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6-08-04盛攀峰楼旭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培养

盛攀峰 楼旭明

【摘 要】文章以西安某高校为例,调查分析了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搭建跨学科科研训练平台、完善跨学科培养管理制度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 管理类 培养

本文是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Y2013007)及西安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C201218)的研究成果。

引 言

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不仅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跨学科报考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学生逐渐增多,尤其是大量具有理工学科背景的学生选择报考管理类专业[2]。生源结构的改变导致学生需求发生变化,传统的培养方式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顺应人才培养的规律。笔者以西安某高校为例进行调研,以期了解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由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选项。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选择管理类跨学科专业的原因、学生对进行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的认识及需求、学生对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调查对象为西安某高校管理类研一、研二、研三跨学科研究生。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6份,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96.5%。受调查83名学生中,男生36名,占总数的43.37%,女生47名,占总数的56.63%,其中硕士一年级的占总数的43.37%,硕士二年级的占总数的34.94%,硕士三年级的占总数的21.69%。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学生选择管理类跨学科考研的原因

通过调查得到管理类跨学科考研的各项原因所占比例。因为个人兴趣和就业而选择管理类跨学科考研的学生占到91.57%,不管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还是为自己将来的就业着想,这部分学生会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保护和延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进行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的认识及需求

(1)学生对于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认识

调查中发现,有90.3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有必要对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实施差异化培养。进一步调查学生对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解,发现21.6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措施为激发交叉学科优势的教学,19.28%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是导师为其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8.4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在导师的要求下补修本专业本科基础课程,而48.19%的受调查学生没有明确表达对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解,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对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实施差异化培养非常有必要,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没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学生在管理类跨学科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调查发现,大部分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障碍,如图2。66.2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陌生,54.2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跨学科的学术语言不太了解,还有不少学生认为跨学科关注的研究对象较陌生,同时资料也很难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教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语言,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跨学科研究的角色。

从图3可以看出,在学生认为学校可以采取的帮助他们克服跨学科学习障碍的途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举办更多的跨学科讲座(占71.08%),排在第二位的是增加跨学科研究项目(68.67%),排在第三位的是提升导师对跨学科的认识水平(占67.47%),另外有28.9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应该成立跨学科研究院。因此,学校应通过以上方式来帮助学生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3.学校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在课程设置方面,有90.3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仍有9.6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不合理的,同时有73.4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例如调查发现,有91.5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学校并没有规定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指定专业课,但是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选修专业课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目前的专业,因此,很有必要规定跨学科研究生选修指定专业课。

(2)跨学科教学内容缺乏

在跨学科教学内容缺乏的方面,67.4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强,57.8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不强,50.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研究方法不够明确,48.1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不强,还有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不强,见图4。因此学校应在跨学科教学内容更加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学校的个性化,明确其研究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3)研究方向基本体现出跨学科的特点

调查发现,有63.86%的受调查学生将目前的专业与本科的专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36.14%的学生没有将目前的专业与本科的专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某高校在指导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时,大部分情况能够考虑到学生跨学科的特点。

(4)跨学科研究能力训练比较欠缺

对于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除了课堂上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跨学科思维的养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然而这往往是国内大学容易忽略的地方。

调查发现,排名前三的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的渠道分别是:网络资源占95.18%;纸质期刊占53.01%;课程学习占49.4%,而通过参与课题了解学科前沿占16.87%,通过学术报告了解学科前沿占14.46%,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仅占1.2%。这说明学校对于学生的科研训练手段明显不足,学生大部分靠自己通过网络、纸质期刊、课堂讲授获取,而学术报告、参与课题、学术会议等往往是更有效的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方式。

同时,84.34%的受调查学生反映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少,71.0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机会较少,还有学生认为学校的图书馆资料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参与的学术报告较少,因此学校应该多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创造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机会,保证学生能够获得科研能力训练所需的各种资源。

思考与建议

1.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既是各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结果[3]。然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尚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因此,作为高校,必须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并将这样的理念根植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实施、学位论文的完成等。

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跨学科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应按照大专业、宽口径培养的理念,重视学科特色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可按照一级学科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管理类专业应注重专业基础课程及方法论性质课程的设置。在此基础上开设专业选修课,可开设交叉学科性质课程、专业前沿课程,满足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及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二是重视交叉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其具备学术研究的前瞻性思维。三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增加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的比例,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思路。

3.搭建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平台

一是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跨学科学术交流形成的“头脑风暴”及由此产生的创新火花是高校科研原始创新的关键[4]。二是依托跨学科研究机构,以科研项目训练的形式带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三是探索跨学科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导师往往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不可能涉猎多个学科,要实现跨学科研究生的科学培养不是某一个导师可以完成的[5]。因此要探索组建导师团队,由不同学科导师联合培养,以解决交叉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4.完善跨学科培养管理制度

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高校跨院系之间的合作,学校应由研究生院牵头,制订适合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例如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的具体实施办法、院系之间跨学科课程的互选办法、交叉学科平台的管理办法等,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为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8期。

[2]胡旭微、刘洪彬:《企业管理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2期。

[3]孟庆峰、何宇迪:《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科技信息》2014年第15期。

[4]刘小鹏、魏朋:《跨学科学术交流对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初探——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为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

[5]吕旭峰、范惠明、吴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1期。

[6]贾川:《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31期。

作者单位:盛攀峰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楼旭明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