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2016-05-26李青

企业导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通识教育

李青

摘 要:广东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应用型院校要突出内涵发展,着眼转型提质,在这种情势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注重提高人的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应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情,试图从课程情况、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加强教务管理。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教务管理教学方式;课程评价

从目前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务管理等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基于对国内外通识课程教务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广州工商学院通识选修课程教务管理现状的实证数据调查,笔者试图从课程情况、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期望能为学生搭建应用型人才平台做出一份贡献。

一、通识教育课程基本情况及对策分析

目前对于通识教育教务管理的研究和探讨成果较多,囿于研究范围的局限,本文中所讲的“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不包括公共必修通识课程,而主要探讨公共选修类课程的教务管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识课程现状如何?我们曾于2014年年底以广州工商学院作为样例进行了问卷调查。该校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门类的选修课,目的是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兴趣、爱好和技能,使之成为具有深厚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学院通识教育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针对学院目前还同时存在本专科生的情况,设置了两张调查问卷,第一类问卷面向2013级曾修读通识选修课的大二学生,涉及9个专业,范围广,有普遍意义。问卷共236份,回收236份,有效率100%。另一类问卷面向2014级新生,涉及9个专业,共692份,其中本科生177人,专科生515人,回收692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方式为网上问卷调查。这个整体性评价的给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要求。结合调研结果,学院目前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宣传不够,缺少必要的选课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在非常盲目的状态下选择通识课程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通识教育的宣传不够;另外,新生进校后忙于适应新环境和专业学习,临近期末进行通识选修选课,时间紧促,稀里糊涂几秒之间便选择了下学期的通识选修课。

(2)迫于就业压力,选课时趋向功利化

通过以上数据,大二学生70%的同学对通识选修课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而新生中有接近40%的是基于兴趣爱好,而有20%的学生则希望通过课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3)选修类别不平衡。在对学院的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该校通识选修课有以下四种类型:自然科学类(4门):人文科学类(12门):社会科学类(10门);艺术体育类(7门),严重的文理不平衡。其中选择历史与人文科学的比例最高,自然科学类占

19.8%,而恰恰这类课程门数也较少。这种课程体系不平衡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备课难度较大;二是对学生要求具有一定定量分析能力,这是基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分析的;三是学生一般选择容易过关的课程。因此开设自然科学类课程相对较少,造成了选修类别不平衡。

(二)学院通识课程现状的对策分析。(1)尝试多种方式来加强通识课程选课指导。从学院调查数据显示,真正了解通识课程性质的学生太少,他们往往选择课程是凭感觉,或者为了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又或者偏好于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因此学校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部门应加大通识课程选修的指导力度,(2)鼓励老师申报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缓解选修类别不平衡问题。学院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较少,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等为研究对象,因此自然科学强调逻辑推理、科学实证和定量计量,具有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这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是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一类课程,因此鼓励老师申报自然科学类课程,同时,也要积极宣传,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院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及对策分析

(一)大部分通识课程的常规教学还是选择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死板,缺乏师生互动。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依然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形式,但他们显然不喜欢传统的灌输式讲授,而更倾向于“我导,你学你问你思你做”的教学方法。

从结果中可看出,教学方法很重要,学生更认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以多种教学方法。究其原因:有些教师对通识课程不够重视;有些教师本身的教学历练不够,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对课程内容不了解,无法与授课教师对话交流、互动,呈现“启而不发”的状态,教师也就放弃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二)通识课程教学方式对策分析。(1)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并辅以现代教育技术。由于通识选修课不属于专业课程,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学生和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它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热情,教学质量较低。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互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将本门课程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交叉,提供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引进优质网络公开课。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日新月异,网络课程教育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好、优质资源多、使用便捷等优势,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且成为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就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定义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

es),国内也称之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学院2014年也开始小范围地引进“慕课”,目前已开设了《唐诗经典与传统文化》、《个人理财规划》、《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今后还将逐步增多。这种网络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选修课程的数量不足;选修课程的分类体系不完整;高职称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比例偏低;以及校级选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是未来通识选修课模式的发展趋势。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识课程整体评价及考核的对策分析

(一)通识课程整体评价

课程数量种类少。学院目前四类通识选修课程共33门(据不完全统计),少于同类院校(如广东培正学院)。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通识选修课整体都较薄弱,课程总体数量少,开课的高职称教师更少,与时俱进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学院目前已从各方面加强了通识课程的管理。但课程整体数量依然没有增加多少,分析其原因:1)选修课多安排在晚上,授课教师交通不便;2)选修学生来自各院系,不利于教学管理,导致逃课现象较多,教师也就大多不愿承担此类教学任务。

(二)通识课程整体评价及考核的对策分析。(1)需增开部分类目的通识课程。提高通识选修课程师资福利待遇,积极创造利于通识教育的大环境,多挑选优质网络精品课程,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培养“通才”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2)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的主要核心是更注重考试过程,第一,考试过程全程化,突出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第二,考试内容能力化,淡化期末理论考核。

综上所述,学院对通识教育教务管理整体运行良好,但也还有亟待改进之处通过分析通识课程现状,教学方式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模式的新趋势——加强慕课的引进,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增开通识课程门数,提高其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学院通识课程的综合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搭建起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晓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谭菊华. 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通识教育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