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说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两种心理状态

2016-10-10羊刚

关键词:心理状态写作教学

羊刚

摘 要:学生写作时存在两种心理状态:一为沉浸状态,一为反思状态。成熟的写作者都是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了解两种心理状态对写作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启学情分析的新视角;二是加强过程指导的针对性;三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关键词:写作教学;心理状态;沉浸状态;反思状态

一、案例呈现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世间万物总有自己的位置,有的看似在中心,其实已在边缘;有的感觉在边缘,其实是在中心;有的起初渴望活在中心,后来却习惯活在边缘……边缘与中心的变化,体现了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更体现了个体的心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习作】

从荒凉走向繁华

舟子

茫茫的原野一望无际,罡风携着碎石游飞在荒凉的戈壁之间。不远处显出一个渺小的人影:一位少年风尘仆仆地跋涉而来。罡风不解地问道:这片戈壁对你来讲茫茫无际,你为何走来?又走向哪儿去?少年慢慢张开干裂的双唇,吐出坚定的字眼:戈壁的中心有片繁华的绿洲。说罢扬长而去,罡风不禁失声。

出生在荒凉并不能阻碍我们向往繁华的中心,只要心有所向,繁华并不遥远。

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出身贫农之家,家中姊妹兄弟十三人,生活得很艰辛,然而贫困与愚昧丝毫没有侵蚀他纯洁坚毅的内心。一次,他听说写文章可以赚钱,而他深知刈稻的艰辛换取的钱很微薄。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作家告诉了父亲,谁知他的父亲并不理会,笑他异想天开,种好眼前的田才是取财之道。当然,林清玄小小的心中已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能破土而生。这个温度就是在他十几岁时,他通过观察感悟生活,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去投了稿,一眼被编辑相中。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坐在破烂的屋子里,他的文章如一只只飞鸟,衔去了他的心思,也衔来了财富,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荒凉的边缘就这样成了繁华的中心,林清玄散文中的“真善美”也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

那么住在繁华中心的人呢?他们被金钱与荣誉包围着的身心,还有前进的动力吗?也许大部分人没有,可有个例外,那就是陈美。

陈美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外人看来,她的一生风光无限,她的生活一定美如天堂。然而,她怀着对滑雪的热爱,毅然放下小提琴,在瑞士雪山边买下一座小木屋,苦练滑雪。一练就是三年,终于,当世人再次在荧屏上看见她,是在索契冬奥会的赛场上。她那潇洒的滑雪姿态赢得了阵阵掌声,她说她渴望创新,渴望挑战与前进,渴望超越自我。她从繁华的中心走出,走入清苦孤独的边缘领域磨炼自己,最终走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无论是林清玄还是陈美,无论是出身贫寒还是早已功成名就,他们都体现出对梦想的执着与追念,强大的恒心与毅力。因此,边缘的荒凉可以转化为进入繁华中心的动力,而繁华的中心也可以成就真正的心灵上的繁华。只要我们有信念,持之以恒,就不再会是边缘之人,也可以成就心灵的繁华!

罡风放慢了脚步,尘定沙落,他想助少年一臂之力,让他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荒凉走向繁华。

【印象】

习作《从荒凉走向繁华》我最初是从试卷上见到的,卷面整洁,书写规范,相信能给阅卷老师留个好印象。细读全文,觉得作者文字基本功比较扎实,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像模像样,描写、议论夹在一起,尽管有文体感不强之嫌,但我觉得还可以原谅,学生写作时读材料展开联想,想到一个意象,便从意象开始写,这是很自然的事。假如由一个意象想到另一个意象,浮想联翩,敷衍成文,走的便是文学散文的路子;若是从所写“意象”中抽取了“思想”,由此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还是可以写成大家认可的“议论文”。问题是“沙漠”之于“绿洲”跟“边缘”之于“中心”两者形象不甚严丝合缝。此外,文章主体部分的两个用例也值得再斟酌。阅卷老师给这篇作文评了45分,照平时作文评分的尺度,45分已是一个中上的分数。

舟子同学拿这篇考场作文给我看,不是为分数来的,我关心的也不是评分得失,而是想了解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作者把文章写成了这个样子。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对话】

笔者 第一段描述的景象很壮阔,很有文艺范,你是怎么想到的?

舟子 看到这个题目后,脑海里一下蹦出了一个在沙漠跋涉的少年的形象,很激动,提笔就写,越写越激动,自己也被这样一个形象感动了。(微笑)

笔者 那么,为什么不顺着这个思路写下去,通过描述少年寻找绿洲的经历来演绎话题?

舟子 写完一段,才意识到这样写缺乏储备,难以终篇。只能回到举例说理的路子上来。

笔者 你知道变通,很不错,比我学生时代写作文强。我那时在写作课上,常常是开了头写不下去就划了重写开头,有时直至下课铃响,除了划掉的,稿子上还是一片空白,幸好老师宽容,允许我课后写完再交。——不过,中途易辙总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感,尤其是考试作文,最好是想好了起点、中间驿站和终点再动笔。

[舟子点头。]

笔者 2、3段跟4、5段是否想安排成对比结构?

舟子 是的。我先举林清玄的例子,想说明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情况,写完之后,再想找一个从中心滑向边缘的事例,想来想去脑子里只出现陈美的事迹,感到不是很妥帖,但限于时间,只能勉强用了。

笔者 陈美是音乐家,是众人关注的中心,而从音乐界退出,改学滑雪,就暂时滑到了社会的边缘。她三年后成为索契冬奥会上滑雪冠军,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还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按照你最初的设想,是不是想找一个因没有追求、缺乏行动而从中心滑向边缘的例子?

舟子 是的,但我找不到。用了这个例子,总觉得不舒服,所以又写了倒数第二段作补救。

笔者 补写得一段,似乎在谈怎样才能从边缘走向中心,是吗?

舟子 是的,这个意思我在写林清玄的例子的时候就想到了,但还不是很明确。

笔者 那好,我们现在不妨回到你“想来想去脑子里只出现陈美的事迹”,也就是3、4段还没有写的时候,来看看在只能想到“一个例子”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笔者 我发现你的思路是被例子左右着,也就是从一个事例想到另一个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例,其实,我们可以让理性思维占主导地位,比如,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林清玄从边缘走向中心?

舟子 心存梦想,付诸行动,有恒心有毅力……

笔者 你的意思是说只要有了这些东西,无论是身处边缘还是中心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你说的“心灵的繁华”,是吗?

舟子 是的。

笔者 那就好,我们可以重新来安排文章的论述层次了。先借林清玄的例子来说明身处边缘向往中心的人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心怀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才能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是主体部分论述的第一层。再用陈美的例子阐述只要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无论身处边缘还是中心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主体部分论述的第二层。两个分论点之间有层进关系。

舟子 什么是分论点?

笔者 哦,现在必修教材里没有提到过分论点。所谓分论点,顾名思义就是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小论点。刚才说到的“心怀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才能从边缘走向中心”和“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无论是身处边缘还是中心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

舟子 这样啊,懂了。原来设分论点的方法我以前也用过的。

笔者 再说说结尾吧。

舟子 写到倒数第二段,发现文章已经像议论文了,但开头已经写了沙漠少年,结尾一定要呼应一下。(呵呵)

笔者 首尾圆合,有这样的意识很好。有句古语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要是动笔前考虑再仔细一点,写作时一定可以减少那些“不得不”的无奈。希望你以后有意识地尝试一下先打腹稿再动笔的方法。

舟子 好的,试试看吧。

笔者 谢谢舟子,给我说了那么多,让我了解了我原来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二、案例讨论

(一)写作时的两种心理状态

刘大为教授曾说:“写作时,成熟的写作者都是沉浸状态与反思状态这样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所谓的沉浸状态,就是作者为写作激情所驱使,心之所至,笔之所至。这种状态极端的例子,当属郭沫若先生写诗,他自述他的某首著名诗歌是趴在地上浑身颤抖着写完的。我们不能否认写成稿子的整个过程都是由激情驱使,且一气呵成终成不刊之佳作的情况存在,但一般来说,写作时一味“沉浸”,不足以圆满完成写作任务,有经验的写作者,无论写作顺还是不顺,都会自觉从激情写作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跳到自己以外反观自己,质问自己这样写对吗、好吗、有没有更好的写法。这就进入所谓的“反思状态”之中了,一旦发现问题,作者就及时调整,以免修改时推倒重来。调整过后又进入沉浸状态,如是往复几次,一篇文章才写成。至于完稿之后,冷却了一定时间再修改,那是新一轮的“沉浸”与“反思”,这里暂且不论。

没有“沉浸”,写作就没有动力,就没有书写心怀释放生命能量的快感,如有天助的神来之笔就不可能出现;没有“反思”,写作就像没有制动的列车,动力越足,危险越大。两种状态交替出现,的确是写作者成熟的重要标志。

据舟子所述,她看到题目,立即想到了沙漠少年形象,一激动就下笔写,而且越写越激动,这就是所谓的“沉浸”状态,写完第一段觉得这样写难以终篇,只能改弦易辙,作出调整。她对林清玄的事例很熟悉,而且很可能被这个故事打动过,所以,写这个内容的时候又进入了“沉浸”状态(由于“沉浸”,此例的转述就不够节制)。写完了这个事例,又转入“反思”,想找一个反面事例。只是想来想去也没找到适合的例子,只好将就着写了陈美的事例(笔者注:舟子的习作写于2014年10月,不了解2014年11月国际滑雪联合会官网宣布的情况:陈美因涉嫌操控比赛以获得冬奥会参赛资格,被禁赛四年)。写陈美之时,又进入“沉浸”状态;写完陈美,想到要写倒数第二段作补救,则是“反思”的结果。可见,舟子虽然还称不上一个成熟的写作者,但她写作时也是两种心理状态交替出现的,只是“沉浸”与“反思”的水平跟成熟的写作者相比有差距而已。

(二)了解两种心理状态的意义

1.开启学情分析的新视角

着眼“两种写作心理状态交替出现”,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学生缺乏写作激情,作文很少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实质性的联系,因此难以进入写作的沉浸状态。这类学生中,把写作视为苦役,不是百般无奈不肯动笔者有之;作文时老是怕越了雷池闯了禁区,迟迟疑疑写到最后初心尽失者亦有之。

有的学生不乏作文激情,其中的不少人还自以为很有才,但写作时不善自觉反思,行文信马由缰,旁逸斜出者有之,南辕北辙离题万里者亦有之,因而作文尤其是考试作文常常失败。

很久以前,曾有学生拿着考试作文噙着泪来问我:“你不是说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吗?”我说是的。“那我这篇作文是流着泪写完的,为什么阅卷老师还不感动呢?”当时我只回答“我说的是‘才能感动别人,而不是‘就能感动别人”,然后给他分析文章写作的得失,大讲特讲“抒情也是要有技巧的”,尽心尽力,口干舌燥,换来的只是学生怏怏而去。现在回想起来,这位学生很可能是写作中途没有从沉浸状态中抽身出来,站到自己以外反观自我,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写作行为。如果先问明白他为什么会流着泪写这篇考试作文,写顺手时有没有停笔反思一下,再讲写作技巧,他可能更容易接受。

2.加强过程指导的针对性

《从荒凉走向繁华》作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文时入得进去跳得出来,这点与成熟的写作者相似,只是欠一点火候。第一,反映在沉浸水平上,全篇构思尚未完成就匆忙动笔,给后续写作留下了诸多麻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建议学生尝试打腹稿或者列提纲。第二,反映在反思水平上,反思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作者在发现自己只能想起陈美这一个例子的时候,就缺乏更好的解决办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思想,分析出议论层次。

3.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南京一位知名语文特级教师回顾自己整个作文教学生涯,认为这辈子教给学生的实在有限,自己所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还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对此我深有同感。那么如何帮助呢?跟学生多交流他们作文过程中两种心理状态交替出现的情形,也许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心理状态写作教学
浅谈主持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关注自己的亚心理健康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