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林武术文化翻译的互文模式研究

2016-06-18孙文统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1200

关键词:翻译理论武术文化互文性

孙文统(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1200)



少林武术文化翻译的互文模式研究

孙文统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1200)

摘要:少林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哲学思想、道德、审美、兵学、医学、宗教等)成为中华武术最杰出的代表。互文性翻译理论,以其丰富的文化蕴含性、积极的符号关联性以及强大的意义生成能力,为少林武术文化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视角。基于互文性翻译理论,提出对少林武德、少林招式套路和少林典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少林武术;武术文化;互文性;翻译理论;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技冠天下,德播神州,是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中华武术文化的象征。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林寺,并由此得名。它以其广博的内容、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法、独特的招式享誉中外,并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因子(古代哲学、医学、军事、文学、伦理等)相互交融,业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狂飙式的发展催化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激烈摩擦与民族文化的剧烈碰撞。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在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需要科学合理地保存、弘扬并对外传播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将自身的文化精华与世界共享,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少林武术文化,在其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因语言结构、思维模式、表达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其对外传播的进程。因此,高质量的武术文化翻译有利于促进少林武术文化冲出上述种种文化藩篱,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文化精华。互文性翻译理论,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性、积极的符号关联性和强大的意义生成性,能够较好地消解对外翻译过程中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张力,具有较高的文化兼容性,为少林武术文化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

1 相关研究回顾

关于武术文化的翻译,海内外学界都曾进行过有益探索。国内学者主要是对武术文化翻译进行宏观上的研究。李特夫[1]在分析武术词汇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文化交融、文化移植、文化适应等方式处理武术文化的英译问题。谢应喜[2]主张以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释义、归化、加注等)对待不同层次的武术文本。罗永洲[3]通过分析现行武术译本中存在的误译、硬译、望文生义等乱象,探讨了武术翻译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理由及策略。张凡莺[4]则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武术文化翻译的发展历史,并剖析了武术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海外学者则主要关注与研究少林武术的历史传统(Meir,Shaha)[5]、独门绝技(Jin Jing Zhong)[6]等。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一,以往关于武术文化翻译的研究专业性较差,往往涉及不同武术流派的文化,包括少林武术(罗汉拳、心意拳等)、武当武术(太极拳等)、峨眉武术(峨眉拳、峨眉剑等)、南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以及其他色彩纷呈的武术流派(心意拳、三皇炮捶、八极拳、截拳道等)。对武术文化的论述大而无当,博而寡要,对武术文化翻译的研究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研究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其二,理论性较差,缺乏科学有力的理论框架。很多研究只是对武术文化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分门别类和术语翻译的简单罗列,其论述缺乏解释性和说服力。其三,研究深度不够。以往的研究往往纠结于拳名与招式的翻译,对武术的文化内涵(武哲交融、文学意象、道德伦理、宗教背景、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翻译研究重视不够。本文则以少林武术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探求切实可行的少林武术文化翻译模式。

2 少林武术文化

2.1少林武术文化层面

少林武术的产生不仅仅在于人们对健体防身的需求,更源于人们对佛教神力的向往。出家修行的目的在于超越世俗,超越自我,追求超常的智慧与神力。少林武术所追求的是“禅拳归一”,通过刻苦练习技击套路而达到超越自我、顿悟禅意的目标。这么说来,少林武术应该包含技术和信仰这两个层面[7]。

在技术层面,少林武术攻防套路的设计与组合均合乎人体运动规律,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形神兼备、刚柔相济。遵循“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体现出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合乎人体自然结构的动作才是最合理的。在中国各个武术流派中,少林武术历史最为悠久,门类最为繁多,体系最为庞大,境界最为高深。根据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武术套路合计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552套,另有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156套。少林武术旨在防卫,淡化进攻,表现出节制谦和、含蓄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等特点。

在信仰方面,少林武术体现在禅定、愿力、戒律、禅宗等方面。禅定是佛教徒修道的重要方式,是少林武术信仰的最初形态。愿力则对修道过程起到保障作用,即伟大的愿望导致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导致伟大的结果。愿力信仰则是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核心,是少林武术信仰的主要形态。少林功夫信仰的主神是紧那罗王神。戒律则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思想。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为戒杀、戒淫、戒盗、戒酒、戒妄语等“五戒”。戒律影响着少林武术的性质与风格,使其技击动作表现为以防为先、节制谦和、幅度短小、含蓄内敛等特点。禅宗则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玄学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充满了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与感悟。禅宗教派的产生使死亡之悲苦变为人生之极乐,并对少林武术信仰的内容和品质产生了影响。“禅武合一”成为少林武术的主流思想。

2.2少林武术文化内涵

少林武术文化内涵广泛地表现为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学、伦理学、美学等文化因子的相互交融。

在哲学上,少林武术表现为禅武归一、禅拳互参,通过持戒参禅,可以达到形神互融、身心合一、神形具妙的境界。拳法寓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相互转化。而禅讲究“无住”即不要拘泥于某一固定形态,可谓禅中有拳意,拳中有禅机。

在文学方面,少林武术套路招式术语大量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象。如“黄忠放箭(少林猛虎拳)”、“哪吒搅海(少林五合拳)”、“悟空藏棍(少林棍)”、“拐李下山(少林转堂拐)”、“洞宾穿剑(少林天罡劈水扇)”、“僧敲钟、僧推门(少林十八罗汉手)”、“童子拜观音(一路开山拳)”、“蜻蜓点水、飞燕穿帘(一路龙行剑)”、“骏马跑槽、蹶羊摆尾(少林圆功拳法)”等。以上招式套路,有的取自古代历史典故,有的来自古典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文,有的则来自文学意象。

在医学方面,少林武术文化体现为少林解剖学说、气血说、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易理学说等。解剖学说是少林卸骨术、擒拿术的理论基础。气血说与经络学说是少林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子午流注学说和易理伤科学说则利用八卦、阴阳五行,运用人体气血流注经脉循行的时间规律,指导武术点穴、擒拿及伤科治疗。

少林武术的伦理学方面则体现为少林武德。少林武术是修行修身、德艺双馨的武术。少林武僧应严守寺规戒律,杜绝贪恋嗔痴,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对待侪辈应温柔和善,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在技击上,少林武术伦理内涵还体现为武术技击“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以及“八打八不打”:即攻击那些能控制对手而不会造成严重伤害的部位,如眉头、人中、面颊、两肋、髌骨等,不攻击那些致命的部位,如太阳穴、胸口剑突、下阴、腰跟、骶尾骨等部位。

少林武术文化的美学表现体现在少林寺的碑刻(三十六峰赋、千崖万壑碑、少林观武碑等)、绘画(武僧演武图、少林器械图、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等)、雕塑(少林寺捶谱堂中关于历代武僧习武及僧兵历史的雕塑等)、古塔(行正禅师塔、大才使公塔、塔林等)等艺术作品与古代建筑上。

3 互文性:少林武术文化翻译的新视野

3.1互文性翻译理论模式

“互文性”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Julia Kristeva,1969),原指文本与文本之间或文本及其身份、主体以及社会历史之间相互指涉、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过程。文本内外身份、主体、意义、社会历史的动态联系与转换(意识形态路径)和特定文本、文类、风格的引述性是其研究的焦点。后来,这一概念被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诸多理论流派竞相挪用,使其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使用最为混乱的术语。[8]Hatim,Mason将其纳入翻译研究的论域[9],提出互文性符号识别和转换模式,并将互文性区分为“主动互文性(active intertextuality)”和“被动互文性(passive intertextuality)”。主动互文性,即“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ty)”,包括引文出处、文学典故、自我引用、谚语诠释等,将文化内涵和知识信念嵌入文本之中;被动互文性,即“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包括各种衔接和连贯理论,关注使语篇连贯统一的要素。徐方赋(2013)则较为清晰地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的三阶段模式(图1)[10]。

图1 互文性翻译的三阶段模式图

如图1所示,原文本(source text)经过互文符号识别(identify intertextual signals)、互文符号解释(interpret intertextual signals)与互文符号重构(reconstruct intertextual signals),最终形成目标文本(target text),这是一完整的互文翻译过程。具体说来,请看下例。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归园田居·其一)

关于“虚室”的翻译,有private room(Amy Lowell,Xu Yuanzhong)和empty room(Arther Waley)两种不同译法[11]。这两种译法都能基本表达“虚室”之含义:即诗人淡然隐居之所。但考“虚室”与下文存在的互文关系,即其在诗文中具有互文符号之地位。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幻想。(归园田居·其二)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世间)

陶诗中,“虚室”与“户庭”、“荆扉”交相呼应,意为宁静、清幽;在《庄子·人世间》中,“虚室”则取其喻义,指超凡脱俗、纯洁无邪的心灵世界。经过解释互文符号,可以将其意义重构为“简朴、偏远、给人以超凡脱俗心境之所”。最终生成的译文(目标文本)是empty room。因其不仅能表现隐居之所的简朴,还暗含地处偏远之意。

因此,互文性翻译模式通过确定互文符号,依靠其极强的符号关联性生成其内涵的、指涉的、情感的、联想的含义,在重构互文符号文化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翻译文本。这种翻译模式强调重构文本所固有的文化含义(伦理的、习俗的、艺术的、文学的、哲学的、信仰的,等等),能够在译文中更好地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人生哲学、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2互文模式下的少林武术文化翻译

上文指出,少林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伦理学、医学、宗教信仰等文化因子密切交融,因此翻译的过程应着重爬梳剔抉文本中的互文符号,进行积极的符号关涉与语义联想,从而产生忠顺的、富含文化内涵的译文。下面以少林武德、少林招式套路以及少林典籍为例,探讨互文模式下的少林武术文化翻译策略。

3.2.1少林武德的翻译

少林武德集中体现为少林戒约,是寺僧修身修德的依据。如:“武德育良师,苦恒出高手,习武先挨打,笑颜迎人欺。宁可被人打,决不先打人,持技做歹事,辜负先师心。”(贞绪《论武德》)”[12]此戒约体现出强烈的宗教与伦理色彩。道教以“道”和“德”作为信仰与实践的总原则,主张清净、守朴、寡欲、贵柔,“苦恒”作为互文符号,能够体现出清净、寡欲的伦理导向,“宁可被人打,绝不先打人”体现出谦和、贵柔的宗教信仰以及“仁爱”的儒学思想。因此,在译文中应当凸显以上文化内涵。

Martial morals foster worthy teachers.Assiduity and persistence make great master hands.Suffering beatings comes before Wushu-learning.Allowing yourself to be trodden upon with a smiling face.Make no provocative humiliation to others though you are beaten up.You betray your late teachers if you commit evil things in terms of your martial powers.

译文中Assiduity and persistence(勤勉与坚持),不仅能够体现练功的艰苦与孤独,更能将练功所需的持久性、恒常性体现出来。将功夫译为wushu,而不是kungfu、boxing、martial art等,能够更好地展示少林功夫属于中华之国粹,体现出异化的翻译策略。将“被人打”译为being trodden upon(欺凌、践踏),将“打人”译为“provocative humiliation”(挑衅性羞辱),能够体现少林武术文化“谦和”、“仁爱”、“贵柔”等文化内涵。

3.2.2少林招式套路的翻译

少林招式套路往往富含文学典故与哲学思想等文化互文符号。翻译时不宜采用直译的方法,最好采用意译加注等方法。比如:黄忠放箭(少林猛虎拳)、悟空藏棍(少林棍法)、青龙挺立(少林刀法)、单刀拜佛(少林刀法)、燕子抄水(少林剑法)、饿虎亮爪、青蛇吐芯、猴子望月(象形拳)、鹰击长空、腾空拜佛(少林轻功)等。如果不能辨别其中的文化互文符号,不解其文化内涵,可能会导致译文不知所云,下面是《少林功夫》(2007)中对某些少林招式的翻译[13]。

单刀拜佛practicing on high mountains

燕子抄水swallow skim over the water

饿虎亮爪like a fierce tiger exposing its claws

青蛇吐芯black snake spitting its tongue

猴子望月monkey peeping the moon

以上套路招式的英译均没有考虑招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技法门类、实际形象等,造成译文生涩、离奇、不知所云。比如“单刀拜佛”属于少林刀法中的招式,具体动作形象是双手握刀,身体前倾,单腿独立。译文practicing on high mountains丝毫没有体现以上动作意象,译文模糊,信息缺失。结合其文化内涵和招式特点,应意译为broadsword techniques:double-handed broadsword holding with a single-legged,pro-inclined gesture.其他招式套路均应按照这种技法门类+动作描写的意译策略。因此,“燕子抄水”应翻译为sword technique:holding a shaolin sword with both hands and one leg stretched upwards,like a swallow flying across the sky.“青龙挺立”应翻译为broadsword technique:holding qinglong broadsword upright in front of the body,with an upright gesture.因为“青龙”在此指的是大刀,“挺立”指人的身体态势。所以,只有深刻理解招式套路中互文符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才能产生准确、科学的译文。

3.2.3少林典籍的翻译

武术歌诀是少林典籍的突出代表之一。它们多是韵文,带有文学色彩,是武术招式套路的高度浓缩与精要部分。其中富含技击要领、武术哲理、兵法策略等。对于这种武术典籍的翻译,一定要先识别文中的互文符号,品味出其文化内涵,才能在译文中完全展示少林文化的整体风貌。比如少林拳术技法实战中提到的有无虚实口诀[14]:“他退我进现实势,猛追穷寇似疾风,虚虚实实斗勇气,实实虚虚战智能,虚中有实以擒敌,实中有虚敌陷坑,虚实变幻似风云,以智胜勇壮力能。”此要诀旨在表述实战中“虚”和“实”之间的转换关系,文字凝练,颇具哲理。很明显,“虚”和“实”作为互文符号,具有强大的文化指涉与意义生成能力。比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庄子·说剑篇》也提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此外,《周易》乾卦爻辞中“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思想与要诀中“以智胜勇”等技击策略异曲同工。因此,译文应采用意译法,着重体现“虚实变幻”、“以智胜勇”等兵法、哲学文化内涵,同时应考虑韵文的形式、音韵方面的特征。

Assault when rivals retreat.In martial tactics,combination of the true and the false is an indispensible ingredient.Adversaries will be conquered by ambush and feint.The swithability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highlights wisdom over mere grit.

此译文为四句,言语简洁凝练,句末押韵(清音“t”),还原了要诀体现的形式音韵美。核心内容为“martial tactics(武术策略)”,具体表现是“The swithability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虚实转换)”,很好地传达出少林武术要诀的文化内涵。

4 结语

少林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其技击层面到其信仰层面均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闪烁着耀眼的文化色泽。具体体现为少林武德、少林招式套路与少林典籍中伦理、宗教、文学、兵学、哲学、医学等文化元素的交融与互动。互文性翻译模式能够汲取少林文化中的文化互文符号,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少林武术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译文,有利于少林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使少林武术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特夫.武术术语英译论析[J].体育学刊,2006(6):63-66.

[2]谢应喜.武术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2008 (1):61-64.

[3]罗永洲.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58-63.

[4]张凡莺.武术英译的历史与回顾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7):17-20.

[5]Jin Jing Zhong.The Training Methods of 72 Arts of Shaolin.[M].Shaolin Kungfu Online Library,2004.

[6]Meir Shaha.The Shaolin Monastery:History,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8.

[7]吕宏军,滕磊.少林功夫[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8]Hatim B,I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s.[M].London:Longman,1990.

[9]李玉平.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1]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8(2):20-25.

[12]德虔,德炎.少林武术入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3]冯永臣,王跃进.少林功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14]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PROBE INTO THE INTERTEXTUALITY MODEL OF TRANSLATING SHAOLIN MARTIAL ARTS CULTURE

SUN Wentong
(Zhengzhou Chenggong College of Finance & Economics,Zhengzhou 451200,China)

Abstract:Shaolin martial arts is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as well.It has become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with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ancient philosophy,ethics,aesthetics,military science,medicine and religion etc.).Intertextuality translation theory provides brand-new methodology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with its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positive symbolic relevance and strong sense of meaning generation.Based on intertextuality translation theory,the thesis present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thics of Shaolin Wushu,Shaolin Wushu moves and Shaolin classics.

Key Words:Shaolin martial arts;Wushu culture;intertextuality;transl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6)01-0071-05

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YY026);2015年郑州市社科联调研课题(ZSLX2015574)

作者简介:孙文统(1983-),男,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武术文化互文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