝尔》一课时,一位名师曾将“体会诺贝尔勇于发明创造、献身科学的精神,运用文本等提供的材料,学习撰写小传”设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资料写人物小传的能力。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杂志的编辑,需要给著名化学家诺贝尔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你该怎么下笔呢?随后出示撰写人物小传的要求:写人物生卒年月,写主要事迹,写人物评价。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形象”与“运用文本资料学写人物小传”两条主线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教者在指导学生学写小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诺贝尔的精神传递到了孩子们的心中,从而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舟,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为帆,学生才能乘风破浪,抵达彼岸。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应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语言情境,立足于发展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搭建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5.

[2]何方.论“语文素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16-17.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语感核心素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