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016-06-18汪来喜王格格渠顺奇赵金霞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关键词:宏观微观商业银行

汪来喜,王格格,渠顺奇,赵金霞(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汪来喜,王格格,渠顺奇,赵金霞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与国际的接轨,我国即将面向全球开放金融市场,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在,为此必须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外部(包括宏观因素和中观因素)和内部(微观因素)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其中宏观因素主要指宏观经济水平,中观因素包括市场结构、进入壁垒,微观因素主要包括银行的产权结构、内部管理、规模、资金的管理与配资、资本充足率、组织结构和中间业务,给出了提高银行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宏观;微观;影响因素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国内银行股份制的兴起以及国有银行的改革,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则成为银行业发展和相关研究的重点。近期,在我国面临WTO保护期结束,国内金融行业受国际金融的影响,美国债务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严重影响还未消除的大背景下,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以商业银行效率为对象,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并探索了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对策。

1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外部因素

1.1宏观经济水平

商业银行体系的效率和宏观经济水平互相影响。商业银行能够推动资本配置,而且高效率的银行部门能够较好地应对经济环境中的负面问题,有助于国家金融体制的稳定,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和相关产业的扩张,最终推动宏观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的效率也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能够提高银行部门的效率。从对已有的宏观经济数据的研究可以看出,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效率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性。2008到2009年美国爆发的金融海啸,给全世界银行体系和全球经济环境带来猛烈冲击,不单单是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实体经济体系和银行体系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直接证明了商业银行的效率与宏观经济水平存在的密切关系。

图1 2010-2014年中国GDP增速

2014年我国的GDP增速达到了7.4%,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好,而且不仅该年上半年的我国经济状况明显差于2013年,下半年更是又下了一个台阶。从整理得到的2010年到2014年招商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来看(详见图2),2014年我国经济继续下行,银行资产增长缓慢,信贷资产的质量风险有所加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长速度普遍降到了个位数,甚至不排除一些银行的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同时期,逾期非不良贷款上升迅猛,转变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加大。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效率与宏观的经济环境呈正相关关系。

图2 2010-2014年招商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净利润增速

1.2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中观因素

1.2.1市场结构

某一特定行业中的厂商数量,各厂商的市场份额,以及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竞争情况叫作市场结构。研究市场结构最传统的理论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理论(即SCP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决定企业行为,这是进一步决定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按照SCP模式,行业的高集中度使垄断行为极可能出现。垄断会造成资源分配的非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下降。

根据SCP理论,降低金融市场的银行业集中度会带来较大的社会福利。势均力敌的银行数量多,市场份额被大量银行平分,这样的市场更接近完全竞争状态,更利于优化资源配置。Edwrds and Heggestad(1973)指出,假如市场组织过分集中,那么银行考虑的首要问题就不是利润和效率,而是风险规避。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条件下,过强的市场力量也会制约银行的效率,Berger (1997)的研究也表明,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比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导致了银行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效率。于良春等国内知名学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竞争力缺乏是导致银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已从典型的行业垄断逐步发展成现在以4大行为主导其他各种商业银行共存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直到1979年之前,我国唯一一家银行便是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成立,打破了人民银行一家独尊的局面;到201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已有3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多家城市、城镇、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银行等。

1.2.2进出壁垒

银行业有进入壁垒也有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我国新进入银行所要符合的要求,斯蒂格勒从生产成本角度“将进入壁垒定义为打算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必需负担的,而已经在该产业的厂商所无须负担的生产成本”;此外考虑其他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和潜在进入者相比,已进入者享有有利条件。所以说进入壁垒是老的厂商比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新的厂商所多享有的有利条件。我国的银行业对新进入的银行要求很高,详见表1。

表1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银行行业的进入壁垒有两部分,一是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性和银行规模大小产生的利润效应的不同,二是一些法律规定以及我国对银行业实施保护的政策性障碍。因为银行行业的特殊性和其资本构成的特别性,使得银行业的进入壁垒更多的是政策性壁垒。我国的银行业进入壁垒很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来说高出很多。过高的准入条件提高了这个市场的准入成本,使得一些新鲜的竞争力无法进入这个行业,造成银行业的垄断市场结构一直难以得到改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低注册资本金比较高的条件下,当银行的资产出现问题时就很难及时退出这个市场,而不能做到优胜劣汰的市场就不是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有竞争力的无法进入,出现问题的无法及时退出,就会降低整个银行业的效率。问题长期积攒下来,我国的银行业出现了很多金融风险积累。政府不得不为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本的国有银行提供政府担保,这又进一步导致国有银行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重要的是顾客的稳定性,稳定的顾客群体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银行业客源的一个特点是,原本存在的银行比新进入的银行在寻找新的顾客来源上有优势。原因是:一是根据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这就导致我国注册商业银行的实际资金要远远高于10亿元;新进入这个行业的银行要提高自己的声誉需付出极大的成本代价。二是不同的品牌因为声誉大小不同,会使消费者的购买替代效应有所区别,在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差异壁垒上就表现为消费者对我国四大行的偏好,消费者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资金放入规模比较大的四大行而不是存入新兴的银行。

银行的退出壁垒,我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退出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银行的固定资产较少,一旦破产,银行的信誉与品牌就无法继续存在,更无法与新的顾客及时建立稳定的关系,其下岗职工也会给社会带来压力。

1.2.3科技创新能力

在现代的激烈竞争中,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不断下降。科学技术的提升成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一个推动性因素。国外的银行就很重视利用新技术,用创新手段提高利润,尤其是其表外业务的大多数收益更是源自创新。需要重视的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把我国银行利用科技提升利润的要求不断推高。

2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内部因素

2.1产权结构

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实际上是指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或法律赋予人们对某种财产拥有和可以实施的一定权利。产权的界定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发生在加入WTO以后,其中比较重要的也是影响比较巨大的变化是股份制改革。2003年10月份,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从2004年起,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7年,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开始实施,标志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实现。

产权确定下来以后,产权所有者就要对所有物负责。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其经济活动主体有了界定,其主体就会为银行的利益着想,就会对收益有一定的期望,构建内外部激励机制,很好地减少经营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活力,提高银行的效率。

确定产权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决策效率和经济效益。因为经济环境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活动的选择与决策时的困难增加,进而增加生产费用与交易费用。确定产权就可以有效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正相关。

2.2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对商业银行财力、物资、人员等经济生产要素进行全面计划、管理、指挥和实践等行为的集合。

员工的奖励和薪酬制度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很重要的内容。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吸引有才能的人,而且能够实现各种内部的公平,同时体现各个部门的相对价值,是对员工价值的肯定与激励。由于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本文用人均利润率表示银行的效率。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银行2014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和银行的人均利润率正相关。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劳动人事制度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人事制度,有着大量的冗员,人事资本浪费严重,真正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影响了银行效率的提高。

表2 2014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员工平均薪酬

2.3银行规模

一般来说,银行都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营业网点的增加造成的银行运营成本下降,利润上升的情况。规模经济效应反映的是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变动的关系,主要通过改良技术设备,扩大市场份额,控制经营风险来实现。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银行的规模经济效用更加明显。①在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和新技术普遍推广情况下,技术改造的成本不断推高银行的规模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降低成本。②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银行规模越大派生的存款就越多。③银行业的特点是自身固定资产的比例比较小,可变成本的总额比较稳定。商业银行可把降低单位成本作为管理的直接对象,这是通过规模经济提高效率的直接动因。

银行的规模变化对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银行的规模扩大,会使内部分工更加细致,研发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提高人们对银行的信赖度,形成吸引顾客的优势,进而提高银行的效率。其次,规模扩大利于银行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吸引更加优秀的金融人才。商业银行实力资本的提高,会提高银行的自我创新能力,降低经营开支和人力资源成本,进而降低银行金融活动的边际成本,提高银行业务的利润率。再次,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可以减少增加业务所要负担的固定成本。

图3 银行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图

当然,商业银行也要考虑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假如银行片面扩张规模,可能出现因银行规模扩大导致的,由信息不对称以及资源浪费造成的,效率损失大于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减少的情况。银行的规模报酬递增变为规模报酬递减,就是银行逐渐变得规模不经济。提高银行规模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职工素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明显提高银行的最佳规模水平。

2.4银行资金的管理与配置

资源具有“稀缺性”,对于资源的利用问题,政府、企业或者个人都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只有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才能使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源配置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金融政策等。因此信贷资源配置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次优”,即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只能实现较高效率而不是最优效率。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着严重追求贷款规模与存款规模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原则是“统一调度,集中管理”,但这个原则影响了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我国有的商业银行甚至不惜牺牲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盲目扩大存款与贷款规模。在存款管理方面,为追求存款规模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退票压单、贷款转存、以贷引存等,使得资金管理和使用信息的不真实,造成对资金使用判断和决策科学性的伤害。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越优,结构越合理,银行的竞争力就越强,商业银行的效率也就越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好坏决定了信贷资金能否正常运转,商业银行的资金只有正常运转才能使银行的日常经营持续下去。我国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严重影响银行的经济活动效率,国有银行80%的不良资产是由体制不合理造成的。

图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变化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可以减少经营的内部不稳定性,减少“道德损害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充足,会更加注重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促进银行效率提高。我国政府为充实商业银行的充足率采取过三次重要行动,以在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同时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注资2700亿元人民币以充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4年和2005年对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或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中行)进行了第二次财务救助,拿出600亿元美金注入3家银行,并核销了银行4500亿元损失类贷款,剥离了7300多亿元可疑类贷款。

2014年,我国不少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均出现下滑。国有大行中的中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的部分指标也出现下滑。在这一背景下,新一轮银行补血融资的大幕已经开启。从已公布的中报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论是城商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四大国有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都不小。

2.5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对其经营效率、业务创新能力等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我国银行特别是我国原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和实现资本的运作上市,虽然在公司治理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但其运营的组织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性已经深刻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例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基本是按照国家行政区设置的,在组织方面上,我国银行采用总分的职能划分方式,总行对分支行的管理采用了国家机关职能管理的多级分层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较长的管理链条又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造成委托代理关系模糊,信息传达低效,效率降低。

2.6中间业务水平

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负债跟资产的日常基础业务之上,较少或者不运用自身资金,主要利用技术设备以及信息网络、资金、自身信誉,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帮顾客办理的咨询、收付、担保、代理、租赁以及其他委托事项,银行提供各类服务收取一定佣金和费用的经营活动。中间业务有很多优点:较少运用或者不运用银行自身资金,所以占用资本最少,又能取得低风险的手续费用收入;可以带动贷款、存款业务的发展;加强了银行与客户的日常互动,有利于跟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效率。

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占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依旧有缺陷:

第一,中间业务的范围狭窄,经营品种单一。中间业务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十分重要的业务,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不良竞争太激烈,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变低。

第二,已经开办的中间业务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业务,知识含量较低,盈利少。涉及远期利率协议以及货币互换等相关方面的中间业务产品不足;与现代金融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产品不够丰富,而且产品研发也不够充足,导致一些银行相关业务的收益甚至不足以弥补开展业务的成本。

第三,开展相关业务的人员素质仍需提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员比较匮乏,对相关产品的研发也不够到位,不能满足开展相关业务的需要。重点表现为创新人才不足,开展产品层次较高业务(如评估审核、财务顾问等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的难度较大。

图5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中间业务

3 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建议

3.1保持宏观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稳健乃至效率水平有直接关系。宏观调控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营效率从膨胀回归理性;另一方面又为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营效率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增长点。因此,宏观经济良性运行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环境要素。

3.2完善银行业的进入以及退出机制,改善市场结构

要适当放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鼓励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资银行,提高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近几年虽然我国中小银行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政府还是控制了大部分银行。银行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当然,放宽进入壁垒应该以发展的需要和合理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不能盲目。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从国有银行体系外引入竞争对手,比如鼓励设立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等,否则将会引起我国银行业的混乱以及市场份额的稀释。

适当降低市场退出壁垒,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有效的市场不仅需要新企业进入,更需要淘汰劣质企业。首先,应该尽早建立和完善关于银行业退出市场的法律规定,其次,应该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规避银行的风险,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稳定银行体系的发展。再次,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市场的集中度不应该过高,太高的市场集中度会造成资源浪费和银行服务水平、效率的降低。

3.3加大科技投入

现代科技是推动银行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受科技的影响很大,需要科技投入来支撑以及专业金融人才来驾驭。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一方面加大对现代科技的投入,加强新产品开发,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和跨行跨系统的电子业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相关人员业务和新知识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创新能力,辅以合理的报酬和奖励机制。

3.4推进产权结构改革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因为有政府作为保障,缺乏足够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产权不明确、责任不到位等问题,这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远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行股份制改革,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是,实行股份制改革只是有效的手段,并不是改革的最终的目的。为促进银行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和提高管理效率,我国应该设立控股银行,明确出资人的资格,厘清产权关系,减少国家对银行的相关干预,减少商业银行由于承担过多的政策性业务而降低自身经营效率。银行在处理好内部关系和治理机制后争取择机上市,银行一旦上市就能吸引更多资金而且会愿意面对更多的监督力量。这能够有效减少由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透明产生的弊端。上市后的商业银行的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

3.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组织结构

银行内部也应该有相应的激励制度,银行的效率高低与银行内部人员的收入有一定的关联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姆教授发现,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工作。企业能不能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报酬不仅是对职工过去工作的肯定,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工对自己价值的判定,进而影响员工未来的工作。内部的管理还体现为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加强经营管理队伍的培训等,使员工能够具备必要的经营理念和技术能力。银行的内部控制还应该努力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与考核。

我国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带有太重的行政色彩,办事效率不高。,经过多元化股权结构能够给商业银行一个稳定的治理结构,有利于清除商业银行浓郁的行政色彩,使银行在薪酬,人事,发展制度等方面拥有更自主权,并能依据市场去调整和改革现有的银行分支结构,打破银行分支机构行政区化和与政府序列平行的格局,使分支行在大城市以及效益好的地区更加集中,撤销或者缩减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调整、精简、合并中间管理层,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

3.6适度扩大资产规模

商业银行规模过大会造成资源浪费,但是规模过小又不能提高收益,都会造成规模不经济。所以商业银行不能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应该在资产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适度扩张并科学制约发展规模。同时重视自身资产情况,资本金不足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普遍原因,所以要想出更多的办法去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提高竞争力。

3.7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众所周知,银行业是固定资产比较少,风险比较高的行业。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为防范这种风险,银行要执行谨慎的会计原则,及时提取呆账准备金,用于因应各种原因造成的银行不能收回贷款的风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银行计提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偏低,而且多数银行的贷款资产风险抵抗制度也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外部审计以及检查制度,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银行应该保持符合标准的资本充足率,充足的资本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防范风险,及时吸收和消化亏损,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Evaluation of Managing Efficiency of China’s DEA-Based Commercial Banks LIU Ruibo,ZHANG Xuemei[J]School of Finance and Bank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2013(9):19-22.

[2]A Charnes,W Cooper,E.Rh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2(6):429-444.

[3]Chen Y,Zhu J.Measu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ndirect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Journal,2004(5):9-22.

[4]N Penny.X-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 Australian banking[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12(02):174-191.

[5]Zhu N,Zhuo X,Deng Y.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and reform strategy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J].Management World,2004(2):18-26,.

[6]Chen X G,S Michael,K Brown.Banking efficiency in China:Application of DEA to preand post-deregulation eras:1993-2000[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5(16):229-245.

[7]鹿新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4(1):15-17.

[8]吴沿.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与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3.

[9]候瑜.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1):20~28.

[10]谢晓霞.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8(9):78-80.

[11]姚晋兰.基于DEA_Tobit两步法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评价与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436-440.

[12]陈守东.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6(12):16-20.

[13]周锋.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J].金融研究,2013(9):15-18.

[14]张玲玲.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院报,2006(6):44-49.

[15]曾卫.商业银行经营实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3(2):140-144.

[16]邱成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3):58-70.

[1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8]李新路,郭妍,张立光.我国商业银行产出函数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5):15-18.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ERCIAL BANKS’EFFICIENCY

WANG Laixi,WANG Gege,QO Shunqi,ZHAO Jinxia
(School of Economics & Trade,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Commercial bank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our country.China has established a financial system based on commercial banks with both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With the entry of foreign bank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China is about to face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in which there ar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erefore,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s to be improved.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external(including macro factors and medium factors)and the internal(micro factors),among them,the macro factors mainly refer to the macro economic level,the medium factors include market structure and entry barriers,and the micro factors are mainly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internal management,bank scale,capital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capital adequacy ratio,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intermediary business.The article gives advice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fficiency;macro;micro;influencing factor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6)01-0042-07

收稿日期:2015-02-15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类型(1524004100 75);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16-zd-055)

作者简介:汪来喜(1968-),男,河南安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经济与投资。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宏观与政策
微观的山水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宏观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