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层面着力点

2016-08-12袁国华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株洲412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绿色消费生态经济政府采购

袁国华(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湖南株洲 412000)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层面着力点

袁国华(中共株洲市委党校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站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各自的着力点。从社会层面讲,以价值重塑为思想基础;从企业层面讲,以生态经济为生产方式;从个人层面讲,以绿色消费为消费范式;从国家层面讲,以“两座山论”为指导方针;从政府层面讲,以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绿色消费;政府采购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12

从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到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制度建设”重点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高度重视。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有三项核心任务:一是以普及生态学知识和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目标的“良心的革命”;二是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三是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1]。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2]。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不同的层面,不同层面应有不同的着力点。

一、社会层面:以价值重塑为思想基础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决定这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建立一个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

1.价值迷失:以“资本逻辑”为特征的经济主义

自由主义者把基本社会制度的中立性当作一种重要的政治理想。但在清华大学教授卢风看来,制度和政策的这种中立性事实上并非中立于一切意识形态,因为制度的修改、更新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总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3]。今天西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受“资本的逻辑”的隐秘制导,把经济增长看作最高的社会共同目标。一个把经济增长看作最高共同目标的社会必然尽力使其制度和公共政策有利于资本的增殖,也就是说,其制度更新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受制于“资本的逻辑”。“资本的逻辑”背后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这便是经济主义。经济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是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唯一源泉,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动力。服从甚至敬重“资本的逻辑”的人们就是经济主义者。经济主义者是现代制度的主要支持者,也是现代社会的中坚。经济主义在当代社会就表现为消费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物质主义。在西方世界,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流行与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有关。少数自由主义者甚至认为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就是人的本质。这是个被现代文化掩饰着的巨大错误。

既然现代制度受制于经济主义,那么这种制度到底好不好呢?这就是一个善观念的问题。经济主义不仅作为一种观念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而且正在借助经济学这一科学的光环而力争全面指导人们生活。经济学家认为,只有经济学所给出的关于何谓“善”的界定才是最正确的。美国经济学家大卫·弗里德曼曾代表经济学家说:“对于好与坏的判断,……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我们经济学家称之为‘效率’。”诚然,经济学给出的善观念是最容易懂的,但也是最浅薄的,把“好不好”等同于“有没有效率”是愚蠢的。

经济主义的这种价值迷失,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价值评价的缺失——发展天然合理论,只关注“如何发展”而不关注“为了什么发展”。二是价值认识的偏颇——拒斥环境价值,只看到自然界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资源)的价值,看不到作为“人类家园”的价值。三是价值倾向的异化——挥霍性消费,基本特征就是对使用价值的背离。四是价值追求的背离——背离自然,追求不断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器官的功能,以便使劳动更轻松、生活更舒适;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无限提高,以便从自然界摄取、占有和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就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观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复制,中国也难独善其身,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已深深地根植于国人心中。“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4]。全球生态危机,其实质是价值迷失!这种价值迷失不校正,生态文明建设断难成功。

2.价值重塑:“生存论”价值观

我们知道,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就具有两种价值:一是作为“人类家园”的价值,亦即“存在性价值”;二是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资源)的价值,亦即“消费性价值”[5]。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悖论”:自然界之于人类的两种价值即“存在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是一对矛盾。例如,河边的树木,我们砍掉它用来做门窗时,却失去了树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环境价值。

现代发展观(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只看到了自然界的消费性价值而没有看到其环境价值,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尤其是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则只看到了自然界的环境价值而没有看到其消费性价值,两者都将危及人类生存。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人类就摆脱不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怎么处理这一对矛盾上,即体现在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坚持“生存论”价值观,即最终立足于人类的生存来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果把人类的生存作为评价人类行为的终极尺度,那么,我们就既不能无限制地改造和掠夺自然界,也不能完全否定人类消费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必要性。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关键在于要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人类的发展局限在只要能维持人类生存就足够而不是奢侈挥霍的范围内,那么人类对自然界的消费和改造的实践活动就会保持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限度以内,就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致命的破坏,因而就不会危及人类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存价值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也是评价、约束、规范人类实践行为的终极尺度。

二、企业层面:以生态经济为生产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6]。其中,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如果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视作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理念或发展模式的话,那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主体之一的企业,落实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生产方式,应把与“三个发展”对应的“三种经济”即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导生产方式,而这“三种经济”本质上却是生态经济。

1.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相继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或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

尽管这“三种经济”内涵略有差别,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循环经济重在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突出环保技术,低碳经济关注碳减排),但它们有相同的现实背景(资源环境危机)、相同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相同的技术手段(生态技术为基础)、相同的追求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脉相承的经济发展模式。

2.坚持技术创新生态化取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经济将成为我国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而技术创新则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保障和重要基础。这就要求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将以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理念迅速渗透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切实改变传统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单纯经济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观、效益型的技术创新战略、线性的技术创新模式、效益型的技术选择原则等等的生态缺陷[7],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以技术创新引领和驱动生态经济发展,真正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要坚持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化。把生态学观点引入科技创新领域,依据自然界有机循环原理,运用生态学思维于技术创新全过程,对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提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其生态效益。二要坚持技术创新战略由效益型转向生态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必须服从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按照清洁生产模式,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出发,考虑到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三要坚持技术选择原则由效益型转向生态型。既要考虑自然界动态平衡,又要考虑生产闭路运行,还要考虑资源最佳利用和污染最小。

三、个人层面:以绿色消费为消费范式

个人是组织和国家的细胞,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民工程,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参与。个人作为消费者,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企业生产起到巨大的反作用,从而也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养成。建设生态文明,消费者必须以绿色消费作为消费范式。

1.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行为文明的消费模式

目前国际上将绿色消费一般归纳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8]。中国消费者协会对绿色消费界定为: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污染;引导消费者转移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9]。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消费从消费观念、消费选择、消费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制,是一种生态行为文明的消费方式,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顺应了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趋势,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2.树立“新节俭主义”消费理念

绿色消费是以新节俭主义为其价值理念的。崇尚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人特别重视崇俭在养德、修身中的作用。司马光曾说过,“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墨子的消费观以“节用”为核心,以实用为原则,以利民为目的,反对奢侈消费,强调适度消费[10]。传统的节俭主义,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尚俭节用,约束物质消费和生活欲望。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的年代,提倡俭约,约束物质消费和享受欲望,有利于缓解社会消费需求和物质短缺的矛盾,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

那么,到了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物质产品空前丰富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来崇尚节俭呢?我们应当从更高的立意来认识节俭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首先,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次,我们所提倡的节俭,是指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杜绝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而诸如大量的广告、过度包装、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等产生的浪费,消耗了大量资源,给地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因此,在21世纪重提“节俭”,并非要大家退回到原来节衣缩食的社会,而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节俭观加以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新节俭主义”:崇俭求简,杜绝资源浪费和奢华贪欲。印度圣雄甘地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但却不能满足人的贪欲”。所以,我们要崇尚“节俭”、“简约”,反对“浪费”、“奢华”。

3.戒除不良消费嗜好

便利和奢华已成为很多现代人生活和消费中流行的价值观,而这种便利和奢华的生活消费方式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中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从绿色消费理念的养成到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还需一个过程。因此,每个消费者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绿色消费,戒除一些不良消费嗜好。

一要戒除“便利消费”嗜好。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每一个器官也必须在大自然中不断地得到锻炼,才能适应大自然的环境,才能健康和进化。不能简单地追求便利、方便、舒适,否则,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损害自身健康。二要戒除“一次性消费”嗜好。一次性消费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三是要戒除“面子消费”嗜好。千万不要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盲目与人攀比,为了面子而消费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商品。。四要戒除“炫耀性消费”嗜好。这种消费只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但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却给社会带来资源浪费。五是要戒除“奢侈消费”嗜好。这种消费比“面子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六是要戒除“挥霍性消费”嗜好。挥霍型消费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消费主体具备超常规的支付能力,这是其能够任意花费的客观物质前提;第二,此类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不是为了满足当时常规的物质需要和正常的精神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种畸型的特殊的心理需要[11]。因此,挥霍性消费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巨大的。七是要戒除“怪癖消费”嗜好。有些消费行为是由于不良的消费习惯而变得匪夷所思,如冬天穿衬衫吹暖气、夏天穿毛衣吹冷气,开着私家车乘电梯进健身房搞锻炼等等。这些“怪癖消费”行为,在不经意间无端地浪费了大量资源并污染了环境。

四、国家层面:以“两座山论”为指导方针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这“两座山论”,正在被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很多场合,以此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这些论述中,又以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的阐述最为全面、经典——“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三句话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二者之间的统一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两座山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1.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辩证的逻辑

“两座山论”的形成,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对此,习近平早在2006年时就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在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实践中存在很多偏差。习总书记的论述告诉我们:第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只要金山银山而不要绿水青山,也不能只要绿水青山而不要金山银山,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第二、这一论述彰显了观念更新,把“要绿水青山”放在了“要金山银山”之前,更加凸显了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2.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历史的担当

在现实发展中,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矛盾,甚至存在冲突。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在矛盾不可调和时怎么办?“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第一、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习总书记的论述与十八大精神一脉相承。第二、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更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担当,我们宁可暂时发展慢一点,也不能断了子孙后代的后路。

在习近平看来,一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矛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而绝不可再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路径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观念创新型的升级版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最佳路径。其一,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基础和依靠。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就失去了根基,变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一个前提,不能把山吃秃、把水吃黑。其二,充分利用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我们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和优势资源做文章,例如有的地方搞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搞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等等,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把树叶子变成钞票子”,这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好的诠释。

五、政府层面:以制度建设为重要抓手

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重点部署。这是我们各级政府今后的重点工作和努力方向。

1.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在考察世界文明发展史时曾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12]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就告诉我们,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自觉建设,而要做到自觉,必须要靠制度保障。其一,生态意识与生态自觉存在非同步性。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博弈的存在,生态意识无法自发转化为生态自觉,二者之间存在非同步性。这就需要制度进行规范。其二,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其三,社会行为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既是约束人类行为的规则,同时也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标尺。其四,制度建设代表了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如果说生态环境质量代表了生态文明的“硬件”的话,那么生态文明制度则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生态建设不等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本身就侧重于指人类行为,制度正是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器。其五,制度缺陷是我国当前生态危机的主要和深层原因。

顾钰民认为,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说,是由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决定的:一是高度社会化,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化发展的效益只有在整体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高度市场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个体性的问题,为了鼓励个体行为产生正能量,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1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已经作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我们各级政府的下一步工作是要在顶层设计下,进一步细化和创新。我认为,当务之急要把以下制度建设作为着力点。

2.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有专家认为,政府绿色采购可以解决环境保护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对倡导绿色消费具有示范效应,还可以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和价格[14]。

尽管我国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近年来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先后建立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或者强制采购的制度,但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障碍,也可以说,一个真正成体系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并未建立起来,因此,丰富和完善其制度体系已成为政府采购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务之急:一要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丰富、完善和细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为走向国家立法准备条件,把制度上升到国家意志。二要确定政府绿色采购的重点方向或优先领域,同时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能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三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这是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核心内容。这一“绿色采购标准”必须做到统一、有效、便于操作,为此必须整合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地区标准、行业标准和机构标准,这样才能使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

制度环境对技术创新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制度环境形成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而影响人们的技术创新活动。绿色技术创新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其具有投资大、见效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不能由纯粹的市场机制去激励,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制度保障[15]。

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拨款要用得其所,保证资金确实应用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上;要在政府采购中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工作;为鼓励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给予贷款支持,对其贷款利息给予财政补贴;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设计出有效的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二要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作用,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大力扶持。三是充分发挥经济杠杆激励作用。政府要通过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公众自身环境友善行为和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方面。狭义的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是一种制度化的民主制度,是指公众对那些由国家、政府承担的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管理事务的参与,是政府和公众通过协商、合作、互动来解决相关公共事务的一系列规则[16]。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既要强调广义的公众参与,更要强调狭义的作为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既可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矫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和制度,帮助公众转变理念,培育公共精神,提高参与能力。二要建立绿色引导机制,如“碳足迹”制度、绿色产品“领跑者”机制、“环保积分”制度等等。三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平台,如信息公开机制、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公众参与的责任追究机制、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等等。四要建立和健全环保非政府组织,为公众参与提供组织保障。

5.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和生态问责制度

从过去的实践看,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生态问责制度是一根指挥棒,这根指挥棒发挥的作用如何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第一,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要彻底改变“唯GDP论”、“以GDP论英雄”,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针对过去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中存在的考核指标所占权重偏低、可操作性不强、区域关联性不够等问题,绩效考核制度的设立,必须坚持突出生态、科学设计、量化考核、区别对待的原则,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所占比重,科学设计出一套绿色GDP指标体系,实行量化考核。同时特别要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针对各地不同实际,如对一些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贫困县,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转变生态问责方式。政府生态问责制是一项针对政府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失职行为或损害公众利益的责任追究制度。我国的环境问责制倾向于事后问责,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环境问责制”[17]。但环境问题一旦爆发,通常都具有难以逆转性和恢复性的特点,因此,要转变生态问责方式,从事后导向的生态问责转为事前导向的生态问责。政府必须每年提交年度生态报告,制定环保计划和制度措施,使政府呈主动问责状态。同时,问责追究不只是直接责任人,而是多方面相关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并且实行“党政同责”。以此推动多方面责任人主动监督、主动问责。

参考文献:

[1]卢风.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周幸.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N].平顶山日报,2013,9,18(第3版).

[3]卢风.生态价值观与制度中立——兼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4][5]刘福森.价值迷失: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走火入魔”[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6][15]秦书生.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理论导刊,2010,10.

[7]牛桂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J].经济界,2008,1.

[8]闫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消费的必要性探讨[J].学术探索,2012,5.

[9]王润如.以全新的理念驱动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5.

[10]杨卫军.墨子的消费观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2,2.

[11]卫兴华.论我国贫富分化下的挥霍性消费问题[J].消费经济,2014,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

[13]顾钰民.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14]韩玉玲.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政府绿色采购研究[J].东岳论丛,2015,3.

[16]邓翠华.关于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0.

[17]叶彩虹,吴学兵.生态文明制度视阈中的政府生态问责制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作者简介:

袁国华(1963.9-)男,湖南祁阳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绿色消费生态经济政府采购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绿色消费行为视角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政府采购商业保险服务刍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绿色经济时代“绿领”一族的营销启示
计量器具政府采购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