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沉默: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7-04-12国荣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

国荣

【摘要】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听说教学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方面的难题。一方面,学生愿意在英语听说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囿于时间和班容量的限制,又很难操作。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上课实践,结合“行动研究”理论,撰写的教学论文,希望对其他人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听说教学 行动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 有效输出假说

一、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特别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根据该《课程要求》的规定,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是: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语教学所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学习兴趣的下降、动力的不足”常常是大学里尤其是英语课堂上的普遍情况。学生在学了多年英语之后,却依旧张不开口,听不懂别人嘴里的英语,来自其他专业的老师也常常发出这样的质疑,“大一大二,所有的教学工作都给英语让步,结果学了这么多年,关键时候,怎么还是拿不出手呢?”

二、实践与探索

我这学期教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开学之初,我曾经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与学生探索英语应该怎么学的问题。看得出来,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但是,他们的迫切需要和他们语言储备的不足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有思想,自尊心也特别强,当他们在英语课上,囿于语言水平,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多学生可能会碍于面子,或者害怕其他同学的嘲笑而选择无言的放弃。如此以来,在开学几周的新鲜感之后,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沉默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学校的英语课大部分是在上午,我发现周一上午上课的效果尤其差,因为学生普遍的精神状态不佳。大部分学生都是匆匆忙忙赶到教室,以防备老师点名。但是,铃响之后,等课堂安静下来,就会发现有学生开始打瞌睡,而且,还不是一个两个。个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未必仅仅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我突发奇想,我可不可以用音乐来唤醒他们的注意力呢?于是,我开始了以下的探索之旅。

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也是学生最爱打瞌睡的时候。我顺手打开了一首歌曲——“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歌词写下来。后来,我才发现,“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只是这首歌的第一句话,它的名字实际上是“Forever”,是芬兰Stratovarius(灵云)乐队的一首主打曲目。其歌词如下:

Forever

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

To days I still recall

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

Im still there everywhere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Ive never stayed anywhere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我独自伫立在黑暗中

生命的寒冬来得如此之迅速

童年的回忆充满馨香

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哦!那时我是多么欢快!

没有痛苦,没有哀愁

漫步在翠绿无垠的田野里

阳光跃入我的眼眸

无论身在何方,我心依然停留在那个地方

我是风中的一粒尘土

我是北方天际的一颗星星

天涯海角无处停留

我只是穿越树梢的一缕清风

你是否会永远等着我?

我首先完整地播放了这首曲子,然后,再逐句播放,以便学生能够记下歌词。意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兴趣盎然,甚至连听写这种平时觉得枯燥的事情,也似乎没那么反感了。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可不可以把这首歌作为口语训练的材料呢?因为学生对歌词已经听得很清楚了。事实上,我也是第一次听这首歌,而且,认真听了两遍之后,反倒觉得不明白这首歌曲的含义了。尽管我的电脑屏幕上有歌词显示,但是,我真的感觉不懂。

我给学生提了第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the singer tries to express in this song?”(歌者通過这首歌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大部分学生也是第一次听这首歌,经我这样一问,他们也开始思索。有一个女生直接了当地说,“I think this is an anti-war song.”(我觉得这是一首反战歌曲。)我忍不住问她,“Why do you think it is an anti-war song?”(你为什么觉得这是一首反战歌曲呢?)她说,她说不上来,只是觉得这首歌非常忧伤。

很多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搜索他们的智能手机了。其中,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这首歌是芬兰灵云乐队的主打歌曲,是重金属音乐云云。显然,这是他从网上读到的句子。我先是追问他,“What does it mean by ‘heavy metal music?”(重金属音乐是什么样的音乐?)他说不出所以然。我告诉他,“I dont care who sings this song, nor what the website says about this song. I want to know how you think about this song, your feeling about this song, here, at this moment.”(我并不在意这首歌是谁演唱的,也不想知道网上是如何评价这首歌的。我只想知道,此时此地,你是怎么理解这首歌的。)

听我这样一说,大部分同学都放下了手机,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竟然过去了,下课铃响的时候,一个女生还跟我约定,“老师,下节课我要发言。”我觉得学生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的听说课堂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

考虑到很多学生似乎并没有完全听懂这首歌,我在第二节课上,又开始一句一句地播放这首歌,并加上我自己的解释。前面两句,“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学生都没有异议。接下来的两句话,“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To days I still recall”,语言上也没有问题。可是,当我问他们,“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and these two sentences?”(上面两句话和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的时候,同学们都沉默了下来。其实,我这样问他们,是因为我也很困惑,只不过,现在这个谜底已经解开了。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is a setting of this song, while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tells you the singers current situation.”(第一句话点明了这首歌的场景,第二句话则告诉大家歌者现在的状况。)然后,我又接着启发他们,“What would you like to think about when you are painful or in the low mood?”(人在痛苦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能会想到什么?)有些学生已经悟到了我的启示,脱口而出,“happy things or the past”(快乐的事情或者过去)。

接下来,我又让他们重新去领会下面的四句话,“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的含义。我说,“Memories of the childhood are usually nice. ‘The green fields and ‘sunshine are both positive, which constitute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darkness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winter. In this situation, one cannot help reflecting about oneself.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are exactly how the singer thinks about himself. ‘The dust in the wind,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and ‘the wind in the trees are all emphasizing his being insignificant, humble and ignorable. Only in this situation, would one think about where to anchor his soul? Yet, where could he anchor his soul? Perhaps, the ‘you in the last sentence,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童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绿色的原野”和“金色的阳光”与“黑暗”和“冬日”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在这种境况下又会忍不住反思自己。接下来的几句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反思。“风中的尘土”“北方天际的星辰”和“树梢吹过的一缕清风”都在强调歌者自己的渺小、卑微和微不足道。而只有這个时候,人才会想有一个维系灵魂的地方。那么,哪里可以维系他的灵魂呢?也许就是“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这句话中的“you”了)。

最后,我又问学生,“Who do you think the ‘you in the last sentence refer to?”(你觉得最后一句歌词中的这个“你”指的是谁?)大家重又开始了话匣子,有的说是母亲,有的说是恋人,也有人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经过这样一番鞭辟入里的讨论之后,我又问刚才说这首歌是反战歌曲的同学,“Do you still think this is an anti-war song?”(你现在还觉得这首歌是反战歌曲吗?)她说,是。我回应说,“It is OK you still think so. This is what classics means. A piece of classic can always provide people different angles of thinking. For me, this song is more like a growing song.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would never cherish the person who would like to be with you. Only after you have suffered, experienced the world and the defeat, would you think of and begin to value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or had been waiting for you. The sad thing is when you are back, that person may have gone. This is a cruel but universal thing.”(也好啊!经典就是经典。经典总是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触。在我看来,这首歌更像是一首表现成长的歌曲。年轻的时候,总不会珍惜那个愿意跟你在一起的人。只有在闯荡世界,历经磨难和失败之后,才会记起并珍惜那个一直等你或者曾经等你的人。令人悲哀的是,当你浪子回头的时候,那个人可能已经走了。这个事实本身有点残酷,但是,到处都在上演。)

至此,由一首歌曲引发的思考才算告终。可以看出,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似乎依然若有所思,言犹未尽。不管他们在听力和口语方面提高了多少,这节课对他们来说,至少是难忘的。

三、理论思考与课堂教学的延伸

近些年,在国外的英语教育界似乎兴起了一股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热潮。简而言之,“行动研究”就是教育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研究而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可以推而广之的理论概念,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一个教学情境的独特性。正如Johnson和Christensen(2008)所指出的,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尝试新的行动,来改善教学效果,“行动研究”也正是为了完善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研究方法。而“行动研究”的价值也在于,它可以使研究者个人的教学实践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且,研究者也正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研究价值获得认可。

在看了这些关于“行动研究”的论述之后,我欣喜地发现,我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实际上暗合了“行动研究”的套路。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只是我的教学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和完善。

在这次教学实践之后,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比如,音乐或者歌曲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运用。众所周知,音乐或者歌曲被运用在第二语言习得活动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的听力教材中,也常常穿插一两首流行歌曲。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奉为经典的《听力入门》一书中,就选有卡朋特兄妹演唱的“Sing a song”;现在我们学校通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中,也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收录了“Thank You for the Music”和“Lady”这两首歌曲。只是在教材中,歌曲只是为了调剂课堂气氛,或者用来做听写训练的材料,而很少被用作口语材料。实际上,从事英语教学的人都知道,听说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只是我们的教材编撰者和课程安排为了方便起见而有所区分。Stephen Krashen(1985)很早就提出了“输入假说”的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该理论强调的重点就是,语言学习者应该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是提高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唯一办法(而他后面说的,“语言输出则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影响”这句话则需要商榷)。因此,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技能(即听和读的能力)来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做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十分盛行。当前各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主要以精读和听力为主,单独开设写作课和口语课的情况比较少见。即使个别高校已经将精读课调整为读写课,听力课调整为听说课,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花在培养学习者说和写的能力上的功夫还是不够。

相对于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Merrill Swain(1993)提出了语言输出理论(the output hypothesis),这种对语言的有效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自己第二语言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感则会促使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Swain认为,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清晰地注意到自己的语言问题,而这种注意则会进一步刺激他们的认知機制,从而巩固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尚未理解的内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多种策略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简言之就是,语言的有效输出能给学习者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了解自己使用语言时存在的问题,比便重新修正那些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从而产生出准确恰当的语言。Swain(1995)认为,语言的输出与输入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同等重要,输出同样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这也是他不同于Krashen的地方)。二者对学习者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同样受到重视。

我现在采取的这种从听英文歌曲入手,进而扩展到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既不违背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也印证了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从听写训练——即有效的语言输入——入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课堂讨论——即有效的语言输出——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而音乐和歌曲所营造的惬意和闲适的氛围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减少了学生由于英语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伴随着这种思考,我又在其他班上做了尝试,每次选用的歌曲都不同,讨论的话题也因为歌曲内容和课堂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效果都非常满意。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讨论中学生说了什么,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开了口,他们在说英语。

四、结语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我相信,每一首歌就像一扇大门,可以为我们开启一个丰富的世界。如果我们用得好,那么,用英语歌曲不仅可以做听力材料,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作为guided discussion(引导性讨论)的原材料。何况,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大学生,又有哪一個会不喜欢这些流行文化呢?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的思考,设计和开发出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A].外语教育求索——戴炜栋文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Bassey,M.(1995).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A global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the 21st-century.Newark,NJ:Kirklington Moor Press.

[4]Johnson,B.,& Christensen,L.(2008).Educational research:Quantitative,qualitative,and mixed approaches(3rd edi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

[5]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London:Longman.参阅http://en.wikipedia.org/wiki/Input_Hypothesis。登陆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

[6]Swain,M.and Lapkin,S.(1995).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6,371-391.参阅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rehensible_output.登陆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

[7]Whitehead,J.(1989).Creating a living educational theory from questions of the kind,“How do I improve my practic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5,3-17.

[8]Romero,M.,Bernal,M.,and Olivares,M.(2012).Using Songs to Encourage Sixth Graders to Develop English Speaking Skills.PROFILE,14(1),11-28.

[9]Zhang,Z.(2011).Using Online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A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The Ontario Action Researcher,11(1),1-8.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
“语料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共同体行动研究
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小学低段牛津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行动研究与高校成熟期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