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6-08-12吕文浩杨晓彤沈阳建筑大学高等教育及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辽宁沈阳068沈阳建筑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068

新丝路(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吕文浩杨晓彤(沈阳建筑大学高等教育及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 068;沈阳建筑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 068)



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吕文浩1杨晓彤2(1沈阳建筑大学高等教育及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摘 要:建筑类高校坚持特色办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要紧密结合行业和地方发展需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传统学科为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怎样的”这一主题,科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建设行业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67

每一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成为知名的有影响的高校,问题在于能不能办出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沈阳建筑大学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政府合作共建高校,是我国土建类本科专业齐全、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层次完整、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之一。学校紧密围绕建设行业发展形势,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传统的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改革,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怎样的”这一主题,构建出一套具有建筑类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秉承传统,立足实际,明确为建设行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前提。学校办教育,首先要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来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沈阳建筑大学在深刻分析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研判建设行业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培养建设行业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速崛起,对建设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辽宁为例,现有建筑业从业人员160万,但从业人员知识面、文化程度与行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对建设人才的求贤若渴,为建筑类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建筑类学校要围绕办学目标,以建设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办学思路,面向行业基层和行业发展新形势,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好用、稳定、有为”的立足基层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紧密结合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做好顶层设计

本科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平台和载体,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建筑类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建设行业,建设大土木、大建筑学科专业群”的专业建设战略思路,构建有特色的专业体系。只有在发挥传统优势学科带动、辐射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学校在优势专业方面:学校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为依托,以地域和地区性建筑理论及设计研究为特色,建设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以结构工程学科为依托,以对结构震动与控制的教学科研为特色,建设土木工程专业;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依托,以建筑机械为特色,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工程专业;以市政工程学科为依托,以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的治理、保护为特色,建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学科为依托,以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开发与利用为特色,建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依托,以智能建筑为特色,建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而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土木机械学科主干专业群。

在通用专业方面:基于建设领域法律关系不断多样化发展、而建设法律专门人才缺少的实际,学校开办了法学专业,其确定的专业方向为建设法规方向,培养有扎实的法律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建设法规知识和相关建筑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建筑土木学科专业的优势,将建筑土木类相关课程融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了英语专业,专业培养方向为:着力培养能够满足建设行业英语需求的人才,以工程建筑英语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既了解一般建筑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以适应建设行业国际合作的需要。依据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对建设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学校加强了管理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开设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房地产专业、城市管理专业等。

三、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工程过程和工程实践角度看,工程师有不同层次和类型。不同类型的工程又有着不同的成长路径。我校提出培养建设行业工程人才为目标,主要是属于工程管理型的工程师和技术实施型的工程师。学校通过对建设工程过程分析、现场调查研究和对行业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明确建设行业工程人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了突出工程能力培养的“五结合”(即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境外>相结合、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总体上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土建类(建设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07年,国务院共有15个部门建立了26项执业资格制度,已经取得注册资格的人数达336万。其中,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占了8项,取得执业资格人员近70万,注册人数约36万,在执业资格种类上占1/3,在人数上占1/5,且注册人数每年还按平均9%的速度递增。一般来说,作为一名申请注册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对其专业水平的要求以是否获得评估通过的专业点所取得的学位为准,因此专业教育评估是执业注册制度的前提条件。我校为增加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积极参加住建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评估涵盖的6个专业全部通过。同时,学校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本科教育期间就能接受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学习。为与建设行业执业注册制度的实施、建设类专业教育评估的开展相适应,我校积极进行相关改革研究与实践,先后承担了多项省、部级项目,促进了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实施“三明治”教学实践模式。“三明治”教学实践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展“三明治”教学模式试点,即把四年分成“3(校内)+0.5(校外)+0.5(校内)”,学生在校学习6个学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实践1学期,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通过“三明治”教学改革,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使学生提前接触并了解社会,缩短了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磨合时间。

3.探索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承担世行贷款课题──“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契机,坚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与特点,设计了基础型、专业型、发展型等3个培养模块,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层级递进式方式、方法,努力拓展培养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注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创立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多年来,学校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中,始终坚定地坚持面向建设行业市场需求的导向,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与建设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等国内外优质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构筑高端人才培养平台,使人才培养适应建设行业发展需要。2010年12月,我校与中国建筑总公司八大工程局分别签署了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针对我国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紧缺的实际,经过与中建总公司协商,学校从2011年起开办了土木工程专业(海外工程方向)实验班。首批学生从2008级学生中择优选拔,实行小班型授课,个性化培养,注重团队协作,并加强国际工程相关知识的培养。学校与中建总公司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钢结构设计原理》、《建筑钢结构设计》、《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管理》等专业课以及《国际工程合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施工索赔》、《国际工程风险与保险》、《国际工程招标与投标》、《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等工程管理相关课程。为保证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海外工作需要,学校还开设了《国际工程管理实用英语口语》、《国际工程管理英语阅读》、《国际工程谈判英语》和《听力与会话》等英语强化课程,双方均选派了骨干力量共同为实验班学生授课。

根据双方协议,学生在完成理论课学习之后,由中建总公司负责安排学生到本公司海内外有关项目进行实习,并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由中建总公司负责推荐学生到国内或国外项目参加工作。目前,首批选拔招收的同学即将毕业进入中建总公司及各工程局海外事业部工作。

开办土木工程专业(海外工程方向)实验班,是我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行业优势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有益探索,也是我校同央企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次成功实践。目前,学校已经同中建总公司、中国东北建筑设计院、中铁九局、沈阳机床集团和北方重工集团等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在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举措,学校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分别同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建筑学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轨道交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建筑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目前,这三个中心已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将校企双方构成利益共同体,学校与中建总公司签署了“千名毕业生进中建计划”,计划启动以来,我校每年均超过千名学生到中建总公司各分局工作,为中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多年来,沈阳建筑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将培养建设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精心研究,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科学构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极具办学特色的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找到了一条“大建筑、大土木”理念下的人才培养之路,有效的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云,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02)

[2]朱高峰.新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

[3]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5)

[4]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0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